闲敲棋子落灯花,无关输赢的清静快乐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8-26 13:22

    灵隐寺里的棋盘道场

 

    初夏,龙井刚采摘结束,灵隐古刹的晨钟暮鼓在山谷间传得很远很远。伴随着悠扬的梵呗。间或传来黑白棋子在棋盘上清脆的落子声音。

    这是一群特殊的棋手,他们的身份是僧人。

    "这份快乐与世俗的不一样,无关输赢。下棋的过程中,不是因为一盘棋中围了一条大龙而十分开心,或者输了而十分后悔。输棋时,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心里是否随着棋局起伏,赢棋也是,不因为胜利,内心而显得不清静了。快乐和清静都在这黑白之间。"出家之后才学棋的觉亮法师如是说。

    灵隐寺僧人围棋队的成立,与国手毛昱衡有着特殊的缘分。

    毛昱衡身边多为艺术界的朋友,茶道、香道、书法、绘画、音乐……,经常与朋友参访灵隐寺。在一次聊天中谈及"琴棋书画,灵隐寺唯独没有棋。"这也触动了毛昱衡的一根神经,她向光泉法师建议在僧人中引入围棋,却未获同意。

    "大和尚认为围棋的杀法气太重,双方要百般算计,处心积虑要杀死对方大龙,这和佛门中的修行背道而驰。"

    一次,灵隐寺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济公留下的一首围棋诗:

    无为堂上,敌手相逢。移来一座水晶盘,倾下两行碧玉子。聚三掣五,夺角争先。

    静悄悄向竹屋松轩,冷静静对茅亭菊槛。排成形势,黑丛丛万里干戈;摆定机关,白皎皎一天星象。休言国手,谩说神仙。遍九州夺利于蝇头,布三路图名于蜗角。纵横在我,敲磕由他。个中诀破着精神,要使英雄满天下。

    咦!除非有个神仙路,冲破从来七九关。

    随着对围棋的了解,法师们对围棋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任何事情都可以作为一个修行法门,一个出家人也能在下棋的时候超脱出来,如果没有升起杀伐的心,或者超越了胜负的心,那也是一种修行。"

    在中国佛教史上,高僧大德中也不乏围棋高手。棋盘上也可以成为佛门修行的道场,而灵隐围棋队正是贯彻着"快乐围棋"的宗旨,他们把棋艺融入修行,也在这黑白的世界中体会到了别样的修行,修行精进的同时也长棋。正如教练毛昱衡所说的,这就是善缘。

    他们沉浸在黑白和网格之间,盘腿坐定,眼观棋局,左手提袖,拾起放下,一来一往。心静如水,是境界。而众生往往不得心静,不得如水,却如风如火,轰轰烈烈。常将这颗痴心拿出,加点得失,添几分争斗,损益人生几许。

    一言难尽,落子无悔。

    如果无棋,则无得失。无得失则无取舍,无取舍则无起伏。

    或将脆弱的得失之心,炼成为达目标而坚强的自信;或将虚名获得之后,弃之,从而更能体会无名之后的真性。

    围棋之道不可只重棋艺,棋艺乃熟能生巧之功夫,棋品乃人品之化境。将棋人之心以棋相交之,找寻真切的朋友。

    两僧对弈,一僧旁观,来去间听得时间流动,一盘棋何时接近末尾?只见两位法师双手合十,不多言语,恭敬有礼。无人论胜负,念及细节一二,只相互对笑。

    窗外冬雪,丛林飞檐,尽收于这一盘"快乐围棋"。

    棋为外象,心中无棋子而道在心中,是为修行。"道可道,非常道",幽深而不可知。

    六祖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四方棋盘,大千世界,棋峰对垒,百变难测。倘举重若轻,不执念于这黑白世界,自然心见菩提微笑。(李超)

 

来源:《佛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