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 大慈灵隐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4-08-08 10:27


杭州灵隐寺殿宇恢宏,林木耸秀,云烟万状。 

大雄宝殿后壁的群雕,充分体现了历史上宗教艺术家们的神工。 

灵隐寺的第三重殿——药师殿,天门上方"药师殿"三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赴朴初所题。 

灵隐寺为青海玉树灾区捐赠30万元人民币。 

光泉法师代表灵隐寺为四川省青川县白家乡学校捐赠总价值25万元人民币的教学设备。 

一路众僧从上天竺法喜讲寺出发至灵隐寺,托钵行脚,募集善款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杭州灵隐寺经过千年风霜,在历任方丈、高僧大德的弘法下,誉享宇内,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宗教场所。现在的灵隐寺是僧人修学、弘扬佛法的道场,是传承、保存、阐扬佛教文化的场所,更是僧人从事社会服务、造福民众事业的基地,成为联系团结四众弟子的桥梁和纽带。

  文化灵隐

  杭州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己有1600余年的历史,为杭州最早的名刹,地处杭州西湖以西,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两峰挟峙,林木耸秀,云烟万状。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东晋咸和元年,他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初创时佛法未盛,一切仅初具雏形而已。至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其规模稍有可观。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 盛。然而,唐末"会昌法难",灵隐寺受及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至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 灵隐新寺。其鼎盛时曾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房1300间,僧众多达3000余人。南宋建都杭州,高宗与孝宗常幸驾灵隐寺,主理寺务,并挥洒翰 墨。宋宁宗嘉定年间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第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寺,立志重建,广筹资金,建殿堂时间前后历18年之久,古风重振, 梵刹庄严,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1689年,清康熙南巡时,赐灵隐寺为"云林禅寺"。

  灵隐寺自创建以来,高僧云集,文人荟萃,儒释交融,谈禅论道,一吟一脉早己蔚然成为文化大观。此外,寺内还存有不少年代久远的佛像、法器、经幢、石塔、御碑、字画等历史文物,这些珍贵的佛教文化遗产使灵隐寺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新世纪,灵隐寺以其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宏伟壮丽的殿宇建筑和秀美幽雅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海内外游客。灵隐寺早已成为人们学佛、观光、祈福、休闲的佛教胜地。

  灵隐寺主要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法堂、华严殿为中轴线,共占地150多亩,殿宇恢宏,建构有序。

  天王殿

  灵隐寺山门内的第一重殿为天王殿。殿门正上方挂有上下两个巨匾。上匾"云林禅寺",乃清高宗康熙皇帝所赐,灵隐寺曾经又名云林禅寺,即是根据于 此。下匾"灵鹫飞来",乃是黄元秀先生所书。因为本寺对面有飞来峰,相传此峰是从印度灵鹫峰飞来。因为此殿供有四大天王,故本殿名为天王殿。

  天王殿正中,供奉着弥勒菩萨。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慈氏,也就是慈悲之意。依佛经所载,弥勒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后,以 菩萨身为天人说法,住于兜率天。中国一般寺庙供奉之笑口常开胖弥勒像为五代时之契此和尚,是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出家于岳林寺。他圆寂前,端坐在岳 林寺一块盘石上说谒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知。"人们以为他是弥勒的化身,故塑像供奉之。  

  在弥勒菩萨像两旁,可以看到4位高大、威武的大将,这就是四大金刚。他们个个身穿盔甲,手持武器,怒目而视,威震四方。他们都是护持佛法的大将,威武不屈,去恶扬善,保护着每一位行善的人。所以佛教中也称他们为"护世四天王"。  

  在弥勒菩萨像的背后可以看见一尊雕像——韦驮菩萨。他手执降魔杵,威严无比,象征着降伏世间一切邪恶势力。他曾发愿,护持佛法,永为众生服务。

  韦驮,梵文音译为私建陀。依佛经传说,此神又称韦天将军,为南方增长天王手下八将之一,也是四天王三十二将中的首将,是僧团、寺院及斋供之最著 名的护法神。在佛陀即将涅槃时,韦将军曾得到佛陀的附嘱,以护持佛法。因此,现在佛寺中,韦驮塑像一般都是面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像,保护佛祖,驱除邪 魔。灵隐寺韦驮雕像是南宋初期遗物,至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尊韦驮像高2.5米,是用一根香樟木雕刻而成,为灵隐寺中现存历史较早的佛像之一。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一般简称为"大殿",它是寺院僧众早晚诵经共修的场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具有降服五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四大魔的智慧与力 量,叫做"大雄",也即一切无畏的大力士的意思,后来就把它作为释迦牟尼的"德号",指佛有大力,能伏众魔,是称赞释迦牟尼佛威德高尚的意思。寺院因而也 就把供奉释迦牟尼佛像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门前的正上方有"妙庄严域"四字,是前浙江省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先生手笔。下方金碧辉煌的匾额题有"大雄宝殿"四字,是已故书法家沙孟海先生于1987年第二次重写。

  大雄宝殿是清代所建的仿唐建筑,它采用古代建筑单层三重歇山顶的传统手法,加上高高翘起的飞檐翼角,庞大的屋顶显得轻盈活泼。殿宇的瓦饰、窗 花、斗栱、飞天浮雕以及天花板上的云龙绘图,均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艺术。大雄宝殿高33.6米,面宽7间,进宽4间,气势轩昂,雄伟壮观,在国内其 他佛教寺院中并不多见。

  大雄宝殿正中莲花台上结跏趺坐的佛像,就是佛祖释迦牟尼。这尊佛像是l953年重修灵隐寺时,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邓白教授,以唐代禅宗著名 雕塑佛像为蓝本,与华东民间艺人精心设计,共同创制,由24块樟木雕刻而成,并曾经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审定。这尊佛像加莲花座共高24.8米,其中像高 就有19.6米,为我国目前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佛像造形体态丰满,慈祥和蔼,庄严肃穆。佛陀端坐莲台,左手上抬,作吉祥姿态说法相,头部微微前倾,两眼 凝视。

  殿内东西两侧站立的雕像,名为二十诸天,出自《金光明经》,他们是掌管日、月、地、水、电、火、雨、风、富等天神。

  趺坐后面东西两侧坐像,共有12尊,号称"十二圆觉",圆觉意为"圆满觉悟",相传他们是佛祖的12位大弟子。

  大殿后壁是一组大型雕塑,高20余米,全部用黏土塑成,不掺一点水泥。它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共有大小佛像150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也充分表现了佛教《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南游遍参53位名师而后才能正果的典故。就是所谓的"五十三参"。

  这组群雕布局分天、地、海3层。最上层那尊形容枯槁、庭骨鳞峭的雕像,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的形态。中层坐在麒麟上的金身像是地藏菩 萨,最下层中间那尊手执净水瓶的是家喻户晓的观音菩萨,脚踩鳌鱼。此鱼传说是海中之王,其眼一眨,都有可能引起山崩海啸、洪水地震,后被观音菩萨所驯服, 所以也就成了观音菩萨的坐骑。观音菩萨右侧,有一尊双手合十、身穿红肚兜的童子,他便是善财,左侧是龙女,民间所传说的"金童玉女",就是指他们两位。

  这组群雕可以说是佛教艺术的上乘之作,充分体现了历史上宗教艺术家们的神工。

  药师殿

  灵隐寺的第三重殿为药师殿,单层重檐歇山顶,面揭7间,进深3间,正门上方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的"药师殿"三字,字体端庄,遒 劲有力。殿中莲台座上结跏趺坐的是药师佛,左边站立的是日光菩萨,手托太阳,象征着光明;右边站立的是月光菩萨,手托月亮,象征着清凉。他们合称为"东方 三圣"。  

  大殿两边的12尊塑像,是药师佛的12位弟子,号称"药童",又称药叉神将,顶盔掼甲,神态威武。手下各有7000神兵供他调遣,他们按12个时辰轮流值班,负责教化和保护众生。

  法堂

  灵隐寺的第四重殿为直指堂。直指,意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直指堂,相当于其他寺院的法堂,在寺院中主要用于讲经说法,寺院许多大型的讲经法会,都是在这里举行。

  法堂中间设有一个木雕讲台,精美异常。上面放有一把狮子座,是法师讲经说法时的法座。据说法师宣讲如来正法,能摧破外道邪魔,犹如狮子一吼,百 兽皆服,故名狮子座。座位背面悬挂着雕刻精致的大法轮,它是法堂的主要特征。所谓法轮,是指佛陀说法,不止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相续,故名法轮。

  华严殿

  灵隐寺的最后一重殿为华严殿。从华严殿往下观望,5个大殿贯穿在一个中轴线上,层层递进,殿门上挂有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的亲笔题字"华严殿"。

  华严殿内供奉有3尊庄严雄伟的佛像,中间手结毗卢印的是毗卢遮那佛,左边手持莲花的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右边手持如意的是大行普贤菩萨。3尊佛 像仅用一根珍贵巨大的楠木雕刻而成,佛像雕工精致,线条优美,为了和楠木本色相协调,只用金箔勾画了一些细细的花边,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组佛像高达 13米。据记载,三者都是华严世界里的圣人,所以又称为"华严三圣",华严殿即是依此而得名。

  慈善灵隐

  杭州灵隐寺方丈光泉法师与记者谈到爱国爱教的话题时说,爱教必须先要爱国,只有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佛教才能得以健康有序地发展。如果国家处于 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状况,人民便不会有太多闲暇顾及修行,佛教便不能得到发展。就像在地狱里一样,受苦的众生一日之间万死万生,无时不刻不在痛苦中煎 熬,根本没有机会顾及修行,纵然有太阳一般光明的佛法,地狱众生也看不到、听不见,更谈不上受益。

  光泉法师认为爱国应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政治稳定。佛教徒要以国家安宁、政治稳定为根本出发点,才能为人民安乐服务,也才能促进佛教的发展。

  第二,要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只有解决了经济问题,人民丰衣足食,才有余力修习善法。所以,佛教徒对于一切有利大众的事业,都要大力支持,广行布施。

  第三,提升国民素养。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所以讲到爱国,提升国民素养是关键。佛教徒需从启发慈悲与智慧出发,帮助提升国民素质。

  第四,构造和谐的国际环境。世界已经成为地球村,一个国家的兴衰直接影响到世界多个国家的发展,也直接受其他国家发展的影响。佛法推崇大我,超 越国界,佛教徒要把爱国的精神升华到爱整个世界,消除国与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促进良好的国际关系,为国家的发展构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第五,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国家和人类可持续稳定发展的根基。佛教徒要提倡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后人着想,使自然界保持在一个良性的状态中,让国家和人民拥有美好的明天。

  光泉法师介绍,灵隐寺非常注意慈善公益事业。每年在释迦牟尼诞辰日(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慈善托钵行脚,杭州市属各大寺院及杭州佛学院的300余 名行脚僧人,头戴竹笠,身被衲衣,手托钵盂,脚踏芒鞋,从上天竺法喜讲寺出发至灵隐寺,沿路信众烈日下慷慨解囊,场面非常壮观。2009年至2012年共 募集善款近百余万元,分别用于四川灾区希望小学的建设、玉树地震救灾,以及少数民族扶贫、助学等慈善公益事业。

  光泉法师对慈善公益事业理解也很深刻。他认为,佛教和佛教徒的一切生活修学物品,都是由施主供养的,来自于施主,自然就应该济之于社会,通过慈 善公益的方式,以布施的因缘,实践出家人慈心悲愿的菩萨情怀。同时,由于佛教对于信众乃至普通大众的特殊影响力,所以更应该在慈善护生事业方面发挥积极的 引导作用,有条件的寺庙道场要多做助学、扶贫、救灾等等扶危济困的事情,努力践行佛陀的慈悲精神,利益人群、和谐社会。

  光泉法师强调,新时代赋予了佛教徒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佛教界需要进一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继承僧团优良传统,弘扬佛教慈善文化,承担社会责任,共建和谐社会。(辛永刚/文 去尘/图)
 

 

来源:中国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