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感恩修行路上每一位善知识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9-10 10:29


善知识者,则是如来;

善知识者,一切法云;

善知识者,诸功德藏;

善知识者,难可值遇;

善知识者,十力宝因;

善知识者,无尽智炬;

善知识者,福德根芽;

善知识者,一切智门;

善知识者,智海导师;

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华严经·入法界品》

今年的9月10日,是第三十七个教师节。作为佛弟子,我们在感恩天下所有老师的同时,更应该明白:佛教是一种教育——佛陀对众生的教育;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代表的善知识们,就是把自己一生所追求、所觉悟的真理无私地奉献给所有众生的老师。而在这所有的老师中,尤以佛陀最为殊胜,被称为“天人师”,这也是如来十号之一。



什么是“天人师”


《大智度论》云:“复名舍多提婆摩菟舍喃,舍多秦言教师,提波言天,摩菟舍喃言人,是名天人教师。云何名天人教师?佛示导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是人依教行,不舍道法,得烦恼解脱报,是名天人师。问曰:佛能度龙神等堕余道中生者,何独言天人师?答曰:度余道中生者少,度天人中生者多。”


从这段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天人师是一种德称。佛陀教化的内容是“示导一切应作不应作、是善是不善”;教化的成果是“若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能得解脱烦恼之报”;教化的对象是所有的众生。


论中又提及,为什么佛陀能度化龙、鬼神等堕落于恶道的众生,却被称为天人师,即天道、人道众生的老师?因为度化天道、人道者数量多,其余四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众生度化的数量少,所以称为天人师。这主要是因为众生的业缘果报、智慧根性的差别,度化得解脱的难易程度不同。



释迦牟尼佛的弘法教化


成道后的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七处九会,演大华严,但二乘众生如聋若哑,难以接受一乘大法。于是佛陀前往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比丘,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佛教僧团因而建立。


释迦牟尼佛住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在弘化的生涯里,除了成道后最初三七日内演说《华严经》,宣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槃经》共八年。


佛陀对弟子的教化,善于观机逗教,应病予药。佛陀对于能够依教奉行的弟子,耐心给予调教;对于不能依教奉行的弟子,也方便加以摄受;对于懈怠不知精进的弟子,激励他上进;对于过分刚猛的弟子,则教以缓和。


佛陀的弟子不仅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各国国王及王妃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也有低下阶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及担粪的尼提。可见佛陀对弟子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则不分贵贱贫富、种族信仰。



释迦牟尼佛到了八十岁仍然孜孜不倦,带着弟子四处行化传教。临入涅槃之际,仍然不舍任何众生,接受一位一百余岁的外道须跋陀罗成为最后的弟子。最后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问题,佛陀慈悲地开示弟子: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等六种成就令人起信。


佛陀进入涅槃,虽然令弟子们悲痛不已,但是诚如佛陀所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言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


在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弘化生涯里,应该得度的已经度化,未能得度的也为他们种下未来得度的因缘。佛陀虽然应身已经离开了人间,但是他的慈悲、智慧,他开演的伟大教理,却能永传人间,这就是我们三界的导师、人天的师范!



善知识的判断标准


释迦牟尼佛虽然已经涅槃,但佛陀的教法依然存在于世间。教示佛法正道、令我们得胜益的人称之为善知识。古德云:佛法难闻,中国难生,明师难遇,善友难逢。善知识是很难遇到的,一定要学会珍惜。善知识的一两句话,可能会影响和改变我们一生,并将我们引导至光明觉悟的彼岸。那究竟怎样才算善知识呢?


其实关于善知识的判断标准,许多经论中都有详细的开示,如《佛说华手经》云:“若有四法,当知是为善知识也,何等为四?一能令人入善法中,二能障碍诸不善法,三能令人住于正法,四者常能随顺教化。


《华严经》中也有“十种善知识”的定义,所谓“令住菩提心善知识,令生善根善知识,令行诸波罗蜜善知识,令解说一切法善知识,令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令得决定辩才善知识,令不着一切世间善知识,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善知识,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令入一切佛智所入善知识”。


如能成就这些功德,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可是末法时代,善知识难逢,如于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长处胜过自己,也就不妨如法亲近了。



如何亲近善知识


当我们通过皈依成为佛子后,《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对于善知识,我们应该如何去亲近呢?


一、净信为本。凡夫心是充满主观的,以这样的心观察世界,所见自然难以清净圆满。若不善于发现善知识功德,很可能会顺着凡夫习气寻其过失,如此便无法对依止师生起净信和恭敬心。相应的,善知识所授教法也就无法对我们产生应有作用。因此,对于亲近的善知识必须具足信心,观德莫观失,切勿依自身情绪及立场随意评判。


二、念恩生敬。在无尽生死中,我们之所以能听闻佛法,种下善根,都不曾离开善知识的教导之恩。不仅是今生的善知识,也包括过去生的善知识。若无善知识携手相扶,我们可能仍在三恶道沉沦,所以应时常忆念善知识的恩德。


三、身口给侍。因为亲近善知识的根本意义,是为了依照正确方法修行,直至解脱。因此,身口意三业供养之中又以依教奉行的供养最为殊胜,也就是《普贤行愿品》中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佛法中要求的恭敬亲近善知识,完满地体现了“尊师重道”的精神。“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更是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值此教师节,让我们以虔诚心、恭敬心感恩诸佛菩萨,感恩历代祖师大德,感恩每一位善知识!祈愿世界和平,正法久住,发心善信所愿皆遂,早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