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灯|对他人的慈悲为什么能令自己离苦得乐?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1-23 14:14


“联灯”栏目通过随机采访、微信留言、发送邮件等方式,已经收集到不少有关“慈悲”的问题,小编在整理后会陆续请法师作出答复,分篇推送。广大读者如有关于“慈悲”的困惑(最好是生活中遇见的案例或小故事),也欢迎参与讨论(具体互动方式见文末),我们将与提出问题并被采用的留言者取得联系,在年末寄送结缘小礼物,为您送上杭州灵隐寺的新年祝福。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对众生说法,与众生结缘,乃至一切利他的行为,皆应本自慈悲,这并不难理解。在随机采访和微信后台收到的大家有关慈悲的问题中,不难看出多数人都更关注慈悲在利他这个层面的意义。


但与此同时,慈悲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利他的同时更能达到自利之效。而且这个自利并不仅仅局限于积累福报,还可以更进一步地帮助我们离苦得乐,断惑证真,所以五停心观中就有“多嗔众生慈悲观”,四无量心中的前二便是“慈”与“悲”,古往今来更是有无数的菩萨祖师通过修习慈心观而得以成就圣果。


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慈悲在自利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呢?为什么说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呢?浅近地说,我们可以从世出世间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从世间法的角度来说

众生彼此之间息息相关,原是一体,以慈悲之心对待其他众生就是保护自己。


按照佛法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的生命因众缘和合而得以暂时留住世间,没有人能够离开其他众生单独存在。从这个角度说,不仅全体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乃至一切众生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命运与共的。


既然一切众生同属一个“命运共同体”,那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共存,这就有了如何相处的问题:是一切从自私自利的角度出发,恃强凌弱、巧取豪夺,还是发挥同情心与同理心,彼此尊重,互相帮扶?后者会让我们收获越来越多的朋友,而前者所带来的只有敌人——商场有商敌、战场有军敌、政坛有政敌,甚至情场还有情敌……


所以,当我们在思考是否应该发起慈悲心时,即便是完全从自利的角度出发,也应该首先思考:我们究竟是愿意生活在一个群敌环伺的环境中,还是希望四海之内皆朋友呢?慈悲没有敌人,付出慈悲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也是令自己离苦得乐的必然要求。



从出世间法的角度来说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帮助我们破除执着、消融自我,获得究竟安乐。


一切有情众生,佛性平等,无二无别。这种无条件的拔苦与乐的大慈大悲,自然也是本就具有的。可惜众生无始劫来因为固执自我,结果被自我所蒙蔽,为自我所困扰,无法冲破自我所编织的烦恼圈套,无法跳出自我所制造的私欲陷阱,致使本具的慈悲之心无法发挥出作用,反而陷入了无穷的斗争和无尽的灾难。


学佛之后,由于聆听圣教,亲近善士,得以转愚成智,转迷成悟,能觉悟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由此渐渐剪除妄想,摆脱私欲,其实就是对自我的升华和解脱。慈悲固然是奉献自我而为众生带来幸福、快乐,没有了对自我的执着,我们自己当然也可以收获幸福快乐;慈悲固然是奉献自我而解除众生的灾害及苦难,没有了由我执而起的种种烦恼恶业,我们自己当然也就没有了造作灾害和苦难的因缘。


若能更进一步地,以无上智慧为本,实践无边愿行,发掘人自性本具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便菩提在望、涅槃可期,获得最终的解脱自在和究竟的离苦得乐。


灯灯相映  焰焰交辉

杭州灵隐寺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特开设“联灯”互动答疑栏目,集思广益,与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之法。


本期“联灯”栏目主题:慈悲

参与方式与注意事项:

1、在本条微信推文及以后每篇《联灯》栏目的推文后留言;

2、“灵隐寺”官方微博也将同步本此活动,您也可以在带有“#联灯#”话题标签的微博后留言;

3、如有相关短文、图片或视频需要附带发送,请发送至“联灯”栏目官方邮箱:tiwen@lingyinsi.com;

4、本期“联灯”栏目指定期间,仅收集与“慈悲”话题相关的问题,其他提问请持续关注“灵隐寺”公众号及官方微博的后续话题;

5、在筛选时,我们会优先选择贴近日常生活案例和小故事或大众修学过程具共性的问题,因此提问越清晰具体,获得答复的概率就越大。从生活中的疑难小事入手,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