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灯|如何从浅至深、由易到难地修持慈悲?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2-05 15:17





“联灯”栏目通过随机采访、微信留言、发送邮件等方式,已经收集到不少有关“慈悲”的问题,小编整理大众提出的问题,请法师作出答复,分篇推送。广大读者如有关于“慈悲”的困惑(最好是生活中遇见的案例或小故事),也欢迎参与讨论(具体互动方式见文末),我们将与提出问题并被采用的留言者取得联系,在年末寄送灵隐祈福年历,为您送上杭州灵隐寺的新年祝福。



许多读者看到之前“联灯”文章中提到的慈悲,尤其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都有“遥不可及”之感,于是纷纷留言提问:佛法中所说的慈悲有其渐近修学的层次吗?作为易起瞋恚之心的凡夫,应当从何处下手来修持慈悲观呢?


佛教中所说的慈悲,并非笼统颟顸的,而是从初发心到最后修学都可以依照次第渐渐深入的。按照大乘经论的记述,慈悲有三个层次,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


这里的缘是缘系,是指修学佛法的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乐,所以称为“缘慈”。下面具体来说明:



生缘慈: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所以生起大慈之心来加以济度,令其皆得安乐。在这个层次里,慈悲是有对象、亲疏、厚薄、轻重的,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从自己的亲人、爱人而扩大到陌生人,从慈悲人类而至微小的动物。

法缘慈:一切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了无自性。众生也是如此,五蕴和合而无自性,所以菩萨能够运用大慈悲心来帮助一切众生。在这个层次里,只有被救济的对象、救济的事物,以及救济众生的自己,而没有亲疏、厚薄、轻重等的差别,也就是一视同仁。

无缘慈:在这个层次里,菩萨运用法空的智慧,既不着众生相,也不着法相。这种慈悲不需要问理由,也不需要有对象,甚至连慈悲的心愿都不需要有。也就是说,在我们心中根本不存有救济者、被救济者及救济众生的念头,救济一切众生,却不认为自己救了众生,这在佛教里称为“三轮体空”。


第一个层次的慈悲,一般人只要稍微努力应该是可以做到的;而第二个层次的慈悲,则是要菩萨行的佛弟子才可以做到;至于第三个层次的慈悲,则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的大菩萨,乃至十方诸佛才可以做到。由此可见,佛教徒的慈悲心怀,虽说是自私及自我的升华和解脱,然而,它仍是有层次等级之分,并非可以一蹴而就的。



对于瞋恨心重的众生,佛在“五停心观”中明确提出:多瞋众生慈悲观。也就是说,瞋恚心重的众生应修慈悲观加以对治。具体来说,瞋恚心大致有三种:


非理瞋——并没有什么因由,忽然之间就起的瞋心,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无理取闹,想发脾气就发脾气;

顺理瞋——因为一定的缘故而起瞋心,或是遇到外人搅扰修行,或是遇到外境不符己意,若不惹他则可无事;

诤论瞋——过于执着自己所坚持的理论,因为与他人辩驳真理而起的瞋心。


这三种瞋以大乘佛法言,当修三种慈悲来加以对治:


生缘慈对治非理瞋

法缘慈对治顺理瞋

无缘慈对治诤论瞋



对于初下手的人来说,无缘慈的实现往往还需要深入经论的智慧作为基础,不妨先从生缘慈和法缘慈做起,具体的做法就是《俱舍论》中所谓“七周行慈”。“七周”就是我们日常接触的七种众生:


一、上品亲——父母、师长;

二、中品亲——兄弟、姊妹;

三、下品亲——朋友、知识(即相识之人);

四、中人——非亲非冤,也就是现代人口中的“路人”;

五、下品冤——曾害自己朋友知识的人;

六、中品冤——曾害自己兄弟姊妹的人;

七、上品冤——曾害自己父母师长的人。


对于这七种人,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发起慈悲心,先亲而后冤、先近而后远的顺序,向着平等爱护一切众生而无冤亲之别的目标努力前进。


灯灯相映  焰焰交辉

杭州灵隐寺官方微博与微信公众号特开设“联灯”互动答疑栏目,集思广益,与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之法。


本期“联灯”栏目主题:慈悲


参与方式与注意事项:

1、在本条微信推文及以后每篇《联灯》栏目的推文后留言;

2、“灵隐寺”官方微博也将同步本此活动,您也可以在带有“#联灯#”话题标签的微博后留言;

3、如有相关短文、图片或视频需要附带发送,请发送至“联灯”栏目官方邮箱:tiwen@lingyinsi.com;

4、本期“联灯”栏目指定期间,仅收集与“慈悲”话题相关的问题,其他提问请持续关注“灵隐寺”公众号及官方微博的后续话题;

5、在筛选时,我们会优先选择贴近日常生活案例和小故事或大众修学过程具共性的问题,因此提问越清晰具体,获得答复的概率就越大。从生活中的疑难小事入手,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