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发心,千万别发错了(上)

编辑:两车 日期:2021-12-13 09:05

我们讲一开始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发心,所谓“发心为首”、“立愿居先”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发心、立愿相当于是趋向菩提走出的第一步,如果第一步就走错了,最终又怎么可能走到我们想要成就的佛道上去呢。


我们初到寺院里,拜佛拜菩萨,还不了解佛法深意,可能只是为了求得一些世间法上的顺遂,比如平安健康、富贵吉祥、家庭和乐、事业成就……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如果我们只渴望得到这些,已经学佛很久了,心里却还只想着这些,只能说实在是迷心太重,入了宝山,却只拿了最小的宝物,而弃更多更好的宝物于不顾。


学佛日久,当知道只有发心正确,才能获得佛法最大的受用和利益。众生心愿差别很大,其损益利害也不同,如果不明辨哪些当愿当立,或发邪心,立邪愿,将误入歧途,未获其利,先受其害。众生众多心愿差别,无非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种,我们发愿当发正、真、大、圆的愿,不发邪、伪、小、偏的愿。只有这样的发心,才能最终带领我们成就佛果。

众生心愿,有邪正、真伪、大小、偏圆八相的分别。此八相,又可以归纳为四对,邪正一对、真伪一对、大小一对、偏圆一对。前面两对是为世间凡夫而说,为凡夫修行者,开智慧眼,以免邪正不分,真伪莫辨,而盲从邪教,伪修瞎炼,误己误人。后面两对是为出世间圣者说,出世圣人,不明圆理,偏于事行,祖师特别提出大小、偏圆之教,鼓励二乘及别教菩萨,回小向大,舍权入实,趋向佛道。


邪正


末法时代,众生福薄障重,虽然发心修行,但不能息心达本源,内证真心,反而舍本逐末,妄用识心,分别向外务求,或求利养,或求名闻,或贪世间五欲物质享受,或但求自利,希望获得来世福乐的果报。如是发心,如是立愿,皆名为邪。特别是世间,种种邪教,往往假托佛教的观音菩萨或弥勒大圣之名,引诱徒众,蛊惑无知,更是邪法炽盛。


反之,既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一个真正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自然不贪求世间名闻利养,以及一切五欲尘劳的享受,更不希求人天果报。为的是了生死,证菩提,自利利他,是以止息妄想攀缘,向内寻求真心,开佛知见。内则明心见性,外则悲愍世人,唯一的心愿,是为了生死,为证菩提。


古德说“此心未明,如丧考毗,此心既明,更如丧考毗”,意思是说,学佛修行,未能明心见性,长期流浪生死,受无量苦,内心苦恼,固然犹如丧失父母一般的悲哀。然而,一旦明心见性,心中更倍觉凄苦,因为明心见性,知道自己原本是佛,本具佛性,与十方如来,无二无别,但因妄念,受生死苦,今虽觉悟,然悟道容易断惑难,生死未了,岂不可悲。


如果能心心念念,为求了生死,证菩提,发愿我与众生,共出生死轮回,法界有情,同证无上菩提,如是发心,如是立愿,方名之为正。

真伪


发心学佛,第一要务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对此要务,必须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心念念,无有疲倦。佛道长远,在时间言,要经无量劫,勤苦修学;在空间言,要遍十方,利益众生,成熟有情。虽然众生刚强,难调难伏,但并不因众生难度,而生厌倦之心,或生退怯之想。


如《宝积经》说:常精进菩萨,曾为救度一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然此一众生,犹不受化,常精进菩萨,仍无一念弃舍之心。


菩萨度众生,求菩提,必须本着无畏的精神,不畏佛道遥远,不畏众生难度,不畏生死苦恼,而恒住生死,以种种方便,教导众生,不舍任何恶劣众生。难度而能度,难行而能行,如登万仞之山,必须以无比的勇气与毅力向上,力求前进,不生退屈,务求到达终点之顶为止。能如是发心,自度度人,不畏难,不退缩,方为真正的发心。


相反,如果在修行中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则是心愿虚伪的表现。


人非圣贤,谁孰无过,凡有罪过,理应忏悔,如果有罪却不肯忏悔,有过却不肯除灭,反而覆藏己过,隐匿其罪,外表好像清净无染,戒定慧似乎具足,实则内心充满贪嗔痴等烦恼,浑浊自性。或者在修行中懈怠放逸,虚度时光,一曝十寒,始勤终弃,所谓“三分钟热度”。或者虽有好心,行诸好事,例如:参加济贫运动,慈善筹款,社会公益等事,却不是纯正出于慈悲,而多夹杂了贪名好利之心。或者修习四禅八定等善法,但因贪嗔未除,愚痴所误,戒行不净,造诸恶业,加以过去所作罪业,不肯忏除,致使所修善法,为罪业所污染,成为有漏种子,不能完成清净无漏功德。等等这样的发心,都是谄曲不真,虚伪不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