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灯|一味退让?溺爱纵容?徇情包庇?——包容的尺度与智慧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1-04 09:13



“包容”话题征集开始以来,收到最多的几个问题:

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遇到不合理的要求,乃至PUA,甚至婚姻关系中的家庭暴力,也需要包容吗?

用包容来对待小孩子犯的错,是不是会导致他更加肆无忌惮?

如果一味包容,对方有恃无恐继续犯错伤害你该怎么办?包容的界限在哪里?

……


通过整理提问留言,可以发现大家对“包容”最多的困惑并不在于应不应该包容,而在于究竟如何把握包容的分寸。或者更直白地说,包容是否就意味着无原则地退让,纵容,乃至包庇?


包容别人需要极大的耐心,尤其是当我们受到打击或是批评时,往往会觉得岂有此理。如果对方还是你的亲人、好友或多年的伙伴,那更是让人无法接受。可对于学习包容的人来说,还是需要慢慢锻炼自己容忍的能力,不断地去接受他。但必须要说的是,这并不意味着此种容忍是无底线的。


我们之所以要学习包容,既是因为佛教慈悲众生的理念,也因为包容能保护他人和自己。就像刀砍在石头上,石头可能会被刀砍出缺口,可是如果砍在非常柔软的棉花上,或是其他有弹性的物体上,物体表面不会受伤,刀也不会损坏,这就是以“柔”来容受对方的强力打击。就像打太极拳时,别人攻击你,如果你能四两拨千斤,就不需要正面与对方冲突,也不会被打得遍体鳞伤。

但“柔”也有不同方法,除了一味“退让”,可能“回转”的方式更具智慧。例如,当别人要打你一拳时,你不想让对方打到,既可以退让一步,也可以先转个身,再伺机而动,后者就是回转。虽然都是在确保自己安全的前提下,避免正面冲突,不要立刻反击,回转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暂时的回避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另外再找机会、想办法,解决相应问题。


尤其是当我们明确知道对方的行为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那么这种回转事实上只是暂时避其锋芒,避免双方气头上的针锋相对,经由时空的隔离,事过境迁,另外再找机会处理让他察觉自己的行为是错的。如果不采取后续的行动,一味地退让到最后很容易变成包庇或纵容,这当然不是包容的本意。



佛教倡导包容,但我们必须知道,包容与正直并非相对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也好,对待事情的看法也好,一定要有“正”、有“方”,才能真正的“圆”。如果连正、方的基础都没有,连基本的是非对错都含糊其辞,所讲的包容一定会变成没有原则。没有原则的人,多半对于他人是有害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味地退让、纵容、包庇,只会让对方得寸进尺。你如果不设法让他停止,他还会伤害到更多的人。


佛教的慈悲应该是减低别人做坏事的机会,也同时帮助更多的人免于受害。所以真正的包容一定要以正直为基础,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又能有广大的心胸去接受“小瑕小疵”。但面对原则性的问题,包容不应该成为包庇、纵容的借口。即便是通过回转的方式巧妙地去包容,也必须有后续的处理,而非一味退让之后仍旧无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