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佛说四十二章经》:断欲绝求②

编辑:两车 日期:2022-04-12 09:02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


对于佛陀所讲的各种甚深微妙的道理,我们要能够通达了解。


悟就是觉悟、了解。要能了解无为法。什么是无为法?无为法是对有为法讲的。世间一切事事物物,有形的,无形的,都称为法。世间任何物质,都是有所作为,有所造作的,因此,称为有为法。《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所有的森罗万象,都是有为法,都是无常的。


无为法,是有为法的反面,是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来就具足了,不加以造作,也是永远不灭的。我们必须悟解无为法──我们的本性,也就是真如佛性。这个真如佛性,一旦能够觉悟、了解了,就可以认识它本来的面目。它是个什么样子的呢?是“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


什么叫“内无所得”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真如佛性,只是我们在迷昧当中,不能觉悟,不能了解我们有这么一个宝贝。既然这个真如佛性是人人本来具足的,所以一旦我们到了成佛的时候,并无所得,这叫做“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成了佛,并不会多一个,没有成佛、没有觉悟,也不会减少什么,本来就是具足的,所以说是“内无所得”。


无为的真心,对“内”既然无所得,对“外”也是“无所求”的。“内无所得,外无所求”的真如佛性,不是人家给我们的,也不是我们没有,突然间有了。内与外是相对待的,内心既然是本来具足,当然也不必向外去追求,所以真如佛性是一种无为法,不是造作的,是人人本已具足的。


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心,指我们的本心,系,是束缚,道,是指圣道。譬如要证四果阿罗汉,必须修四谛、三十七道品,这就是道。但是,如果时时刻刻的有修道这个观念,为修持这个名目所系缚了,反而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在。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心要能够很超然的,不为种种的修持法门所束缚。


《金刚经》说“如来说法如筏喻者”,佛所说的许许多多佛法,不可以执着,不要被法的法门所系缚了,法只是个譬喻,好像一个“筏”。我们要过河,从这边到那边去,必须靠这个筏摆渡,但是,过了河以后,这个筏对我们就没有用了。因此佛经说“过河需用筏,到岸不需舟。”心不系道,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既不要时时刻刻为所修持的圣道所束缚,“亦不结业”。我们内心能够很坦然、很超然的,不为烦恼所包围,不去造许多的业,这个时候,就能够得到自在了。


无念无作,非修非证。


无念,念是意念,属于心理状态。我们的念头,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好像水一样源源不绝的。但是,一个人的修持功夫到了家的话,这个念头(也是妄念)就不存在了,完全是正念现前。也就是已经没有迁流的妄念,到达了灵明无为的境界。


无作,没有造作的行为。无念无作,非修非证,都是形容我们的真如法性(真实的本性),本来就是这样,没有念,也没有造作,这种殊胜的境界,在我们没有证得真如佛性之前,也等于是说食数宝,没有真正地证到它的真面目。


讲到非修非证,本来我们学佛,必须下功夫去修持的,成佛也好,做菩萨也好,没有不修持的,但这个地方却说非修,不需要修持;非证,也不需要去实证。岂不是矛盾?要知道修证,本来包含了出世因果的道理,可是,真如本性、真空佛性,或是理体,它是不需要经过修证,本来永远具足的,因此,不需要经过种种的修证了。


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历,就是经历;诸位,指修持佛法的等级,好像前面所讲的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是一级一级修证的,这是小乘修持的阶次。至于大乘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共五十二个位次,也是一级一级慢慢地修证的。


现在所讲的真如境界,是从凡夫位,不需要一步一步去修持,一下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那个最崇高的、无上的位置。这是修学佛法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完全在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天一天地修学,才能一步步达到那种地步──道,我们的本性。


本章主要就是学佛必须断欲,把五欲断除,并且要去除贪爱,有这样的修持,将来有一天,一定可以证得我们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