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禅七的这些知识 你了解吗?

编辑:两车 日期:2023-12-18 09:05



杭州灵隐寺癸卯年冬季禅七已于12月15日起七,阖寺法师齐聚般若堂,万缘放下,一心精进。那么究竟什么叫做禅七,这种修行方式起源于何时,打七期间大家又都在做什么呢?


坐禅与打七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禅修好像很轻松、很洒脱,吃饭、喝茶、睡觉无不是禅。自古以来确有很多禅宗大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顿悟的,为什么僧人还要保持这样一种严苛的修行方式呢?


事实上,对于修行者而言,行、住、坐、卧皆可修禅,但在四者之中以坐姿最宜初学入门,故多说“坐禅”,而以打坐来修习禅定,也略称“打坐”。关于坐禅的方法,经中曾指出,应该四时随时坐禅,有能够舒适的床坐,有柔软的坐垫,有安静的空闲处,有一起修行的善知识;另外,还需要无所求的好护法,能够提供饮食、医药等供养。这些都是外在的条件,修行者自身应该善于观察自己的思想,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等。此外,天台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等书中,对坐禅方法也颇多论述。日本、朝鲜佛教界,对于坐禅也都十分看重。


禅七是中国禅宗的特殊修行方法,在七天内进行密集的修行,也称作打禅七。修行者在此七日内,不能离开道场处理个人事务,必须遵守禅堂规矩,配合禅堂作息,专心修行。由于是以七日为限,克期取证,故名“禅七”。



禅七的起源



关于禅七的起源,还要从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说起,释迦牟尼佛六年苦行未能悟道,于尼连禅河沐浴,后又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遂往菩提树下发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后经七七四十九日,终于腊月初八明星出时开悟成佛,这也就是后世以七日为一个修行周期的起源。


在禅宗盛行以后,禅宗以明心见性为追求,因此在以“冬参夏学”为传统的丛林道场中,每年冬季都要举行从一个到十个不等的“禅七”,藉此助力大众师父们的修行,以便大家能够专心致志地用功,早日开悟。


古往今来在禅七中开悟的祖师有很多,通过禅七获益的更是大有人在。如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他19岁出家,先在福建鼓山住山洞、做杂役,培植福报,后在天台山学习了5年经教。为报母恩,他从浙江普陀山三步一拜,拜到五台山,行脚参方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远至印度、斯里兰卡、缅甸等地。即便是有这样的修行基础,虚云老和尚也直到56岁在扬州高旻寺打禅七时,因为禅堂里行茶水时被开水不小心溅到手上,茶杯掉落方才开悟。



话头与疑情



打禅七是非常辛苦的,对初学者来说,仅仅盘腿这一关都是巨大的考验。可打坐的主要目的还不是锻炼腿功,而是要参禅,也就是参话头。所谓话头,即是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话头可以是一句话,比如“念佛是谁”——问问自己,在打坐、参禅的这个“我”究竟是谁?还有一些其他的问法,比如“拖死尸的是谁”——拖着这副身体、骨骼、血肉的“我”是谁?又如“父母未生时本来面目”——父母未生你之时,没有这个肉体的时候,你在哪里?这些都是可以供参究的话头。


用比喻来说,就好像我们在大海上漂流的时候,最好是抓住一根浮木,这样才有力气求生。参禅也是这样,不能漫无目的地乱参,而是要有一个话头,让它帮助你开悟。话头的作用,不是让你用心意识去揣度答案,而是要由此生起“疑情”。


所谓疑情,仍以“念佛是谁”为例,我们每天把“我”字挂在嘴边,却未必认真想过“我”是谁。有人说“我”就是这一具身体,那倘若在事故中失去了手臂或者腿脚,残肢中是否也有一个“我”?显然没有。可见身体只是一些自然物质元素的聚合,因缘和合而生,死亡后又回归自然。有人说“我”就是眼、耳、鼻、舌等感官意识的集合,那盲人、听障者就没有自我了吗?显然也不对。有人说“我”就是内心的意念,但这些念头生灭不停,大多连自己都意识不到,一旦过去更是无从找寻,究竟哪一个意念才是真正的“我”呢?


这种想要找到“念佛是谁”却找不到,又心心念念系着不忘的状态,就是疑情。比如我们丢了一件很重要的东西,那么吃饭、睡觉的时候都会心心念念在这件东西上,其他的事情都不关心了。当你起了疑情,你就会集中精神去参究话头,别无二念。而当我们真的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明悟自己的真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