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佛路上的种种障碍?(上)

编辑:两车 日期:2024-01-28 09:08


我们已经了解到起惑(烦恼障)、造业(业障)、受苦(报障)的三障生起次第,那么要消除这些障碍,就必须追根溯源地从烦恼障下手。在佛教看来,我们之所以有种种烦恼,根本在于我执深重,若是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中心,势必会看不破、放不下。破除我执当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但初发心者不妨从以下这七种心念做起:

一、惭愧心



对于惭愧的感受,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可一般人都把惭愧心错误地用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攀比上。例如人家儿女婚宴摆了二十桌,自己若是不能超过他摆上二十五桌或三十桌,便深感“惭愧”;又如捐钱做善事,别人一千八百地捐出来,我出于“惭愧”,虽无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事实上,这些出于“惭愧”而攀比的想法是错误的,这种心也根本不是真正的惭愧心。佛教所说的惭愧心更多的是见贤思齐之心,古人说“尧何人也,舜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释迦牟尼佛也勉励大家要有“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的志气。佛陀虽然万德庄严,也是由我们凡夫众生修持而成的。既然人人具有佛性,释迦太子是人,他能够成佛,我们为什么不能呢?发起惭愧心,就要向他学习,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跟他一样,也有成佛说法度众生的一天。这么一来,回望生活中许多琐碎的执着,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从中逐渐脱离出来去追求进步。

二、恐怖心



众生最怕的就是死。可实际上有情的生老病死、无情的成住坏空都是自然现象,有生必有死,怕也无用。可怕的是死亡到来时将要向何处去,也就是将来会得到什么果报,对此前景的不能把握才最令人恐惧——害怕死后会堕落恶道,害怕将来世中无缘亲近佛法。


我们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就是指修学菩萨道的人能够了解各种恶果的形成并非没有来由,而是由过去所作恶因招感来的。菩萨惧怕恶果,就需要处处小心,时时谨慎,一举一动都不敢有丝毫的差错;众生恰恰相反,平日行为并不善自检点,等因缘成熟遭遇不幸时才呼天喊地抱怨不公,千方百计地想要逃避自己造作的恶果,又如何能够逃得掉呢?


所以学佛的人想要在菩萨道上前进,必须学习菩萨的这种怖畏之心。所谓“有所畏惧”,并不是像外道所说畏惧天神的惩罚,也不是如有些不解佛法的人误会的畏惧诸佛菩萨的责怪,而是畏惧因果昭彰、自作自受的道理。进而常常警惕自己,能够依照佛法去思惟、行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学佛的障碍自然也就能够渐渐消除。

三、厌离心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月圆终有残缺时,世间的一切都是在变化不定中。看似坚不可摧的器世界尚且是沧海桑田,如《八大人觉经》第一觉悟就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这个四大组合而成的假我又岂能长久保存呢?所以《维摩诘经》把我们这个身体比喻为聚沫、泡、焰、芭蕉、幻、梦、影、响、浮云、电等种种不实之物。多少皇族富翁英雄豪杰,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年,多少娇艳美貌的少女,到头来还不是白发龙钟,乃至白骨一堆吗!


了解到世间一切都是无常的,如同镜中花、水中月,又如梦幻泡影,更想到对这些无常事物产生执着而带来的种种痛苦,正所谓“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短暂的、无常的富贵荣华、青春美貌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呢?唯有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安住常寂光中,才是真正的自在与永恒。由此出发,便会对这个并不可爱的世间生起厌离之心,就不会执着权势、贪爱五欲,就不会事事计较,那这世间种种的障碍对于能够看破、放下的人来说也就不成其为障碍了。正如庞居士所说的“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铁牛不怕狮子吼,恰似木人见花鸟。木人本体自无情,花鸟逢人亦不惊。心境如如只这是,何虑菩提道不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