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讲经——《贤愚经》福增比丘出家证果的启示

编辑:慧容 日期:2018-11-15 12:49

同光和尘百千端,润泽三界入云旋;
讲演贤愚本缘颂,经讽僧伽功如天;
赞言福增证果因,叹说惭愧听法晚;
随师闻思究竟义,喜乐无穷离两边。
                           ——药师殿讲经题记

  深秋暖阳高照,天竺菊香叶黄。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周末讲经再开法宴,同润法师受大众邀请,以《贤愚经·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福增比丘出家证果的启示为题,深入浅出地向大众开示《贤愚经》这部经典的缘起以及出家功德殊胜、护僧供僧功德无量、因缘果报真实不虚的义理。杭城诸多善信居士现场聆听正法,无比喜悦。

  同润法师首先赞叹太平盛世,给大众创就了安心听闻正法的机缘,我们要珍惜听闻正法机缘。他说:正知正行的佛弟子,以报"四恩"为基础(国恩、师恩、父母恩、众生恩),以行"四道"为究竟(人天道、解脱道、入世道、菩萨道),以发"四愿"来弘法利生。然后,同润法师介绍《贤愚经》是怎么样一部佛经。

 

  《贤愚经》,一名《佛说贤愚因缘经》。这是一部很特殊的佛典,其虽名为"经",但实际上是一部汇集本生、因缘、譬喻故事而成的"佛教因缘故事的典籍"。全经共分十三卷、六十九品(节),也就是说共讲了六十九个故事。实际上其包括的故事更多,往往一品中包含很多小故事。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凉州(今甘肃武威)沙门慧觉威德等八人,西行求经至于阗(今新疆和田)大寺,遇见当地五年一次举行的讲经大会。会中长老各讲经律,他们八人分别听了记录下来,译成汉文。佛教因缘故事部分在高昌综集为一部经。此经除汉译而外,还有藏文、蒙文译本。此经的传译经过(见《出三藏记集》卷九《贤愚经记》)。

  《贤愚经》成书后,一直流传不衰的原因是其佛教因缘故事主题鲜明,情节曲折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特别具有感染力。法师讲经说法经常引用《贤愚经》中的故事来阐明佛教的教义。随着《贤愚经》的流行,这部经的故事题材对晚唐之后的绘画、说唱、文学创作等产生很大影响。

  同润法师说法,威仪具足,深入浅出,妙语连珠。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本人修学,选择《贤愚经·出家功德尸利苾提品》中的故事切入,主题鲜明,富于时代气息。


福增比丘出家证果的故事

出家功德,高于须弥,
深于大海,广于虚空。
——《贤愚经》

  佛陀住世的时候,王舍城中有一位年过百岁的长者,名叫福增,家人都因其年老体衰而心生嫌恶。福增听说出家有无量的功德利益,亦闻三世诸佛皆因出家方成佛道,因此发起了出家修行的心愿。但因福增实在太过老迈,没人愿意为其剃度。遍求不遂的福增,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此时,慈悲的佛陀经过福增身旁,便施以种种教诲善喻抚慰,并请目连尊者为他剃度出家。如愿成为比丘的福增,却常受到旁人的戏闹,因此对修行感到心灰意冷,便投水自溺。目连尊者看到此景,赶紧以神力将其救起,并带着福增示现因缘果报的种种化身。由此,福增对于生死轮回生起了强烈的畏惧心。于是,依次忆念所修行的正法,专心致志。由看见自己前世的身骨,解悟诸法无常,深深厌离生死,于是断尽一切有漏烦恼,证得阿罗汉道。
 
  福增老人是百岁的时候才得以出家,但是由于他的精勤努力,成就了这样的大功德。何况那些盛年想求胜妙大果报的,更应当精勤地学道修法。

僧宝在世间的价值和意义

  福增比丘见种种众生业报真实不虚,又知自身宿世因缘,因为发心修行而悟道。同润法师说:僧宝是指已经证得生死解脱的圣者,称为圣义僧,但是现实中由于我们自身福德不够,能见到的基本都是凡夫僧,而且事实上也正是大量的凡夫僧一代代的把佛陀所说的佛法延续传承了下来。因此,即使是凡夫僧也可视为僧宝,值得世人尊重恭敬,堪受人天供养。
 
  当年,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玄奘大师说:"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他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从佛教延续角度看,僧人的存在是三宝住世的象征,必不可缺。

  从自性三宝来说,佛即觉而不迷,法即正而不邪,僧即净而不染,这是一切众生自性本具的殊胜功德,而这众生自性本具的殊胜功德,必依着住世三宝才能得到开显。所谓住世三宝,就是指佛陀的形象、三藏经典和出家僧众。僧人的存在,即是三宝具足。试想,若是世间再也看不见活着的僧人,众生又如何能理解和相信三宝的概念,如何对修行解脱生起信心呢?佛陀在世,以佛为尊,因为法靠佛说;佛灭度后,以僧为尊,因为法赖僧传。佛出世为了说法度众生,僧出家为了荷担如来家业传承佛法,一切都是为了佛法的智慧光明能够于世间长明。

  从修行角度看,僧人的存在对信众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

  僧人住持正法,续佛慧命,为人中第一福田,至尊至贵,纵使持戒不周,德行有亏,在家居士亦应恭敬。其实,仅仅僧人这一袭袈裟着身,示现的就是解脱幢相,行住坐卧,具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众生即便只看到一个僧相,哪怕生起一念恭敬之心,都能在八识田中种下清净解脱的种子。所以我们要恭敬世间一切僧人,不管他来自中国外国,南传北传,有修没修,只要他穿着这件袈裟,我们就恭敬他。为什么?因为他穿的是如来法衣,现的是解脱幢相。恭敬僧人,你自得福;恭敬僧人,无有差别,但要真正学习佛法,则必须选择如法如律的明眼僧人来依止。

  从现实角度看,僧人的社会价值在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平发展。

  为了使佛法能够顺利流传于东土,当年无数僧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高僧传》里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僧人各自的行业可分为译经、习禅、诵经、明律、经师、唱导等各类僧人。僧人除了照顾自身修行和处理僧团事务以外,也必须对世俗社会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回应。不同时代的出家人担负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佛教以慈悲、包容、感恩的理念赢得世人的尊重。二千多年来,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佛教成为"和平使者,友谊的桥梁"。在近代国家动荡不安的时局中,涌现出一批以太虚大师、巨赞法师等为代表的爱国僧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不断繁荣昌盛。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构想,不仅凝结了国家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还包含了对实现沿线国家间良性互动的倡议。在某种意义上说,"一带一路"就是一条文明之带、宗教之路。中国佛教和僧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必须对时代作出回应,相较于过去的僧人而言,现代僧人除了照顾自身修行,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关注社会需求,具有国际视野,以应对国际弘法的需要。因此,我们这个时代的僧人,肩上的担子更重。

  同润法师话题一转,即说护僧供僧的功德和因缘果报真实不虚的道理。

  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供僧就是一种清净的供养,让众生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发心设斋供众僧成就道场,不仅能广结善缘、减轻业障,长养布施喜舍之心,更为当来深植出世的菩提善因。
 
  临近午时,本次周末讲经即将结束。同润法师说,永恒的和平、不朽的安宁,是千百年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佛教能够帮助人们净化心灵,发扬慈悲、包容、感恩精神,构筑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同润法师开示说:佛弟子一定要听闻正法,以维护和谐的善愿,推已及人的胸襟,共谋善业的决心、四摄六度的善行,自行化他、自度度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周末讲经在大众回向声中圆满。


撰稿|王华
编辑|妙莲
摄影|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