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慧法师讲《如何利益众生》(四)——与乐拔苦称慈悲

编辑:慧容 日期:2018-08-02 13:23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有四大菩萨,观世音菩萨代表的是什么呢?慈悲!我听到有人说了。对,这个问题并不难,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么再请问,什么是慈悲?我们该怎么去理解慈悲呢?

  我给大家设定一个场景,是大家特别熟悉的,看看大家对慈悲的理解是否正确。假设现在大家走在街上,看到一位身体有残疾、衣衫褴褛的老人,他坐在路边向路人寻求帮助。当你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好,现在问题来了。以下哪种情况,是慈悲的表现?第一,你看了之后,心里很不忍啊,很不舒服,甚至流下了眼泪,但是你就这么从他面前飘过了。第二,你看到他特别不容易,就给了他二十块钱。第三,你看到他前面的那个碗里都是十块二十块的,想一想这一天也不容易,一天挣不了几个钱,你又不差钱,所以就给了好几百。第四,你呢比较有本事,于是因为怜悯他。就教会了他一项技能,让他用这项技能去养活自己。好,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以上哪种情况是慈悲的表现?好多人说第四。还有不同意见吗?我先在这卖个关子,不揭晓答案。我们往下说,如果你们把下面的解释听懂了,那我相信这个题的答案你们应该找到了。

  慈悲是指什么?慈悲的意思是说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而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这里有一个重点。我们很多人理解的慈悲只有一半。什么意思?就是我们认为什么是慈悲。慈爱众生、怜悯众生,才是慈悲;只有前一半,没有后一半的与乐拔苦。其实与乐拔苦才是慈悲的核心,如果我们只是生起了怜悯之心,那只是迈出了慈悲的第一步。接下来你是否发起了要救度他的心,是否真的也付诸行动了,真的与乐拔苦了,这才是关键。那我解释到这儿。现在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了吧?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是大慈悲,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无分别而起的平等之心救助众生,同时观一切众生与自己同一体,视他人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从而升起拔苦与乐之心。在许多经典当中,都会用父母对于儿女的这种爱来比喻佛菩萨对众生的爱,但是这种比喻也只是相似,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慈悲。

  世间父母的爱,虽然说是很真挚的,但是范围非常狭小,只知道爱护自己的子女,不知道爱护别人的子女。以前我听说过有一个老居士,到冬天的时候,大家知道北方的冬天是非常冷的,到冬天的时候他就给他家门口泼水。为什么呢?因为他家大孙子在睡觉。他对自己的孙子是非常疼爱,但是他并没有把这种爱扩大到对别人的小孩,所以这个是我们世间父母的爱。那同时在世间父母的这种爱当中,还有一些染污的成分在。虽然父母对于儿女的爱是无条件的,但是其中还有一小部分是有条件在的。比如我们中国那句老话,叫"积谷防饥,养儿防老",那这个养儿防老是不是条件呢?

  佛菩萨的慈悲和父母的慈爱就有两点实质不同。第一是否广大的问题;第二是否有条件的问题。观世音菩萨的慈悲,能够将世界父母的这种爱,能够加以净化和扩大。他能慈悲一切众生,而不是慈悲一部分众生,而是希望每一个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都能够了生脱死,都能够成等正觉。无缘大慈的缘就是条件,无缘就是无条件,无条件地去爱护众生,这个就是观世音菩萨的无缘大慈。

  这么解释的话,无缘大慈,我们还比较好理解。同体大悲,就有些难了。明明是你我他,不同的独立的个体。怎么会是同体呢?许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同体的感应会发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在《大般涅槃经》中,有这样一段比喻:"譬如父母见子遇患,心生苦恼,愍之愁毒初无舍离。"有句俗话叫,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观世音菩萨,看众生有种种的苦,就如同父母看儿女受苦一样。也十分的痛苦,从而生起大慈悲心,来救度众生、利益众生。

  然而这个比喻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对我们众生来说,对自己的父母儿女生起慈悲之心还可以。但如果让我们对敌人、仇人也生起这种慈爱之心,这就有些难了。那观音菩萨是怎么做到的呢?(待续)


编辑:慧容
摄影:一叶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