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天地
六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成道纪念日观世音誓愿深,度生悉出苦轮。兴慈运悲遍刹尘,一一摄入普门。三十二应示现今,毕竟令证佛心。常念恭敬观世音,灾消吉庆临。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六月十九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菩萨出家日,汉传佛教寺院都会热烈庆祝。细心的读者难免会心存疑惑:既然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前早成正觉,于娑婆世界更是慈悲感应、随类现身,以汉地农历日期作为菩萨纪念日是确有依据,还是仅为民间传说呢?有种说法认为观世音菩萨成道日来源于妙善公主的故事。在传说中,菩萨是妙庄王的第三公主,名叫妙善,性喜清净,不愿婚嫁,被逼往汝州龙树县白雀寺为尼。妙庄王授意该寺故意为难妙善,欲令其回心转意。熟料妙善公主于厨
发布时间:2023-08-05
同苗发慈恩寺避暑【唐】李端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慈恩寺为长安名刹。诗人与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苗发游寺避暑,旨在寻觅一方佛国心境的清凉。首联即点题,因“畏日”,为“追凉”,两人来到了名寺宝刹。此畏日、追凉也比喻为了脱离烦恼束缚,寻求清凉法味而入宝刹。颔联写两人投机同趣游赏休憩的乐趣。颈联“树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深得陶王之妙,其间风情,意适性澹,绝尘离染。尾联写诗人体味到无心大法就是“莲花隔淤泥”,此“莲花”是远离尘世“淤泥”的佛门净土,也是断除烦恼染着的清净智慧宝剑。
发布时间:2023-08-02
我们讲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这里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本性空,或者说是自性空,或者说一切名言安立的分别境界都是空的,这是一面的意思;另外一面是如幻有,也就是说因缘生法虽然说是空,但也还是有,并不否认有这件事,只不过不像是我们分别的那样。我们在分别的时候,认为一切法都是真实的,真实的有一个房子、有一个人、有车、有路,有种种法,都认为是真实的。但是,当我们通达本性空的时候,同时也会知道这些都是因缘生法,是假的,是虚妄的,虚妄的情形就好像是梦中境,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通过体会梦中境,有助于我们理解空的意思,比如,我们做梦梦到有人请我们吃饭,吃得很香、吃得很饱,等到我们醒了的时
发布时间:2023-08-02
溪云【唐】皎然禅师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诗人赋溪云以禅意,一取其意趣,舒卷自如,萦流回荡,仿若长带横空,何其潇洒、逍遥;二取其空性,即“有形无迹”,时去时消,不留痕影,象征真如实性;三取其自在,无心累物,来去随风,闲适自由。正因为白云有如此高洁的意态,所以诗人请世人莫笑他与云为伴,长相随逐,因为它具有悠闲飘逸的禅意,与禅子契阔融融。皎然禅诗是一位擅长状物抒情的高手,常借风、水、云、雪、月、松、竹、菊等四季风物以观照自心,表明心性。如《南池杂咏》五首:写水月,“皎洁意难传”;写寒山,“侵空撩乱色,独爱我中峰。无事负轻策,闲行蹑
发布时间:2023-07-30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藏,末后一著,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大地,明
发布时间:2023-07-30
亲近善士与听闻正法的目的,在以所闻法义引起如理作意。因为发动三业最初有力的心所是作意,故欲求三业清净,必须于所闻正法中所说的应修应断的善恶法义,与真实非真实的道理,依所闻法理引起如实不谬的作意,此即名为如理作意。有此作意,则知见自能清净,不起颠倒邪见,而引起如理的正行。《法蕴足论》第一卷说“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奇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正法。佛所说苦,实为真苦;佛所说集,实为真集;佛所说灭,实为真灭;佛所说道,实为真道。彼由如是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自义,如是名为如理作意。”这如理作意总有两种,即不增益非真实有的作意和亦不
发布时间:2023-07-30
我们说“不受一切法”的这个“受”是非常微细的境界,比如,有人送给我们一样东西,即便是不要,从深层来说,这个“不要”也还是受了,由此可见,“不受”实在是很难达到的境界。那么,怎么样才能达到不受的境界呢,就是要通达“本性无分别”的道理,我们通过修行真正通达了一切法在本性上无分别、一切法自性空的道理,经过修止观成就了,就能不受一切法了。“本性无分别”的道理又怎么理解呢?比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所已经造好了的房子,就会有分别这是房子,什么颜色,什么风格,多高多广诸如此类。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达它的无分别,就是房子的自性是不可得的,什么叫自性不可得呢,就是这个房子是因缘有的,而不能自己有,房子的出现需要工
发布时间:2023-07-29
(六)道安对禅学的影响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高僧传》卷五说:“年十二出家,神性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缺。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余言,安赉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余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谙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赉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敬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城(今河南安阳)中寺,事佛图澄。更游学诸方,遍求经律。寻建寺塔,开讲筵,徒众数百,常宣法化。他高瞻远识,在佛教史上,是古今罕比的杰出僧雄,当时
发布时间:2023-07-29
- 1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