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十方世界无量,而清净国土亦复不一。然与娑婆众生夙有深缘者,则莫过极乐之与琉璃。盖二方教主,皆以往昔因中愿力,成就依正庄严,举凡有缘众生,均得摄受。故我世尊,应正等觉,游化诸国,欲令众生舍秽趋净,离苦得乐,特开方便之门,而说对机之法,顺众生厌秽欣净之心理,而说药师弥陀二经,琉璃极乐二种净土,凡有信愿专切,持经持名之众生,资粮既备,未有不随乐求,而得往生者。但古今大德弘扬西方净土者,代有其人,而信乐东方琉璃世界者,则寥若晨星。是知药师之功德,不独利益于往生,即现生之中,亦可消灾获福,转难成祥。古德云:何人无病,药师当先;有识皆迷,光王第一。诚哉是言,可不信欤!况曼殊礼问婆伽,亲宣如是因缘,岂三乘
发布时间:2025-11-19
2025年11月19日农历九月三十药师琉璃光如来圣诞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厌苦欣乐,人之常情,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宣扬佛法,就是要引导我们去探讨人生苦恼的根源,并教授离苦得乐的方法,使人依之而修,得以解除一切痛苦、获得究竟安乐。但是在暂未解除一切痛苦、获得究竟安乐之前,该如何去减轻众生当下所面临的生理、心理的种种痛苦,获得现实人生的幸福与快乐呢?于是,释尊特别介绍药师琉璃光如来给此土众生,使人闻名忆念,恭敬供养,皆得消灾解难、增福延寿。那么药师琉璃光如来究竟是谁呢?他的圣号又有何深意呢?药师梵语“鞞杀社窭噜”,译为药师。药可分物药与法药,师有世间医师和
发布时间:2025-11-18
上堂【宋】晦堂祖心禅师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回头就路还家即是回归本自具足的直如佛性,禅门宗师所有接机说法,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指向回家之路。众生以幻为真,四处流浪,流浪既久,就会“反认他乡作故乡”,离佛心越来越远。晦堂这首禅诗以鲜明的喻像表达了“回家”的旨趣。“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秋风萧杀,落叶飘飘,鸿雁纷纷飞向南方过冬。鸿雁犹知归乡,世人却不晓归向自性的故园。禅师化导学人,希望他们早日回家,正是“千般说,万般喻,只要教君早回去”。“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自古参禅者如过江之鲫,桶底脱落者却似凤毛麟角。他们在遮天蔽地的红尘中营营碌碌
发布时间:2025-11-17
每当我们提到佛陀与医药的关系,首先便会想到药师如来,这也是很多人来到寺院参访时想要祈求身体健康时的主要对象。其实,经典中十方诸佛都常常被誉为“大医王”,而不仅限于药师如来一尊。这个生动的比喻,并非指他能治愈身体上的病痛,而是赞誉他能够诊治众生最根本的“烦恼之病”,而全部的佛法也就是一套完整的“医疗体系”。1精准的诊断:知病识药一位良医首先必须具备精准的诊断能力。佛陀正是这样,他透彻地洞察了众生痛苦的根源。如《维摩诘经》云:“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 这句话点明了“大医王”的核心职能:不仅知道众生在“病”,更知道患的是什么“病”,以及应该用什么“药”来对治。那么,众生普遍的“病
发布时间:2025-11-17
临济的参禅,特别重视妙悟见性。其成为妙悟的条件,必须穷心绝路。就是要离却我们的感觉作用、思维作用、分别作用,达到平等无差,转变自我而达到无我无分别智。黄檗禅师《传心法要》说:“此心,即无心也。若离一切相,则众生与佛,更无差别,若能无心,便是究竟。”说明禅的极致就是要认取无心之心,将“知”穷追到百尺竿头,使之入于死地。这就是穷心绝路,已超越了主客观的对立,宇宙无双,物我不二,体得“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境。至此才是无生死、无修证、无凡圣,纯一绝待的境界。穷心绝路,不容易做到,但参禅者必须做到这一点,才能见性,悟无所得,否则必将半途而废。因此,黄壁禅师以悲切婆心,首先提出参“话头”的方法作为参禅的
发布时间:2025-11-14
寄韬光禅师【唐】白居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这是一首对韬光禅师高光大德的赞诗。首联写祖师开山立寺之功德;颔联与颈联通过对“吾师行道处” 的描写,渲染“吾师行道处”的空阔、幽静。在一处水流云起、花发钟鸣的所在,在一块桂花缤纷的行道宴坐处,禅师所行之道的清逸、广渺也便不言自明,而其人格之魅力也昭然毕现。诗歌的前三联,对仗工整,六句中连续使用叠字,环环紧扣,给人击节叫绝的艺术享受;同时运用了东、西、南、北、前、后、上、下八个方位词,给人无比空旷的超越之感,令人感受到佛禅之性如天香袅袅,无所不包,
发布时间:2025-11-13
居天柱山【宋】赞宁律师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虽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四野豁家庭,柴门夜不扃”,首联摹写精舍的空旷、豁亮。四方原野一望无垠,一扉柴门自是夜不蔽户,展现眼前的是多么祥和安宁的景象。“水边成半偈,月下了残经”,诗僧在这样静寂的环境中参禅礼佛,吟诗读经,自是法喜充盈。“随逐诸尘转,终归一念醒”,无始劫来迷于妄念执着,逐尘而转,而今终于一念觉醒。觉与迷即在一念之间,若凡夫以根对尘所起之念,念念生灭,此妄念也;若离根尘,真净明妙,虚彻灵通之念,即是如来正智之念也。“未知斯旨者,万役尽劳形”,很多人不知这其中的真奥,役于万物,劳形损神,而轮
发布时间:2025-11-10
四无量心,是指慈、悲、喜、舍四种心行。菩萨修学此四种心,不受时间的限制,应当尽未来际地去做;也不受空间的限制,应当尽十方世界所有的国土去做;对于一切众生,不分别是天、是人、是饿鬼、是畜生,人道中更不分贫富贵贱,都必须以平等的观念去行此四心,所以称为无量。“慈庄严故,于诸众生不起恼害”,这是菩萨所修的慈无量心。菩萨如果以慈无量心为自己的庄严,对于一切众生,就不会生起恼怒,更不忍使众生的生命、财产、名誉等遭到杀害或损失。发广大心的行者,时刻这样想到:生存在这世间的有情,不论是属哪一类的,总是苦多乐少,或者乐尽苦来,所以见到众生没有快乐时,就要想办法给与众生以快乐,并且不是给一个众生快乐,或是给少数
发布时间:202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