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无敌【宋】石屋清珙禅师眼空湖海气凌云,杰出丛林思不群。古往今来谁是我,得饶人处且饶人。禅师的冲天气概和大气磅礴在这首诗中可见一斑。“眼空湖海气凌云”,石头希迁禅师曾赞叹证悟心性的过来人:“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只有那些明心见性、证悟本来的禅者才有如此的气魄和胆识。他们独立不羁而傲然于天地之间,不受人惑,不与物拘;他们绝不依门傍户,数他人宝,而是随处作主,立处皆真。正如禅师所形容的“个个如狮子儿,吒呀地咆哮一声,壁立千仞”。“杰出丛林思不群”,不群者,没有对手。禅师气凌云天,大道孤侣,自是戛戛独造,迥异凡人。正如杜甫在赞叹李白时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这是形容李白才情高迥,
发布时间:2025-07-05
六月初十 金粟如来圣诞到处毁僧骂佛,知佗有官无官。善现屡遭呵责,瞿昙也被热谩。只有文殊不肯,吃气出来理问。遮汉自知无理,当时口似磉盘。——灵隐慧远禅师赞维摩诘是佛世之时著名的在家居士,本地不可思议,过去久远劫前早已成佛,号金粟如来。这次以维摩诘居士的化身来应现于娑婆世界,住在中印度毗耶离城中,以智慧卓越、辩才无碍的神通,协助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无垢称,意思是洁净,没有染污的人。他是古印度毗舍离地方上的一个富翁。由于是在家菩萨,他示现有妻子眷属。其妻貌美,名叫无垢,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佛陀曾至毗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
发布时间:2025-07-04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颚。唇齿相着,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法云圆通禅息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然恐道高魔盛,
发布时间:2025-06-27
山居诗【明】雪梅禅师道人卓锡爱名山,四面巉岩指顾间。风牖坐闻松子落,石床定起藓痕斑。鸣禽花坞春常在,隔水柴扉夜不关。惟有白云知此意,庵前飞去又飞还。这首山居诗极力展现了诗僧生活环境的优美以及诗僧禅心的闲适惬意。“道人卓锡爱名山,四面巉岩指顾间”,诗僧振杖卓锡,行脚于名山大川之间,只见四面峻石围绕,好一片奇绝幽僻的胜境。“风牖坐间松子落,石床定起藓痕斑”,闭坐在窗前聆听风起的天籁,其中又夹杂着松子悄然剥落的声音。禅定起后,回观石床,但见藓苔长出新痕。“鸣篱花坞春常在,隔水柴扉夜不关”,花坞鸟鸣婉转动听,春光似乎长久未去;隔溪萧疏的柴扉,自是夜不关门。在这样的环境中坐禅修行,诗僧早已万虑俱忘,尘缘
发布时间:2025-06-27
2025/6/27 农历六月初三 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韦驮天将 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 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 祈祷副群心当我们走进寺院的天王殿,首先便看到笑脸相迎的弥勒菩萨,而在弥勒菩萨的背后,则是一尊手持宝杵、面向大殿、威武庄严的将军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韦驮菩萨。贤劫千圣 最后成佛韦驮菩萨是护持正法的一位大菩萨,《悲华经》中对韦驮菩萨的因地修行这样记述,过去劫中,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同为兄弟,千子学佛后各个发愿,当时的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后就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等护持你们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后来转轮圣王的千子成为我们贤劫
发布时间:2025-06-27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学以六度为核心,其中第四度便是“忍辱”。佛教对于忍辱的倡导恰与多数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念相应而影响深远,“谦和忍让”也渐渐成为了人们对于佛弟子的一种固有印象。但大家对于佛教“忍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依文解意”上,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于“侮辱”的“忍耐”,这种单纯的“忍气吞声”又难免会产生一种逆来顺受的“窝囊”甚至“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感觉。那么佛教所倡导的“忍辱”真的就单纯是无条件地退让吗?忍辱度的梵文原名是羼提波罗蜜多,译成中文就是忍辱到彼岸。忍是指对于与我有雠怨的众生不生愤怒,不怀报复。而在所有难忍的境界之中,又以侮辱为最,故名忍辱。需要说明
发布时间:2025-06-25
无碍【宋】雪岩祖钦禅师一处通兮处处通,如风过树月行空。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何谓无碍?自在通达而无所障碍,相互涉入而融通一体,如同灯光互相涉入,即是无碍之相。“一处通兮处处通”,通达者,通于真理而无壅也。《华严经》开同时具足相应,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正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这个“通”是一个什么样态呢?“如风过树月行空”,真是自在洒脱,无所障碍。如果证悟这种通达位,那么就可以“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在藕丝的空窍里弹出
发布时间:2025-06-24
我们已经知道,法供养为诸供养最,那究竟怎样才算是法供养呢?概括起来不出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首先是如说修行供养,也就是依佛所说的教典如法修行。佛法不仅诵念、演说,若不实践,则如说食数宝,难以获得真实受用。如《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聪明者纵然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满腹经论,若不依教奉行,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门,而后精进勤修来得实在。所以《华严经》说“如说修行出生诸佛”,诸佛皆从如说修行中证得,而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因此,如说修行才是对诸佛真正的供养。下面六种法供养无一不是“
发布时间:202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