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政治家,因为善良正直,在朝廷屡被排挤。唐穆宗长庆二年(822),白居易被外放到杭州担任刺史。白居易是带着落寞的心情到杭州走马上任的,杭州的山水抚平了白居易孤苦的心灵。白居易励精图治,疏浚六井,修筑白堤,深受杭州百姓爱戴,西湖边的送别白公雕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民众对白居易的深厚感情。闲暇之余,白居易徜徉在杭州的山水之中,创作了不少诗歌。多年后,白居易回忆杭州,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所说的山寺,指的就是灵隐寺。白居易喜欢灵隐寺优美的风景,多次到灵隐寺游玩,而且还与灵隐寺的僧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唐代,杭州刺史
发布时间:2024-11-30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太平军所至之处,“遇神则斩,遇庙则烧”,凡“遇有神像则必毁坏之”,江南佛教经此“焚像毁庙”的摧残,古刹禅林焚毁殆尽。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入杭,灵隐寺亦遭焚毁,仅存天王殿和罗汉堂。同治以后,灵隐寺进入复建时期。先后有顿觉智海、顿明贯通、圆悟云溪、圆洲通泉、真慈昔征(1849—1917)、圆照慧明等诸位住持参与恢复建设。但大雄宝殿由于工程浩大,始终未能动工复建,直至昔征法师时才着手复建。据胡祥翰《西湖新志》(1921)、巨赞《灵隐小志》(1946)、海因《灵隐小史》(1954)中记:光绪二十八年(1902),住持昔征就直指堂遗址兴建大悲阁。昔征住持十年,锐意整顿,获得盛宣
发布时间:2024-11-20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创作出丰富多彩的文化典籍。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收藏典籍的盟府或故府,并有专门的管理官员,文献储存已成为一些诸侯国的重要文化措施。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官府藏书制度。清代藏书家周永年(1730-1791)《儒藏说》称:“书籍者,所以载道纪事,益人神智者也。”正是基于对典籍的崇尚,所以视藏书为重要事宜,十分尊崇,并衍生出“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美德。历代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将一朝有关图书典籍,汇编成目录,反映著书藏书之概况。藏书,成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重要文化体现。对于汉传佛教而言,随着早期译经活动的开展和保存佛经的需要,许多的佛寺都设立有藏经阁或藏经楼。而灵隐寺则除
发布时间:2024-11-02
10月29日,“之江问道·第二届浙江佛教石窟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来自佛教界与学术界的40多位法师和专家学者代表汇聚一堂,分享研究成果,交流学术心得,围绕“浙江佛教石窟”展开热烈讨论。▲黄征教授主持开幕式▲谢成水教授宣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贺词▲学者代表张保见先生发表致辞张保见先生在致辞中回顾了浙江佛教石窟的历史发展和学术研究进展,强调了学术研究对文化遗产的探究和传承的重要性,表达了对研讨会的期待和共同推动浙江佛教石窟研究与发展的良好愿景。▲灵隐寺监院戒法法师致辞受方丈光泉大和尚委托,戒法法师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学者们表示欢迎。他指出,从南朝齐梁至明清时期,浙江地区皆有不同规模的石窟开
发布时间:2024-10-31
唐代是诗歌与佛学兴盛的时代,作为佛教文化圣地之一的灵隐山,不仅以其优美的环境吸引了唐代的诗人们,其佛学氛围也为他们的诗歌创作带来了灵感,这一时期的桂花也被诗人赋予了禅学的意味。如白居易在《寄韬光禅师》中,就将禅师的修道境界和桂子联系在一起。寄韬光禅师白居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这首诗先是介绍上天竺寺和中天竺寺的方位,在通过“花”和“钟声”来展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出韬光禅师的修行处。佛教本来就有“天女散花”的典故,白居易借由“天香桂子落纷纷”来比喻禅师道行的高妙,也赋予了“天香桂子”以禅
发布时间:2024-10-05
桂花是灵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代文人墨客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经由他们的诗歌而闻名于世。灵隐山的桂花之所以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很大原因就在于月桂峰。根据《天竺山志》记载,月桂峰的桂花早在唐代就闻名于世了。月桂峰,法净寺案山也。《旧志》云:唐天宝寺月中桂子,尝堕此峰,生成大树,其花白,其实丹,故名。《南部新书》云:至今山多桂树,凡值中秋夜,往往空中子堕。月桂峰的桂子花开时,不仅香飘百里,桂花瓣也会随着山风四处飘零。这种“空中子堕”的景象想必会给当时的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再加之佛教文化的兴盛,于是桂花频繁的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唐代是诗歌与佛学兴盛的时代,灵隐山的桂花在这一
发布时间:2024-09-28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秀美的人间天堂,临安、钱塘等别名也声名远播。其实杭州还有另一个古称,叫做武林,并且在两千年前的《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可见其沿用之久,而来过杭州的人也都知道武林门、武林广场、武林路等。但此武林非彼武林,与武术江湖并没什么关系,乃是来源于自武林山。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西湖周边究竟哪座山才是真正的武林山,一直众说纷纭。《增修云林寺志》中有明代邵重生的《武林山辨》,不仅分析了历代出现的种种说法并加以辩驳,更提出了三条论据,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一“历史公案”。武林山辨邵重生武林,杭之名山,因以名郡,而古今皆朦胧,未有直指的名为某山者。《旧志》
发布时间:2024-09-03
灵隐寺创建至今已近千七百年,不仅禅宗法窟,也是西湖古迹,历代慕名前来礼佛问道、寻幽访胜而创作的艺文颇多,收录于寺志之中的便有不下百篇,且多出当世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具有载道传心、承先启后的功用,寺碑所以记功,塔铭所以彰道,乃至序赞、记述、书札等,年代虽然久远,仍然炳耀名山。从今天起,“灵隐寺”公众号“阅读”栏目将从这些艺文中选取一些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成就的篇目,以便大家通过这些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灵隐寺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所选取的便是宋初文学家罗处约所撰的《灵隐寺碑记》,这也是完整描述本寺风貌的文章中现存较早的一篇。文章不仅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五代时期灵隐复兴后的鼎盛状态,更将山水形
发布时间: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