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的佛教领袖、禅宗高僧,同时也是著名诗僧的八指头陀,或因漫游,或是途经,或是专程,曾经多次到杭州,并留下了二十多首吟咏和赞美杭州西湖和灵隐寺等风景名胜的诗篇,尤其是位于西湖以西的灵隐寺,八指头陀不仅曾写诗赞美过在灵隐寺出家并常住的济公活佛,而且还到该寺,题诗纪其景致之殊胜。八指头陀对灵隐寺高僧济颠,即民间传说中的济公活佛,非常佩服。据明吴之鲸《武林梵志》谓其为台州李氏子,“年十八赴考,因过灵隐,适瞎堂远公开席其间,济以宿缘求度,遂为沙门,而举止脱略,与小乘执相诸僧忤,乃讦其犯斋及不循律仪过。远批云:‘法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意以颠含真义而远亦似知之,惟庸众之终不释然也。时德辉禅师住持净
发布时间:2025-08-18
编者按杭州灵隐寺自东晋咸和元年(326)开山,至今已有近一千七百年的历史,虽时移世易、屡有兴废,然法幢高树、祖师辈出,更兼殿宇恢宏、云烟万状,洵为佛教最胜觉场,亦是西湖绝佳名胜,善信云集,游人如织。为了方便大家深入了解这座千年古刹的历史沿革、宗风祖德和景物典故,“灵隐寺”公众号特别开设“灵隐小志”栏目,连载著名爱国高僧巨赞法师的《灵隐小志》一书。法师早年经太虚法师亲笔授书,从灵隐寺却非和尚披剃,对灵隐寺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为令本书易读而广布,法师再版《灵隐小志》时改文言为白话,并对全书加以修订,其中经过和法师的良苦用心,大家通过阅读前后两篇序文便可知其大概。再版前言1947年2月,我曾经写成《
发布时间:2025-08-14
如果说冷泉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其幽静的审美气象,清冷的特质塑造了其高洁的品格,那么灵隐梵境的呼应也使得其增添了一抹禅趣的味道。冷泉正好处于灵隐寺飞来峰下,它不仅仅是以自然环境的优美取胜,更在于灵隐文化的熏陶。冷泉之美,不仅仅是景美、德美,更在于境界美,因而冷泉也成为历来诗人诗歌中禅趣的象征。其中,宋代诗人赵师秀的《冷泉亭夜坐》、清代定雨的《冷泉亭迟月》以及同代诗人施闰章的《晚坐冷泉亭》是这方面的代表之作。冷泉亭夜坐宋·赵师秀众境碧沉沉,前峰月正临。楼钟晴听响,池水夜观深。清净非人世,虚空见佛心。却寻来处宿,风起古松林。赵师秀(1170—1219年),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字紫芝,号灵秀,亦称灵芝,
发布时间:2025-08-10
冷泉因其“清冷”的物理特质也往往成为诗人笔下高洁品格的象征,成为历来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重要寄托意象。诗人们由观冷泉联系到自身,与冷泉所独有的“清冷”特质产生共鸣,成为诗人借以表达高洁品格的抒情意象。其中以宋代诗人林稹的《冷泉亭》、清代女诗人王慧的《冷泉亭》以及同代诗人张盛藻的《冷泉亭》较为典型,表现了冷泉独有的高洁审美意象。冷泉亭宋·林稹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林稹,号丹山(《宋诗纪事》卷七四),长洲人(今江苏苏州)人。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是宋代著名的才郎,著有《宫词》百首,《千家诗》收录其《宫词》两首以及《冷泉亭》一诗。本首《冷泉亭》也
发布时间:2025-08-03
冷泉的一大特点即在于冷,冷泉之冷得源于其独特的自然风貌。冷泉周围植被丰茂,山林幽深,清冷的环境为冷泉营造了一种天然的幽静气象,这种幽静气象为历代文人所喜爱,也成为他们诗歌中经久不衰的审美趣味。历来描写冷泉的诗文中不乏对其“冷”之特性的描绘,以下仅以宋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西山》和明代陈霆的《冷泉亭有作》为例。酒泉子·长忆西山宋·潘阆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白猿时见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别来几向画阑看,终是欠峰峦!潘阆(?—1009)为宋初著名隐士、文人,其所作的《酒泉子·长忆西山》描绘了灵隐山秀丽的风光,传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词中特别提到了“冷泉亭上旧曾游”由此
发布时间:2025-07-17
冷泉亭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寺飞来峰下,亭前有冷泉,通西湖。冷泉亭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为当时的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在经历1200多年的历史中冷泉亭也经过多次的修缮与重建。通过历代文人游记和诗歌的描述,我们可以大致窥见冷泉亭的基本风貌及其历史变迁。冷泉亭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乃是白居易的功劳,唐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于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十三日写下了著名的《冷泉亭记》并题写“冷泉”二字于亭上。在这篇游记中,白居易毫不吝啬的将冷泉亭称之为“东南山水”最甲之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按照白居易的记述,冷泉亭初建之时位于灵隐寺山下的西南角,亭子建于水中央,它高不
发布时间:2025-07-09
灵隐寺自东晋慧理开山时始用名,一直到五代吴越王钱弘俶赐名“灵隐新寺”,灵隐寺名沿用近600年。到清朝康熙皇帝南巡,幸灵隐寺,御书赐额“云林禅寺”。其间,就有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敕赐额改灵隐寺作“灵隐山景德寺”,天禧五年(1021)敕赐额改作“景德灵隐寺”,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敕改榜曰“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可见,帝王赐名绝非一人之好,而赐名后沿用最久、影响最大的是康熙御书赐额的“云林寺”。对于康熙敕赐“云林寺”名的成因,有以下两种记述:其一是民间传述。康熙南巡,一日巡幸灵隐寺,寺僧乞书寺额,康熙欣然濡翰,在写灵字时因雨字写的太大,无法写下灵字,时随从官员高士奇手书“云林”为康熙题字
发布时间:2025-06-14
古德此安禅,似岳镇西湖,看庭前树老,陌上花新,衲僧莫道闲机境;林神常奉足,喜法流东土,任狮子嚬呻,象王蹴踏,游人只认好溪山。——马一浮马一浮(1883—1967),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此楹联上联描写自古即有道行精深的高僧于灵隐寺参禅悟道,如同山岳坐镇西湖,无论是庭前树老,还是陌上花新,皆是触发禅悟之机。暗喻灵隐寺作为禅宗修行的道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绵延不断的法脉传承,而且在佛法修为等方面起到了领异标新的重要作用;而灵隐寺中的修行者,于长期的修行过程中,做
发布时间:202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