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派,是禅宗临济下的一个支派。此派开创者为慧南,在隆兴黄龙山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其为黄龙派。黄龙慧南禅师,是临济下八世,信州玉山章氏子,童年不吃荤、不嬉戏。年十一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依泐潭怀澄禅师学云门禅,受泐潭印证,令分座接物,名振诸方。临济宗人云峰文悦见之叹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偶然会元峰文悦禅师同游西山,夜间谈论云门法道,因问泐潭所授之旨,师言其要。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师诘其所以异,峰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澄公如药汞银,徒可玩,入煅则流去。”师怒,以枕投之。明日,峰谢过。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死语,其
立身行己之道,志欲刚,气欲柔。志不刚,不足成千古品格;气不柔,不足陶多生习气。夫众生所以沦苦海者,无他,任情适意,好顺恶逆,不深求出要故也。书云:“言逆汝,必求诸道;言逊汝,必求诸非道。”为君尚然,况出世丈夫者乎!出世丈夫,以佛祖自期,以四弘为券,以六度万行为家常茶饭,以自利利他为的。发一言,不足自利利他,勿言也;举一步,作一念,不足自利利他,勿举也,勿念也。事苟益身心,裨法化,必黾勉为之。虽劬劳困苦,勿恤也。否,虽有浮名幻利,弗屑也。凝神定志,拓度虚怀,人皆可以为尧舜,满街都是圣人,谓我不能成佛,是自弃也。知可成佛,而不肯力行佛行,是自暴也。不自弃,则志刚;不自暴,则气柔。志刚则本立道生,气
颂古【宋】宏智正觉禅师粥罢令教洗钵盂,豁然心地自相符。而今参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粥罢教令洗钵盂”,古来许多学僧参访学道时,师父并没有跟他们讲说什么高妙的佛法,总是叫他们先去洗碗扫地,很多人却不明白禅师的教化,为什么我来参学,不教我禅法真理,只叫我做些琐碎的工作?“豁然心地自相符”,在担水砍柴,无心与道的过程中,忽然根尘脱落,心地开朗,见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今餐饱丛林客,且道其间有悟无”,许多修行人的通病是没有恒心、毅力,没有安忍,或矜躁卜度,或计功求速,不明其中“无心于道道自得”的道理。平常心就是道,道就是要在平常的行住坐卧中成就。不必希冀灵通,不必好高骛远,只是“熏风自南来,殿阁
报恩,可以为修行的资粮。据心地观经,有四种报恩:一、报父母恩,二、报国家恩,三、报众生恩,四、报三宝恩。四种报恩中,最重要的是报众生恩及报三宝恩。以能够报众生的恩,就是报父母的恩。因为四生六道一切众生通通是我们过去的父母,人未有见父母受苦而不救者。从此发大悲心,是发最深切的悲愍心,去广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现在过去未来生身的父母;能够度众生,就能报父母的恩了。如此发心,亦就是发菩萨心。如地藏本愿功德经明地藏菩萨所发的大愿,在往昔劫中行孝本事,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现今还在地狱代众生受苦。此以大悲心救度众生,就是报父母恩的一个例证。又如目连尊者,天眼观生身慈母在生
我们作为佛弟子,在广修供养的过程中,既明白了十种供养的差别,还应该注意其中的两点:第一、修财物供养,应以至诚恭敬及广大菩提心为主,物品丰盛美妙,则其次要。如《阿阇世王授决经》中,贫女供一灯,如来为他授成佛的记,即是最好的例证。如彼经所说:一时,佛在罗阅祗国耆阇崛山中,时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已讫,佛还祇洹。王与祇婆议曰:“今日请佛,佛饭已竟,更复所宜?”祇婆言:“惟多燃灯也。”于是王乃敕具百斛麻油膏,从宫门至祇洹精舍。时有贫穷老母,常有至心,欲供养佛,而无资财,见王作此功德,乃更感激,行乞得两钱,以至麻油家买膏。膏主曰:“母人大贫穷,乞得两钱,何不买食以自连继,用此膏为?”母曰:“我闻佛生难值,百
上堂【宋】若冲觉海禅师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长江莹如练,清风来不歇。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华严经》特开四法界显示诸法实相: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在禅师看来,一切万事万物,山河大地、秋风明月、地狱天堂,都是妙明真心的显现。犹如所在的星辰都朝向北斗一样,真如无处不在,匝地普天,万有当体即是真如,别有超越的本体可得。禅师完全沉浸在这即色即真、在在是是的禅悟境界中,了无言说,相看共悦。正如王维诗云“色声非佞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禅师深得色空不二之妙旨,故并不摒弃色声纷纭的感觉世界,而是要在色声之中感悟“吾真”(本来面目),这使得他的诗歌中处处流
农历正月初九护法帝释天诞辰忉利天主 释提桓因元旦阎浮鉴下民 善恶自分明誓愿宏深 拥护佛法僧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帝释天全名为释提桓因陀罗,简称因陀罗,意译为能天帝,他是欲界的忉利天主,也是佛教的护法神。按佛经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忉利天以人间百年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其种种受用较之人间要殊胜得多。根据佛法因果的道理,任何修学十善业者皆可转生忉利天,成为帝释天的眷属,释迦牟尼佛本人在因地修行时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不过,上生天道并不能摆脱轮回,且仍在欲界之中
颂洛甫答一毫吞海问【宋】丹霞子淳禅师岩前虽有云千顷,户内殊无半夜灯。极目危峦今古宿,暮天斜照碧层层。有僧问洛甫元安禅师:“佛经上说,一根毫毛可以容纳大海,其中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禅师回答“有的人家中虽有白泽之图(白泽为传说黄帝时发现的一种能说话的巨兽),但世间哪里去找这样的怪兽呢?” 丹霞这首禅诗即是拈提这则公案而作。“岩前虽有云千顷”,有的人纵然有良田千顷,犹如那山岩下无主的白云,覆盖万顷土地,也是与他无关!譬喻没有证得法身的人,又如何领悟那“毛吞巨海”的一实境界呢?要想得知这一境界,就必须让自己的自性心灯昼夜高悬,照破无明黑暗。那些“户内殊无半夜灯”的常人,又怎能会得这其中的密意呢?“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