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察祖《十玄谈》第九说:“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这实际上也是对学人解粘去缚,抽钉拔楔的手法。怕学人在用功上迷执死法而给与否定,使其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在参禅上讲,真正的宗师,决不以实法与人,随时给学人拨转迷头,令其处处无碍,事事圆通。禅的真实相,是本来无物,说似一物即不中,“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愧。”从这点出发,一切言语,一切心行,都是多余的,岂能停滞在无心是道上面?当知以为“无心”还是一种执着。为了打破“无心是道”,使学人在参学上活泼泼地见性成佛去,所以说“无心犹隔一重关。”明白了祖师否定无心是道的意趣,还是扶着这根拐棍去努力用功,猛参实究。黄檗说:“不悟此心体,
山居诗【元】中峰明本禅师头陀真趣在山林,世上谁人识此心。火宿篆盘烟寂寂,云开牎槛月沉沉。崖悬有轴长生画,瀑响无弦太古琴。不假修治常具足,未知归者谩追寻。中峰禅师的这首山居诗,写苦行僧不假修治,即已具足一切佛法的真味。佛与众生,心性本同,迷悟攸分,苦乐悬殊,在众生则背觉合尘,具足无量烦恼惑业,功德智慧无由显现,如水因风动以成波;在诸佛则背尘合觉,具足无量功德智慧,烦恼惑业净尽无余,如波因风息而成水。奈何世人不识此心,如金在藏中,珠系衣里,由不了知,妄受贫穷。若遇智者,慈悲指示,则无尽宝藏,原是固有家珍,随意受用,从兹得大自在。吾人只需歇却驰寻,返观内照,复本心性,则云开窗槛,天空海阔矣。
世界上人由少至老,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衣服遮身避寒暑,饮食少了就饥渴,若无房子住,风雨一来无处躲避,所以这三个字一样也少它不得。人道如此,其余五道亦是一样。飞禽走兽,虎狼蛇鼠,都要安身住处,要羽毛为衣,也要饮食。“衣、食、住”三事本来是苦事情,为佛弟子不要被它转。佛初创教,要比丘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虽减轻了衣食住之累,但还是离不了它。现在时移世易,佛弟子也和世人一样为衣食住而繁忙,耕田插秧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不泡就没有得食。春时不下种,秋到无苗岂有收?可见一粥一饭,来处不易,要花时间,费工夫,劳心力,才有收成。古人说:“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难消。”
寒食【元】圆至法师月暗花明掩竹房,轻寒脉脉透衣裳。清明院落无灯火,独绕回廊祀夜香。这首诗描写寒食之夜僧寺的景象。“月暗花明掩竹房”,春日多烟雨,其月自然不如秋月清朗,以“暗”明之,十分恰当;春花却鲜艳无比,形色纷呈,即便在夜里也是明晰可辨,故曰“明”。一暗一明,两相对照,相映成趣。一个“掩”字,灵性陡然,使人倍感亲切。“暮寒脉脉透衣裳”,月下观花自是别具风味,诗僧步出禅房,暮寒迎面扑来,隐隐约约感到丝丝凉意,直透衣裳。春花春月固然令人流连忘返,但毕竟只是一时之物,不可久长。于是诗僧又回到禅房,敬心点燃一支香,开始拜佛诵经。世间景象,缘生缘灭,而涅槃却常乐我净,不变不衰。
即心即佛既是参禅最好的入门方便,用什么方法去参究,才能真正证得即心即佛呢?古德说:“即心即佛,唯证乃知。”不是嘴上说说就能真正了知的。成佛实际上是以根本无分别智亲证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之相。亲证无相,刹那间是智境冥合,能所双忘,虚空粉碎,大地平沉。这样的境界,绝不是有分别心能通能证的。因此,古德所谓“无心是道”的说法,是正确的方便法门。如黄檗答僧问时就说:“即心是佛,无心是道。”达磨传心给二祖慧可时说:“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就是彻底的无心。所谓无心者,非无真心,而是没有一切杂念妄想,只有孤明历历的心。六祖说:“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就是
由于灵隐寺依山而建,在游览过程中,尤其是后面几重殿堂,往往需要拾级而上。不知大家走在台阶上时是否注意到这样的提示语?这两句话看起来并不特别,许多景区也会有类似的提示,可在佛教中却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要从五祖法演禅师的一则公案说起了……作为北宋时期临济宗杨岐派的代表人物,五祖法演禅师影响深远、弟子众多。他座下最著名的弟子有三位,时人尊称为“三佛”,分别是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一天,“三佛”与法演禅师在山亭上夜话,将要回房时,灯已熄灭了,四周漆黑一片。法演禅师不失时机地对三位弟子道:“各人下一转语。”也就是说针对此情此景,各谈自己的心得。慧懃禅师道:“彩凤舞丹霄。”清远禅师道:“铁蛇横
小塘【明】永觉元贤禅师窗前闲半亩,开作小方塘。云过暂留影,月来时有光。灌花春借色,洗砚墨流香。唯有塘中水,澹然却自忘。“窗前闲半亩,开作小方塘”,首联点出小塘的位置、大小及其开凿的因缘;笔调看似平淡,却自有一种随顺自然的意趣。颔联“云过暂留影,月来时有光”,意境优美,洋溢着诗情画意。虽然只是半亩方塘,白日有浮云过访,在澄澈的水塘中,顾盼流连,留下曼妙多姿的身影;夜晚,更不时邀来天上的明月,清莹的月光,在水面上浮动荡漾。颈联“灌花借春色,洗砚流墨香”,描写小塘可以浇灌花木,为小园凭添无尽的春色;可以洗涤笔砚,让墨香随着塘水流溢人间。尾联“唯有塘中水,澹然却自忘”,直指向上一境,塘水成就了一切,然
开悟偈【明】浮峰普恩禅师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什么是众生的本来面目,怎样证悟我们的正如佛性?其实本来就没有什么玄妙可寻可求,只要当下一念回光,返本归源即可就路还家。世人每每喜欢谈玄说妙,殊不知平常处即是玄妙处,舍平常而别求玄妙将是愈玄愈不妙矣。“湛然一片真如性”,每一个人的真如佛性像朗朗晴空湛然长存,没有一点染污;又如大光明镜,只因平时被烦恼、无明的尘埃遮盖了,才失去照明的妙用。“迷失皆因一念差”,其实觉与迷、善与恶、净与秽都只在我们一念之间,无边热恼当下一念即转即化为清凉甘泉。因烦恼本空无自性,无所从来,亦无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