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慧容 日期:2018-05-18 15:13
2018年5月17日(农历四月初三),"戊戌春灵隐寺三坛大戒法会"进入第二十三天。当日,新戒比丘演菩萨仪、放幽冥戒,剃头沐浴,为三坛正受菩萨戒做准备。
上午,开堂大师父芳振律师及诸引礼师在药师殿指导新戒比丘演菩萨仪。
10时许,萧山东海寺、温州贞观寺等四众护法居士发心,设上堂斋供养三宝,迎请开堂大师父芳振律师代光泉大和尚说法。
芳振律师上堂法语:
终日奔波忙碌,世道崎岖多苦。
今朝登临宝殿,菩提道若通途。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上堂一句作何赞扬?
十方菩萨同赴会,三百比丘净福田。
晚上,芳振律师在药师殿主法,放幽冥戒。
芳振律师为新戒开示:
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求
三坛大戒,我们每坛受戒的第一步,都是"请"。"请",是佛法里面最有特色的一点,表示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求。我们要有恭敬心,要有求法若渴的心;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那么,最终我们是得不到所求的。所以,在佛法面前,在佛教仪轨里,不光是"请",而且是"三请"。在戒期里,"三师"成就我们的戒法;引礼师,成就我们的威仪和规范。所以,我们要尊师重道。
佛陀说过,你有一分的恭敬,就能消除一分的业障,增长一分的福报。我们要把这份恭敬心变成一种潜能,不需要思维,不需要想象。对佛,对佛法,自然而然地就有这样一种反应。所以,当我们看到佛菩萨,看到经典,看到师父,心中立刻能升起恭敬心,说明我们是得到了三皈依的,得到了戒体的人。
得到三皈依的戒体,会有什么能量呢?
皈依佛,佛是我的老师,不会再皈依邪魔外道。
皈依法,法是我的老师,不会再相信外道典籍。
皈依僧,看到僧人,有欢喜心,看到师父,有极大的恭敬心。对师父的教导,依教奉行。
达到这个程度,才是把三宝的功德装进了我们的内心。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从入佛门的那天起,就要对佛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有深刻的认识,对三宝有追随的意识。
有了这种追随,通过三皈依的仪式,我们就能成为佛的弟子。成了佛子,就要把佛子该具足的一切都具足,该承担的一切都承担。
出家人该学习就是"戒定慧"。受戒,是前提,是基础。戒律,是佛陀制定的,是我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是出家人与在家人的区别。学戒,就是把佛告诉出家人该具备的标准,学习好,行使好,去做好。
受戒时,我们常说"摄心为戒"。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自己要发愿,发愿成为比丘,发愿成为菩萨。
有这样的愿心作为源动力,在机缘成熟,外缘具足的条件下,就能真正得到戒体,成为好佛子,好比丘,好菩萨。所以,我们要时刻反省,反观内心对佛法的渴求到了什么程度。
"道念若同情念,早已成佛多时。"
学佛时,要多用觉观,观佛菩萨的功德,观六道的苦,观轮回的苦,观世间的苦,观寺院的清净,观出家人的自在。有"观"这样一个过程,就能让我们慢慢多一些善法,去除无始以来形成的习气。
"善根利器"
如果从入佛门那天起就有了善根,那么做一切自然是欢喜的。对于那些善根没有转过来的,在修行的过程中,要慢慢的做,让我们的心跟戒法相连。修行,也是转心念,我们要从对三宝的恭敬开始。恭敬心起,那么往后的一切功德,都能陆续成就。所以,一切佛法从恭敬中求。
灵隐寺华严殿文殊菩萨像
《文殊赞》
文殊大士,妙应无方,
座前狮子兽中王,
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
宝智透心光。
农历四月初四,是大智文殊菩萨圣诞纪念日。诸戒子祈愿,持戒坚固,福德增长,世间诸事,悉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