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慧容 日期:2018-06-18 15:54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
以法自娱,了伎非实。
——《华严经·净行品》
【偈颂广释】
在家居士菩萨聚会,或庆祝生日,或者其它喜庆的事情。聚会很高兴地唱歌娱乐的时候,要诵修这个偈颂:愿一切众生,转世间乐为出世间快乐——"以法自娱"。要了知,世间的快乐是不真实的。
梦参老和尚开示
在聚会场合,应该发愿。愿众生"以法自娱",学法学道,了知这些伎乐,都是不实在的,虚妄的,有过患的。
宣化上人开示
在家菩萨,如果聚会或看演出,就应该发愿。当愿一切众生,用佛法作为娱乐。每天拜佛诵经,才是眞正的快乐。要知道伎女所表演的歌舞,是暂时的快乐,不是实在的。
「以法自娱」,应该以法来做为自己的快乐,我念念《法华经》,很高兴!念念《楞严经》,很高兴!念念《华严经》,得到佛陀无上的法宝!高兴得不得了!
「了伎非实」,要真正明了这种暂时间的娱乐,不是永久的快乐。这个不是真实的,这都是虚妄的,令你颠倒,令你迷惑。你要赶快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我们唱《三宝歌》、听《叩钟偈》,如果你能够体会内在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内心与法相应,能够内心感动,就能够转变心念,就能够受益。
"以法自娱",是要透过唱歌的声尘,去开发内在的慈悲与智慧,开发内在的完美,由这个而开悟而成就。
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很活泼的。
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很活泼的,很自由自在的。尤其是在家菩萨,不是说好像学佛以后,一定不能唱歌、也不能打扮,不是这样的。
五欲六尘,其实是不能障碍我们,障碍自己的是自己生病的那个心,那个凡夫的心。
把心转过来,一切都可以成为解脱的因。"以法自娱,了伎非实",是要转六尘为菩萨道,转为随顺众生、广度众生,又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修行人,刚开始修的时候怕逆境;老修行的,则怕顺境。以法自娱,是要我们抛开顺逆。
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佛法
学佛,要从日常生活中下手。如果,你把佛法变成日常生活的一种负担,就不对了。本来日常生活已经是一种负担了,学了佛又加了一层担子。二十四小时已经不够用了,现在,又加两个钟头的功课,这时,你就不能「以法自娱」。
修学佛法,是希望用佛法来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当功夫和技巧不纯熟时,效果就没那么好。所以,学佛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先用佛法来指导,用佛法来修正我们不正确的观念。例如,容易紧张的人,应先学会如何放松,不要紧张,如此,一步步地慢慢地进行修正。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可以修行。
比如,在煮饭洗衣时,很专心去感受这一件事,心无旁骛。不要人在厨房想着餐厅,人在餐厅想着客厅,杂思纷陈,天马行空,脑子里总在计划着另一件事,构设一个理想,没有办法停在现在的环境中。
在日常生活中学佛,就是这么简单,洗衣服,就好好地洗;煮饭,就好好地煮。煮出来的饭菜,是否可口,自己要了解,不要等别人吃过后的评价,自己却不知道是否咸淡合宜,那你的心就不在那个地方了,那你不是从日常生活中来修行了。
把心安住在日常生活中。上班时,心就安在上班这里,去感受这个工作;插花时,心就放在花上面,去欣赏享受这些花。如果把插花当作一种压力,那不插也罢!
人若不能把握心念,做什么都会成负担。
有的人,他去听音乐会。照理听音乐应该让心情放松,但是习气来了,开始评价音乐会演奏如何如何,轻松没有得到,脑子里却填塞了一堆垃圾。
一个人若不能把握心念,无论音乐、或书画、或打球等等,这些专业知识对你来说,都是垃圾。
重要的是去感受,这才叫「以法自娱」。
从生活中的境界去感受。人在哪里,心就安在在那里,就去感受当下那刻的情境。例如,洗碗时好好去感受,同时也将贪瞋痴洗掉,扫地擦桌子都是如此。
当你有那种心境时,整个家也会为之改观。当你的家这么温馨,你的心这么洁净时,净土就在这里。如果心不在这里,没有将生活中的种种当作一种娱乐,没有感受到那种喜悦,不管做什么、学什么,都会变成一种负担。
有一种人很积极,对什么都很投入,很快就会成为那方面的专家。可是这种人学佛,却很糟糕。念佛不用三年,各种念珠都有了。学禅,各种蒲团都有了。再学密三年,可以开一家博物馆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很容易进入一种状况,而不是进入解脱的状况。
佛法是告诉我们如何解脱。我们已经被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所束縳着。不进佛门,被无明绑着;一进佛门,又被五花大绑了,怎么能修得好呢?
现代人物质丰富,心灵为什么比以往还空虚?
古人为什么修得好?就以简单洗衣一事来看,古时浣纱溪边,清风拂面,水花溅裙,情趣无限;现在用洗衣机,喜悦没有了。古人是样样都享受到生命的喜悦。现代物质丰富,只是让我们肉体感受到舒适,心灵里面却缺乏生命的喜悦。所以,现在物质虽然比以前丰富很多,心灵却比以前空虚。
真正的学佛,是要让我们去感受生命的喜悦,若能感受到这一点,「以法自娱」就知道了,「了伎非实」也懂了。
生命的喜悦,一定是在与人相处之中得到的。一个不与人相处的人,生命的喜悦,就无法显现。
为什么说佛法一定是从众生中来的,一定是从生活中来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独处时,定力很强,在树下、山洞、深山里,可以修得很好,很好又怎么样?一定要将你的喜悦与人分享,然后去教化众生,这才叫「众生无边誓愿度」。
大乘佛法绝对是一体的,众生是相互成就的。如不能感受这一点,学佛会别别扭扭、奇奇怪怪的。佛法教我们心胸敞开与大家交融在一起,人心与人心要密合在一起,也就是让人心、人性展显出来。
当人与人之间,当以心对心真诚交往时,每个人都是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会佛菩萨。因为,彼此真诚相处,大家所展现的都是自性。人往往因为不真诚,才会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