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善业的差别

编辑:慧容 日期:2018-12-01 13:49

  这个世间,任何一个众生都希望离苦得乐。基于离苦得乐的心情,我们开始修学善业,但善业有两种,分外道的善业、圣道的善业,两者是有差别的。

  一、外道的善业
  若自己在行布施、持戒、忍辱时,心向外追求,这样的善业是一种福报的力量,这福报虽能带来暂时的安乐,但对内心的烦恼与罪业,并没有对治的力量,所以并不能产生解脱的功德,这是外道的善业。

  二、圣道的善业
  当修习布施、持戒、忍辱时,是从内心的「道」所发动出来,这善业本身不但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还会从内心中产生解脱的功德,调伏自己的烦恼与罪业。所以佛弟子与一般外道修习善业的最大差别,在于佛弟子内心中有三皈依的基础。
 
  若是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基础之下修习善业,这善业就变成有解脱的功德,所以佛弟子所修习的善业称为波罗蜜多,它能运载我们到达彼岸。

  佛典中的譬喻

  佛陀在经典上说,在一个广大的草原上,有两个牧牛人,各自领了很多的牛在吃草,后来草逐渐被吃光,他们必须渡过恒河到另一处草原上放牧。第一个牧牛人并没有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这些牛过河,他见到恒河宽广,水流湍急,就用鞭打强迫的方式,迫使牛冲过恒河,结果有一大半的牛淹死在急流之中,这个人缺乏引牛过河的方法。
 
  另一个牧牛人非常聪明,他先寻找恒河两岸距离最近,而且水流最平和之处。他把牛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强壮的牛,他让这些牛先冲过恒河,这群牛冲过恒河后,满意的在对岸叫着;这时次等强壮的牛就有信心了,在得到鼓舞后,也一鼓作气,冲过恒河到对岸;最后剩下羸弱的牛,见到大部分的牛皆已过河,输人不输阵,牠们也提起勇气,冲过恒河。结果全部的牛都安全到达对岸,在丰富的草原上,得到所需要的食物。
 
  佛陀开示说,佛弟子想要离苦得乐,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佛法称之为善巧方便。外道也想离苦得乐,但没有正确的方法,他们没有三皈依的引导,所以修行的功效,往往事倍功半。佛陀说外道的修行是盲修瞎练,因为他们虽想离苦得乐,但却不知道方法。佛弟子在离苦得乐的目标中,有正确的方法引导,而这方法即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皈依是区别圣道与外道的唯一法宝

  皈依三宝是一切正法的基础,任何人仅仅皈依就能播下解脱种子、远离不善业、增上善业,它是一切戒律的根本、一切功德的源泉。
 
  皈依是佛弟子修行的根本,不论修习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法或六波罗蜜,都要以三皈依为基础。古德说,一位佛弟子所修的善业,若不与三皈依相应,则这是外道法。所以皈依在佛教的修行中很重要,因为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若失去这个"道",离苦得乐就变成不可能,因为缺乏得渡的善巧方便。

  何种情况会毁坏善业?

  发瞋恨心。在大乘佛教里,所有烦恼中最严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严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毁坏一百个大劫所积累的善业,甚至更多。我们艰苦所积累的功德,若不忍辱,会被一念嗔火所毁灭。经中所说的:"一念嗔火起,百万障门开",就是这个道理。
 
  自诩功德。例如某人在做了一件善事以后,故意在他人面前卖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夸夸其谈自己如何了不起,这样就有损坏他的善业。
 
  于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就生起后悔心:"我当时的放生是在浪费钱财,是不应该做的。"像这样的后悔,就会立即毁坏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业。
 
  颠倒回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后,如果这样回向:"祈愿我依靠此善根,能够成为一个很有实力的人,从而消灭我的怨敌某某人。"这就是颠倒回向。凡是以贪瞋痴为根本的回向,都叫颠倒回向。这样回向以后,虽然有可能成熟其所发的恶愿,但在此果成熟以后,就再也不会产生其它的善报。


编辑|妙莲
摄影|王华等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