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慧容 日期:2018-12-30 00:12
《景德传灯录》卷十七中,有这样一段关于龙牙禅师开悟的记载。
龙牙禅师初参翠微无学禅师,在其座下呆了一个多月了,却仍然没有得到和尚的开示,因此便自己去请教翠微禅师:"学人自到和尚法席参学已经一个余月,但是却没有得到您的开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翠微禅师听了他这话,不答却反问道:"嫌什么?"
龙牙禅师又问:"如何是祖师意?"
翠微禅师却说:"拿禅板给我。"
龙牙禅师于是把禅板递给翠微,翠微接过禅板举起就打。
龙牙禅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
龙牙禅师心头一片茫然,无法揣测到翠微的意旨所在,寻不到契入之机,无奈之下,龙牙禅师又前往参问临济义玄禅师:"如何是祖师意?"临济禅师不答此问,反而说:"与我将蒲团来。"
龙牙禅师于是将蒲团递给临济禅师,临济禅师接过之后,举起来就照着龙牙禅师劈面打来。
龙牙又道:"打即任打,要且无祖师意!"不得已,带着心头的疑惑,龙牙禅师又前往德山宣鉴处参学。
初见德山禅师,龙牙禅师便问:"学人仗莫邪剑,拟取师头时如何?"德山禅师便伸出脖子。龙牙禅师道:"头落也。"德山禅师一听,便微笑。
经多日,龙牙禅师又向德山禅师请求开示:"学人早就听闻德山的禅法很有名气,可是我来了这么久,却没有听到和尚您说一句佛法。"德山禅师听了之后,竟然不答,也反问他一句道:"嫌什么?"龙牙禅师被德山禅师如此反问,仍是不明就理。只好转往洞山良价禅师那里寻求契入大道的禅机。
一日,当他把自己参德山禅师时的那段因缘说给洞山禅师听时,洞山禅师问他:"德山说了什么?"
龙牙禅师答:"德山无语。"洞山听后即道:"莫道无语,且将德山落底头呈似老僧。"
龙牙禅师一听便省悟了自己的过失,遂礼拜忏谢,并留在洞山禅师座下,随众参请。
一日,龙牙禅师问洞山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洞山禅师道:"待洞水逆流,再向你说。"
龙牙禅师一听,终于恍然大悟,顿得禅旨。
为报师恩,龙牙禅师继续执侍洞山禅师八年之久。
龙牙禅师最初参翠微时,翠微禅师反问一个"嫌什么?",实际上是想告诉龙牙禅师:佛法大意本就现成,无需刻意执著,到处去求,到处去问。
龙牙禅师又参德山禅师时,德山禅师又反问一个:"嫌什么?"则是要龙牙禅师反省自己到底是在拣择什么?在分别什么?在向外索求什么?既有如此多的放不下,又怎么能当下心地清净契得入门机要?佛性又如何显现?
后面的洞山禅师为了破除龙牙禅师的颠倒妄想,才以一句"待洞水逆流,再向你说",截断龙牙禅师在对于佛法的妄想执著,为他除去了蒙在心上的尘垢,使得心净圆明,绝处生机。
龙牙禅师写了一首《门前树》的诗偈云:
唯念门前树,能容鸟泊飞。
来者无心唤,腾身不慕归。
若人心似树,与道不相违。
偈诵里所体现出来的禅法与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恰有异曲同工之意。龙牙以门前大树能容鸟儿们泊飞为题,引出后面的来任其来,去任其去的"无心"的态度,继而又指出禅人所追求的大道体现出来的对于万事万物的态度也正是这样的,没有什么刻意执著,一切都自然而然,该发生的发生,该过去的过去,不要无端的以嫌隙之心惹出诸多不必要的烦恼来,因为唯有超越一切活在当下,生命才是最真实的,最有意义的。
《居士分灯录》中还记载了龙牙禅师与斐休相国的一段故事:唐朝相国裴休有一次到大安寺,请示大安寺的寺僧道:"佛陀的十大弟子,各有第一,请问罗睺罗以何为第一?"
僧人们都认为这是简单的佛学常识,所以就异口同声回答道:"以密行为第一。"
裴休对大家的回答并不满意,问道:"此处有禅师吗?"
碰巧龙牙居遁正在后园种菜,寺僧请他出来后,裴休以同样的问题问道:"罗睺罗以何为第一?"
龙牙禅师毫不犹豫地答道:"不知道!"
裴休听后,大喜,随即礼拜并赞叹道:"破布裹真珠。"
密行,顾名思义,秘而不宣。既然是密行,对旁人来说,当然就是一个"不知道"而已。
在众弟子看来只是简单的学问应对,而并不知其精髓。唯有龙牙禅师的应答,恰恰一语中的,点明关键。这就是得到裴相表扬的原因。
在禅者看来,平常心既是参禅之道,更是生活之道。许多人在世间生活,其实大都活在自己执著的颠倒妄想之中,所以都会随生死之流而烦恼不息。唯有禅者,能够看清当下,体悟自性,心态安然。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