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佛陀说法 四悉檀原则(一)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2-24 09:18

   佛陀是宇宙人生的彻悟者。他所觉悟到的真理是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诸法实相。据佛教的原始经典记载,佛陀是放弃了六年苦行之后在在菩提树下趺坐第四十八天,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第四十九天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



  他成道后深知自己所发现的真理是解除众生痛苦,挽救世道人心的济世良方。为了使自己的见解和学说,利益更多的众生,决定说法传教。但是,他的第一次说法并未获得成功。据巴利藏《中阿含》第56罗摩经记载,佛陀在前往鹿野苑度五比丘的途中,曾碰到一个叫郁婆伽的邪命外道。外道问佛陀从何师受学,而使他满面春风表情愉快。
 
  佛陀回答说,他无所师从,但已得解脱,已经漏尽,已经成道。这个邪命外道听后怀疑地说"可能如此",便摇摇头从另一条路上走掉了。
 
  从经上所载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得知,当时还有一些人对佛陀的新创学说不能接受。于是,佛陀在以后的说法过程中便十分注意自己的说法方式和技巧。其中,四悉檀说法原则便是佛陀遵循的方法之一。



四种悉檀
 
  悉檀,梵语Siddhanta,意为成就、遍施。共包括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个方面的内容。
 
  四悉檀,是佛陀说法的四种范畴和遵循的原则,也是佛陀度生的四种方法。
 
  悉檀,古释为"宗",即对法或对教,辨明宗要。"悉"的意义是"遍","檀"的义译是"施",四悉檀,即"佛以四法遍施众生、成就众生"(见《法华经玄义》卷一等)。
 
  《大智度论》卷一缘起论中,对四悉檀进行了具体解释,把它作为佛陀说法的重要原则进行了详细介绍。



1.世界悉檀
 
  所谓世界悉檀,即因缘和合的缘起事相。世界悉檀是佛陀对世间法的分析和总结。
 
  佛陀说法,虽然以出世为旨归,但他对世间法亦非常精通和重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世间说有,我亦说有,世间说无,我也说无,随顺世间,分别显示,宣说一切"。
 
  在佛陀看来,"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对国家的治理,财富的积累和消费,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有些观点,在今天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巴利藏《佛本生经》和《法句经》疏中,有佛陀研究开明政府的记载。他认为一个快乐的国家,必须有一个公正的政府,杜绝压榨、掠夺、虐待、迫害、苛捐杂税,酷刑峻法等现象。而一个公正廉明的政府,则必须具备十个条件。这十个条件在《十王法经》中有明确的记载,至今还保留着。
 
  在巴利藏长部第26等经中,佛陀叙述了自己对财富的看法。他明确指出,贫穷是一切非义与罪恶之源。用惩罚和暴力来抑止罪恶是徒劳的,如果要从根本上铲除社会不良现象,必须改善人民的经济状况,应当为农民提供稻谷种子和农具,为商贾提供资金,对雇工给予适当工资。假如人们都有了赚钱自活的机会,就能心满意足,没有恐怖忧虑,只有这样才能国泰民安。



  佛陀关于社会人际关系的观点,也可以从巴利藏《善生经》中看出来。据经中记载,当佛陀居留在罗阅祗城(即王舍城)时,有一天他进城化缘,在路上碰到一个叫善生的婆罗门男子在向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向礼拜。佛陀便问他为何要这样做。男子说是父亲临终时嘱咐他要奉行这个仪式的。佛即告诉他说,按照阿梨耶的规矩,礼拜六方有另外的含义和做法。六方分别代表六种人际关系:东方是父母,南方是师长,西方是妻儿,北方是亲友邻居,上方是宗教信徒,下方是奴隶佣工。这六种人际关系,在人们的一生中非常重要,所以要谨慎处理,努力协调,不能对立。礼拜这六方的目的,亦在于此。
 
  现在,有一些人一谈到佛教,便认为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宗教,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至少是片面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六祖慧能大师在《法宝坛经》中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我们今天弘扬佛法,也应该遵循世界悉檀这一原则,不能脱离世间法,弄得佛法与世间法和现代科学相违,不能超越这个时代。
(待续)


 
图片为斯里兰卡佛教圣地掠影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