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 | 佛陀说法 四悉檀原则(二)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2-24 10:06

 

  悉檀,梵语Siddhanta,意为成就。共包括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四个方面的内容。四悉檀,是佛陀说法的四种范畴和遵循的原则,也是佛陀度生的四种方法。四悉檀的意义在于称机说法。



2、为人悉檀
 
  所谓为人悉檀,是指佛陀在讲经说法时,为了使信众能得到利益而根据不同的对象说不同的法。如果是在家众,他就说五戒十善;如果是出家众,他就说比丘和比丘尼等法。
 
  佛陀所教化的对象是无量无边的,有国王、刹帝利、婆罗门、外道论师,商贾、佃农、乞丐、乃至盗贼等不同身份的人。由于所教化的对象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当然也不能干篇一律。这在现代教育学上叫做"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是教学成功有效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佛陀对这一方法的使用是得心应手的。巴利藏《杂阿含》下99卷32中载有佛陀对一位村长阐述自己对不同的众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和传授不同教学内容的原因。


 
  据经中记载,有一天,当佛陀经过那兰陀村,村长问:佛陀你对一切众生的利益是否都怀有慈悲心?因为他看到佛陀说法时,对某些人很充分很彻底,对另外一些人却又不那么充分彻底。
 
  佛陀便用一个比喻答复他说:如果一个农民拥有许多土质不同的土地,那么他应该在土质最好的地方播种。佛陀说法也是这样,对上根利器之人说法,完全彻底,彻底而了义;对钝根者,则只能讲到一般程度就可以了。因此,佛陀说法是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来决定说什么、怎么说的。
 
  我们弘扬佛法,把握这一原则,才能取得相应效果。否则便是对牛弹琴,劳而无功,至少收效甚微。


 
3、对治悉檀
 
  所谓对治悉檀,即根据人们的不同错误,采取不同的纠正方法。就象医生看病一样,先要摸清病人的症状,然后才能对症下药。佛陀说法也是如此。对贪心厉害的人,说不净观;对瞋心大的人,说慈愍观;对非常愚痴的人,说因缘观;对寻伺多的人(寻伺,即分别念),说数息观;对骄慢心重的人,说界差别观。佛陀说法的对治原则,他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时便已开始使用了。
  根据现存的部派佛教经律二藏来看,比较一致的记载是佛陀在讲四圣谛以前,先讲了一番远离苦、乐二边的中道理论。
 
  佛陀最先所度的五比丘,当初是随他一起在苦竹林修苦行的。后来,佛陀放弃了苦行方法离他们而去,他们就感到很失望,有点瞧不起他。所以,佛陀成道以后去度化他们时,应该是先批评苦行和其他外道学派的主张,然后才提出自己不苦不乐的中道学说。这是佛陀说法时对治原则使用的案列。



4、第一义悉檀
 
  第一义悉檀,是佛陀所觉悟的宇宙人生的实相,是远离颠倒戏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真理。这个真理如果用语言来诠释,有种种名称,如妙明真心、圆成实性、毕竟空、第一义谛、胜义谛、中道等。但是,无论你使用一个什么样的名称,都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它的含义。


 
  第一义悉檀,是超越我们的认识范围和时空观念,但又与我们息息相关,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所以,这个真理"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如果我们觉悟到了这个真理,那我们当下就会和佛一样,达到解脱自在的涅槃境界。
 
  佛陀从他成道至涅粱,说法49年,采用了种种方便善巧,都是为了引导众生觉悟第一义悉檀。可以说,在佛陀说法的四悉檀原则中,第一义悉檀是其核心和根本。

 
  第一义悉檀虽然不可言说,但又不离一切言说。其他三悉檀都是围绕第一义悉檀来说的。
 
  经云:第一义悉檀者,一切法性,一切论议语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别破散;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所行真实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于三悉檀中所不通者,此中皆通。
 
  第一义悉檀,是鉴别佛法与非佛法的试金石。因此,我们在弘扬佛法时,也是不能离开第一义悉檀的,离开了第一义悉檩,就是非佛法。
(完)


 
图片为斯里兰卡佛教圣地掠影


往期回顾
常识 | 佛陀说法 四悉檀原则(一)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