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
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章
偈颂大意
沙门如果能坚持奉行二百五十戒,无论干什么事,或不干什么事,都能做到清心寡欲,勤修四谛圣道,这样他就可以修成阿罗汉。
偈颂简释
常行二百五十戒
诸比丘、比丘尼,受具足大戒后,应如是了知所有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也有说五百条,之所以叫五百戒,是因为比丘戒律约二百五十条,其重戒为四。比丘尼重戒为八,因此就以比丘戒之倍数称为五百戒。
佛制戒律,皆是有人触犯,方才制定,若无一人毁犯规矩,佛亦无须制定戒律。女众因诸多因素及自身障碍深重,故有三百多条戒律。
在迦叶佛、燃灯佛及以前人寿八万、六万、四万岁佛世时,并无戒律,那时佛只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人们一一遵守,多做善事,不做恶事,所以当时的人们行为举止都很规范,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及很高的自身素质。
当人寿百岁之时,值五浊恶世,众生根性恶劣,佛最初宣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众生仍然有种种恶行发生,佛随弟子的恶行而随机制定戒律条文,最后形成了四众弟子遵守的别解脱戒,乃至菩萨戒。戒律是要求人们通过戒律的条文闪容,来强制约束自己的身口意,以至达到清净三业的功德。
进止清净
"进"意为进取,"止"为停止。多行善事,止恶防非。同样的戒律中也有进止,譬如何种情况可以开许,何种情况必须遵守,但其最终目的皆是令众生内心得以清净,消除众生心中种种不善之念。众生多因自利、常执自我而心生烦恼,佛陀便宣说种种戒律,令其约束自身不去造作,身口意三门得到清净,如此方可入道。
为四真道行
世尊于菩提树下证悟后,观察因缘,来到鹿野苑,为乔陈如五比丘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
苦即是轮回的果,集为轮回的因,是世俗谛,苦集为轮回的因果;灭为出世因,道为出世果,是圣义谛,灭道为出世的因果。
当如何了知四谛法,(苦集灭道)四谛法可应用于声闻乘、菩萨乘,亦可应用于无上佛乘,此四谛法能贯穿于一切解脱道,但从各各角度理解的深广有别。
苦者,六道轮回之苦,现前的生老病死苦,及刹那之间五蕴生灭的"我"苦,"我"常变化,生灭不定,开心一时,烦恼一时,此皆为苦,其建立于世间的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求不得苦。
三恶道众生时时感受痛苦,世间亦有盲聋喑哑苦,很多人已知轮回痛苦,时时想要寻求解脱,但却未付诸行动,依然是苦,有解脱的愿望很好,此是动力,但要行持。
五阴炽盛苦:即是(色受想行识)遮盖本有自性,内在感官常于外求,求心炽盛,终究是苦。
爱别离苦:亲人、眷属等分开之时,难舍难离,痛苦不堪。
怨憎会苦:世人愚昧,贪图五欲,杀生害命,宿世恶缘,今生相遇,互相怨恨,相互憎恶,此亦是苦。
种种苦痛,皆因身心而有,身体的成住坏空与内心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未离"我",因有"我"在,"我"知而感受,若无"我"受,无"我"身心,苦根即除。
苦因即集,集者,是各种分别妄念产生的业集聚一起,此即为因,现前的贪嗔痴慢疑是轮回因。将导致现前与未来的恶果。
灭为解脱的寂灭法,灭掉人我,灭掉五蕴分别妄想心的"我",灭掉之时,显现不生不灭的解脱之道,此道远离一切生灭、远离一切五蕴的身心而显现的解脱之道。
成阿罗汉
佛为五比丘宣讲苦集灭道法,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五位比丘闻佛说法,皆得获证阿罗汉果。苦集灭道四谛法包括了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因果,四圣谛法是佛法中的精华,包容了一切轮回的痛苦与解脱安乐的因果。
在家证果与出家证果
在家人纵使修行勇猛精进,也只能获证一到三果,若欲证得四果必须现出家相。
唯有现出家相,才可获证四果阿罗汉,了脱生死。此教义在佛本生本事中,有详细记载.。一到三果今生不能了生死,一果须七返人间证阿罗汉。二果一返人间,三果不来,不返人间,直接在天上证阿罗汉果。
往期回顾
每日一偈 | 出家证果——四真道行(一)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