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意三④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4-09 10:26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四章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
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
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偈颂大意
 
  佛陀这样说过:众生的善行表现在十个方面,恶行也表现在十个方面。哪十个方面呢?所谓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就是指杀害生命、偷盗财物和放纵淫欲;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脏话骂人、说假话和花言巧语;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痴。这十个方面的表现,不符合圣人的解脱之道,所以叫做十种恶行。倘若不做这十种恶行,就叫做十种善行了。



偈颂简释
 
【意三者:嫉、恚、痴。】
 
  
  嫉:是嫉妒的简称。为什么会有嫉妒?有的人非常爱名和爱利,有时候,为了顾全自己的名誉和利益,人家比我们好,超过了我们,就放不下,心里就不高兴,这是什么?还是贪心在作怪。 
 
  《圆觉经》中说:"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经文的意思是由于内心的贪欲而追逐种种外境,而生起了违逆或随顺的心情,要是这个外境违背了我们所希求的心意,和我们的心意不能相应,于是产生了憎恨、嫉妒的心理,进而把这种心理付之于行动,而造作了各种各样的业(行为)。所以,在其他的经典中,谈到十恶的心理时,往往写成"悭贪",而本经用"嫉"。
 
  悭贪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多欲,二者无有厌足。
 
  悭贪的人追求财、色、名、食、睡五欲,莫知所止,便会造出种种罪业,故要远离悭贪,不悭吝自己的财物,也不贪求他人的财物,把谋生得宜的钱财,用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家庭费用外,对于贫病孤苦者,能给与同情慈济,或捐助社会福利事业,即是慈心舍施。佛陀说"贪多业亦多,取少业亦少,万般苦恼事,除贪一时了。"人生因贪而受苦,因贪而违法乱纪,危害他人社会,佛教乃劝人慈心舍施,以对治悭贪。


 
  恚
  恚:在其他的经典,往往称为嗔恚。嗔恚即遇事不顺,埋恨于心,发怒于形。甚至脾气爆发,可导致杀害灾祸。
 
  嗔恚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常为一切求其长短,二者常为众人之所恼害。
 
  常人说:"火烧功德林",这话是说一个人无论做多少善事,嗔恚之火一发,动怒于人,以至动武打斗,发生种种不幸,因此曾做过的善事功德,便被它烧得净光。故要以慈悲容忍对治嗔恚,即所谓"忍字上面一把刀,为人不忍祸自招,能忍得住片时刀,过后方知忍为高。"故要勤修慈悲忍辱美德,以远离嗔恚过患,是名不嗔恚,即可成就自利利他大事业。


 

  痴
  痴:就是愚痴。愚痴是无明,迷昧,没有智慧,对事理无所明了,不能辨别是非,不信因果法则,固执邪见,无正见正信,胡作乱为。
 
  邪见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其心谄曲。
 
  如能接受佛陀教育,增进智慧,便可导入正见,做个事理明白的善人。佛经说,修般若慧以对治愚痴,使令远离邪见,是名不愚痴。
 
  我们人生的一举一动,都有因果报应的,但是这一种人说:"没有因果!"把因果整个都否定了,为什么?这就是愚痴。 
 
  痴不是白痴,而是知见方面不正。有不正确的认识,因此,有的地方称痴为邪见──不正确的见解。 



 
往期回顾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以十事为善①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身三②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口四③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