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是恶若止⑤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4-09 10:39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四章善恶并明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
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
身三、口四、意三。
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
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偈颂大意
 
  佛陀这样说过:众生的善行表现在十个方面,恶行也表现在十个方面。哪十个方面呢?所谓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就是指杀害生命、偷盗财物和放纵淫欲;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脏话骂人、说假话和花言巧语;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痴。这十个方面的表现,不符合圣人的解脱之道,所以叫做十种恶行。倘若不做这十种恶行,就叫做十种善行了。

 
偈颂简释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
  如是,指上面所讲的身三、口四、意三,这十件事情,假如我们不能够随顺着圣道,所谓圣道,就是正道、圣人之道──圣人所行的光明正大的路径。

  佛是圣中之圣,你要是不能依着这个去行的话,就是违背了佛陀的圣道。那么,这就叫做十恶,十种最大的罪恶。
 
 

  【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我们如果不做这十种恶事,停止下来,不要去做,就称为十善了。因此,十善与十恶,一正一反,好象我们的手掌一样的,正面是十善,反过来就是十恶了。


 
关于鸟窠禅师的公案

  唐代大诗人叫白居易,别名白乐天,他的诗作得非常好,好到什么程度?每当他把诗作完了,要叫一个老婆婆来念给她听。然后问:
  "你听得懂吗?""听不懂!"听不懂,他就不要,重写。
  有时候,诗作完了,就找个小孩来。
  "小弟弟,我这首诗你听得懂吗?""听不懂!"不懂,他就重作。所以白乐天的诗,妇孺皆知的,他成为鼎鼎大名的诗人。
 
  当时,朝廷派他到杭州当刺史。白居易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到了杭州以后,有一天,他利用闲暇,特地到秦望山去拜访一个名闻遐迩的高僧,希望探讨探讨佛法。
 
  这位高僧叫做鸟窠禅师。鸟窠禅师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他原名道林,他九岁那一年就出家了,二十一岁时,到荆州果愿寺去受戒,随后不惜跋山涉水,到陕西去亲近一位当时非常有道德、有学问的韬光禅师。
 
  韬光禅师看到这个青年很老实,又很机敏,于是让他当侍者。在丛林里面,方丈和尚是由小徒弟为他侍奉茶水,照应生活起居,照应人来客去,这个职位称为侍者。韬光禅师要道林做的,就是这样的执事。
 
  道林这样一住就是好几年,每天都当侍者。心想:这实在没有多大的意思,我亲近这位师父,从来也不为我开示,岂不浪费我的时间?不如走吧!
 
  在失望中,他下了决心去向韬光禅师辞行:"师父,我忍了又忍,忍了这么久,再也忍不住了,我明天想下山去了!"
 
  "哦!你为什么要下山呀?"韬光禅师有点惊奇。
 
  "我来了这么久,您从来也没有开示过我,一天到晚只叫我做这些琐碎的事,我想到别的地方去参学。"道林鼓起勇气说。
 
  问明了原因以后,韬光禅师便说:
  "啊!你是要我开示,听我讲佛法,是不是?"
 
  韬光禅师稍微停了一下,又说:
  "假使说要佛法嘛,我这儿当然比不上别人,但是,也有一点点呀!"
 
  于是,韬光禅师从衣服上拈了一丝棉絮,吹了一吹,并没有说什么,可是道林当下就开悟了。
 
  他开悟了什么?他悟到佛法不是远在天边,也不是多么高深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起居当中,只要从自家心地上用功夫就成了。正如禅宗所谓搬柴运水,都是佛法,别以为师父叫我做苦工,叫我煮饭打杂,把我当成工人似的,其实,那就是佛法。要知道,好多的大菩萨,好多的大祖师,都是从厨房中磨练出来的,可见佛法可以在日用当中表现出来的。
 
  道林觉悟以后,韬光禅师对他说:"好!你现在可以下山了,可以到各处去弘化了。"
 
  道林来到了杭州秦望山上去,找了一棵枝叶茂密的松树,象鸟儿筑巢一样,就在树上盘膝打坐,精进修行。这样一来,人家看到了感到好奇怪,所以,就为他取名为"鸟窠禅师"。
 
  鸟窠禅师很有修持,对佛法已经觉悟了,因此,他的道风远播,各地学者、修行者,络绎不绝地不辞辛劳,登上山顶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佛法。
 
  既然大家都闻名这位禅师,做地方官的,当然也不例外。这一天,大诗人白居易也特地去拜访这位禅师。
 
  当白居易去拜访鸟窠禅师的时候,上来先说了一些客套话,而后他就说:"请你简单地、扼要地告诉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什么?"
 
  "你是要问我整个佛法的大意是不是?我告诉你,只有八个大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到这样的回答,难免不感觉到非常失望,心想:我是个地方大官,这么辛辛苦苦地来拜望你这位鼎鼎有名的禅师,向你请教佛法,原来你只是说了老生常谈的两句话,多没意思!
 
  白居易很冷漠地说:"这八个字没有什么稀奇呀,三岁的小孩也会讲啊!"
 
  "对!三岁的小孩也会讲,但是,八十岁的老翁不一定做得到。"鸟窠禅师严肃地回答。
 
  的确是这样,讲是会讲,做起来却是不容易。三岁的小孩可以当作歌谣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从三岁做到八十岁,能够做这八个字──所有的坏事不要做了,所有的好事都要去做,做得到吗?做不到!
 
  所谓佛法;所谓真理,离开我们不会太远,只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在每天的行、住、坐、卧当中表现出来,这个就是佛法,就是你实践了整个的佛法大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就是"止恶行善"。



宋朝思业禅师的公案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思业禅师,他每天都念兹在地想着业的问题,为什么?原来他的俗家,打从他祖父开始,到他这一代,都是从事屠宰行业,不知道杀害了多少生命?然而这是承袭上一代的行业,屠宰已经习以为常了,误认为是正当的职业──凭着自己的气力和本钱混饭吃,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啊!可是,他具有宿世善根,富有慈悲心与同情心。

  有一天早上,当他正在杀猪的时候,一刀刺进去,那头猪就哇的一声,惨声深深地震憾着他的心弦,激起了他无限的悲悯心,于是,他随手把屠刀摔到一旁,从此以后,放下屠刀,并且毅然落发出家了。当他出家的时候,曾经讲了四句偈: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因为他昨天还在杀猪,今天已经放下屠刀了。夜叉,是罗刹鬼,很恶很凶狠,专专吃人的。昨天他的心非常残忍,好象夜叉似的,但是今朝心态已经改变了,生起了慈悲心,恰象是菩萨的面孔,低眉垂眼。要知道,什么是菩萨,什么是夜叉呢?菩萨跟夜叉,中间只是隔着一条线,所以,菩萨与夜叉,只是在我们的一念之间。换句话说,善与恶只有一念之差,我们要改恶为善,是易如反掌的。

  引证两个公案,是告诉大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第一个公案要大家"止恶行善"。第二个公案,说明了我们每个人都要学做菩萨。作恶,地狱有我们的份;行善,成佛才有我们的位置。(完)




 往期回顾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以十事为善①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身三②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口四③
每日一偈 | 善恶并明——意三④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