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十一章施饭转胜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
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
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
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
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偈颂大意
佛陀说:"以饭食供养一百个世俗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以饭食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守五戒的人;以饭食供养一万个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须陀洹者;以饭食供养一百万个须陀洹者,不如供养一个斯陀含者;以饭食供养一千万个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个阿那含者;以饭食供养一亿个阿那含者,不如供养一个阿罗汉者;以饭食供养十亿个阿罗汉者,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以饭食供养一百亿个辟支佛,不如供养一尊佛;以饭食供养一千亿的三世诸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念无住,又无修无证的人(即最殊胜的,最不可思议的)。
偈颂简释
【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
辟支佛,是梵语,翻成汉语的意思有两个:缘觉和独觉。
缘觉:这一种修行人,生长在有佛住世的时代,他有缘听了佛陀讲十二因缘的道理而觉悟了,所以称为缘觉。
独觉:是出生在无佛的时代。佛灭度了,这一种修行人没有佛的教化,他自己修行,春观百花开,秋看黄叶落,从花开花谢的观察中,觉悟了世间的无常相,所以称为独觉。虽然缘觉和独觉所修持的方法不一样,但是他们觉悟的境界是一样的。
为什么辟支佛比阿罗汉高一等呢?阿罗汉者断尽三界烦恼,断尽世间轮回见思惑,获得六神通,永超分段生死,此为阿罗汉的功德。而辟支佛,于阿罗汉功德基础上,断尽三界烦恼之外,又断尽习气。所谓习气,即无始以来贪嗔痴慢的一种惯性。譬如有一器具,曾装药品,须反复冲洗直至干净方可使用,但药品的味道已经渗入器具里,无法水洗干净,此喻为阿罗汉之境界;但也有人,精心冲洗,然后晾晒、通风,直到器具里面的药品味道全部消失,此喻为辟支佛之境界。
【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
大乘认为十方三世,各都有佛。三世诸佛,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无论哪一位佛,你都供养他。所以称为三世诸佛。
辟支佛的功德只是断尽烦恼与习气,为什么功德无法与佛相比。究其根源,阿罗汉与辟支佛皆为自了汉,唯先求自利,初发心时,出离心过于迫切,未发利他心,因有法我的耽著,故亦无法证得如同虚空一般广大无边的功德智慧。唯有在因地中,发起强烈的出离心及广利众生之菩提心,依此修行,最终成就圆满佛果。因此释迦牟尼佛说: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三世一切诸佛。
【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假如你还执着十方三世诸佛的话,修持依然没有到家。所以说:供养一千亿的三世诸佛,还不如供养一个无念无住,又无修无证的人,供养这么样的人,功德是最大的。
无念无住无修无证
"无念"
是念而无念,虽然他是有念头的,却不随着念头转,也就是不随着思虑这个妄念去旋转,因此,称为无念。
"无住"
住是执着、计较;无住,就是没有执着。一般人对修持都有一种执着,但是到了无住的功夫,正如《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虽然修持到家,并不认为自己修成功了,所以,称为无住。
"无修与无证"
一个是从因地来讲,一个是从果位来说。无修,就是证了这种果位的人,他也没有感觉得在因地有修持,譬如说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是辟支佛,或者是三世诸佛,他没有去计较修持的程度,也就没有执着于修行的程序等次。无证,虽然证到最高的果位,他也没有执着于他的境界已经达到顶点,他感觉的只是一无所得。
无修者,并不是不修行,而是无一法可修为真修。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所说的无修,是于内心中不修世间轮回的生灭法,亦不修持解脱的不生灭法,是无法可修之法,此法是无需起心动念观修之法,因大道湛然天成,本自具足一切功德,无修而不散乱者,实为真正无修。
无证果位,乃无上之果位,是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果位中,都无与之相比的果位,如此方可称为圆满一切功德之果位,即为无证的果位。无证是无法可得的,一切众生本来就具备了佛性,这个佛性,它的本身是空寂的,因此说是"念而无念,住无所住,修无所修,证无可证",这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到了这种境界,才能够达到无念无住无修无证的地步,这正是禅宗所指的最大彻大悟的无心道人,也可以说是已经圆证了大觉的圣位。换句话说,这就是佛陀了,证到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了。所以,供养千亿位三世诸佛,还不如供养这么一位无心道人,这种功德是最大的!
两种积累福德资粮的方法
积累福德资粮有两种,一是内心清净平等而获得。二是外境殊胜而获得。若有人问,内心不净,如何得福。佛为此宣说方便之法,于三善道中,以最殊胜的对境去供养。若有人能发三轮体空心而行供养,不论善恶,因无执著,亦无分别,所获福德,悉皆如是。
若人自身尚是凡夫,无法做到三轮体空及无分别心供养,那么施舍食物于一百恶人,不如将食物供给一个善良之人,因供养对境不同的原因,而导致了供养者福报的大小。初学佛者,无法做到心无分别清净供养,就当应寻找殊胜对境而供养。(第十一章完)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