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举难劝修——睹境不动难⑲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4-29 15:50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十二章 举难劝修

佛言:人有二十难。
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
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
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
见好不求难,被辱不嗔难,
有势不临难,触事无心难,
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
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
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
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
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


 
【睹境不动难】

  睹境,即是日常生活中接触种种境缘。而能够在种种境缘中如如不动,对于常人来说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
 
  我们往往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看到顺境、善缘,自然而然地就会心生欢喜、贪着;而看到讨厌、不顺的境缘,我们又会心生厌恶,忿忿不平。
 
  在顺逆善恶种种境界上,我们的心就如同水上的波浪起伏不定,难以安住当下。修行正是在遇境逢缘的同时调伏心性。
 
  《楞严经》有"若能转物,则同如来"的教诲,这所转的并非是外面的人事境缘,而是我们面对境缘时候,那一念执着、分别、妄动的心念。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这所说的就是真正懂得用功修行的人,是在自己起心动念处下功夫。而一般人则会怪罪外在的境缘,以为是境缘让自己起了心、动了念、生了烦恼、造了恶业。
 
  岂不知,境缘本自不动,于我心性又有何干呢?如果能明了心性本自不动,那么,自然而然也就不会妄自攀缘种种顺逆善恶境界,而妄生烦恼执着了。心性若水,境缘如水上之波浪,波浪中之浮影。
 
任凭波浪起,性天自如如。
顺逆随风过,但念阿弥陀。



六根若不缘于尘

  见闻觉知,感知外境时,心能如如不动,不被外境所转,实在是很难做到的事。因众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恒时缘于六尘,若不缘尘,内心空空,无有恐怖。
 
  这里所说睹境并非只是眼见,六根缘六尘所感知的一切皆是外境,当感受外境之时,众生无始以来,所有喜怒哀乐皆因感受外境而有,心随外境而起分别,如此习气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如若令其不随顺六根的感知而生贪恋、取舍心,是很难的,众生皆因六根缘境心生分别而为众生,又因分别心之因的业力而轮回生死,今生自身的感受多因前世种因而有。
 
  譬如耕种,春种秋收,秋天的收获取决于春季是否下种、种植的品类以及种植的多少而有收获,若是没有春种,秋天亦无收获。



为何不能睹境不动?
 
  众生为何不能睹境不动,多因无始以来无明障蔽,缘境生心。诸学道人,当应恒常都摄六根,不论外境如何,内心都应平静不起波澜,但面对外境,仍要有智慧行持,不可说是都摄六根、内心平静了,遇到卡车迎面驶来,也不避让,这样去做,是愚昧人。
 
  所谓都摄六根,是内心的平静与淡然,内心中不随外境流转,但依然要遵循世间显现法择,如理行持,不可错乱。日常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遇何危险外境之时,心都不可慌乱。若不如此,一生之中,多是活在别人的喜怒哀乐里,别人烦恼,我们也跟随烦恼,别人捧腹大笑,我们也跟随大笑不止,如此一来,自身不能做主,常被他人左右,这样存活一世,毫无意义。
 
  凡夫众生,多是这般生存于世,因为无明烦恼,随境而转,念念迁流,轮回不止。若欲寻求解脱,当应时时观照内心,远离外境,不随其转。
 
  今世如何生存是小事,来生来世,将去何处,尤为重要。故大众当应于此生多种解脱善因,精勤修行,护持三门,少造、不造生死轮回之业,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往生极乐佛国。




★ 往期回顾 ★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贫穷布施难①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豪贵学道难②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弃命必死难③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得睹佛经难④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生值佛世难⑤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忍色忍欲难⑥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见好不求难⑦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被辱不嗔难⑧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有势不临难⑨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触事无心难⑩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广学博究难⑪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除灭我慢难⑫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不轻未学难⑬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心行平等难⑭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不说是非难⑮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会善知识难⑯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见性学道难⑰
▲每日一偈 | 举难劝修——随化度人难⑱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