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偈 |《 四十二章经》 第三十七——念戒近道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6-19 10:06

 

《佛说四十二章经》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言:
佛子离吾数千里,
忆念吾戒,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
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这一章完全讲"心念"。心若能时时依教奉行,就是近佛;心若离道,就离佛很远了。所以,这里指的距离并不是有形的,而是论心,心若时时持戒,就与佛陀很接近了。


 
【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

  佛陀说:真正的佛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之远,只要他能时时忆念、实行我的教法,将来一定能得道证果。
 
  《华严经》云:"若信恭敬一切佛,则持净戒顺正教;若持净戒顺正教,诸佛贤圣所赞叹;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具足持净戒,一切如来所赞叹。"
 
  一切学人,能够守持清净戒律,是成就佛果之因,戒律能够摄持我们的身口意、令内心得到清净,严持戒律,令自身当下不造恶业,若不能严持戒律,一切修行、所做善事,都与解脱相差甚远。譬如有一个装满净水的桶,桶底出现漏洞,如不及时修补,即使添加再多的水,也会漏尽,戒律即是如此。日常修行之中,当应严守五根本戒(杀盗淫妄酒),若有学人,逐本随末,根本五戒未能严守,而是守持一些支分戒,或严守佛根本没有制定的戒律,如不食盐,不食五味、坐着睡觉等,并且大加赞叹守持戒律的功德,令迷惑众生盲目跟随,此等学人,是外道众,不能严持根本五戒,或是犯戒破戒,转移他人注意目光,令人误认为真。
 
  一切学人故当应知,佛制根本戒律一定严守,其次支分戒律也要守持,但切不可颠倒,将此作为宣扬的资本,赞叹自己。
历代祖师,得道高僧,不论获证念佛三昧,或是见道证道,皆因守持清净戒律而能成就。



【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迦牟尼佛对众沙门说,如果佛陀的弟子,常在我左右,日日可以见我,但却不能守戒,如此之人,终究亦无法得道。
 
  《华严经》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多有学人,也跟随依止师父听闻佛法,也常常喜见师父尊容,却不听从师父安排,师令其磕头拜佛、诵经持咒,从未完成,总有自己的知见和想法,既然自己如此聪明智慧,何必再来依止师父,自己便可在家学习,无须任何人引导即可解脱。此种之人,纵使佛陀在身边,亦无法受益。佛陀的戒律,有别与其他外道戒律,佛陀制戒律,皆是令众生能够迅速清净身口意、趋向解脱的,并非外道死守一戒、于自色身,猛下功夫,令心念集中在某个点上,而不生其他杂念,但于解脱无有益处。
 
  学佛者必须听法、思惟并且实行,才能得道。修道就像走路一样,只要方向正确,走久了终能到达目的地;如果不走,路永远是那么的遥远。



一则公案
 
  佛教有一则公案——佛陀时代有两位比丘结伴要到舍卫国谒见佛陀。他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之后,感到非常口渴。正好他们来到一口井水边,其中一位比丘赶紧汲水,一饮而尽;另外一位比丘看到水里有虫就不喝水。
 
  那位喝水的比丘问他:"你不是也很口渴吗?为什么现在有了水却不喝呢?"不饮水的比丘回答:"世尊曾经制戒,教我们不可饮用有虫的水。所以,我要奉持佛戒。"
 
  其实,佛陀要我们不饮用有虫的水,有双重意义:一是顾虑到卫生,喝不干净的水对身体有害。二是水中若有虫,喝了等于杀生,所以,佛禁止比丘饮用有虫的水。
 
  不过,那位饮水比丘又再度劝说:"路途还很遥远!你如果不喝水会渴死,那就见不到佛陀了。"
 
  不饮水的比丘回答:"我宁愿丧失生命,也不愿破坏佛陀的教诫。"他就这样渴死了。
 
  由于持戒,不饮水的比丘往生之后,灵魂便转生到忉利天,具足天人的庄严身形。当天晚上,他立即到了佛的处所。他先向佛顶礼,然后听闻佛法,当下证得"法眼净";法眼净就是证了真谛的道理。而那位饮水比丘,再经过两天的跋涉才到佛处。
 
  佛虽然知道这两位比丘结伴而来,以及中途所发生的事,却故意问饮水比丘:"你从何处来?可有同伴?"饮水比丘便据实地向佛禀告之前所发生的经过。
 
  佛陀说:"你没有守持戒律,根本没有见到我!你的同修(结伴的比丘),已经先你而见到我了!"可见,学佛一定要守戒重道;若是放纵轻道、不守戒律,就会离佛很远。修行者不可不留心!



●每日一偈 |《佛说四十二章经》经序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欲火远离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一——心寂欲除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二——我空怖灭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三——智明破魔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处中得道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五——垢净明存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展转获胜①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展转获胜②
●每日一偈 |《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展转获胜③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