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 雷人悟道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6-25 14:31

 

  佛法为了教化不同根器的众生,可谓曲尽方便,直至末后才将终极真理和盘吐露出来,点破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告诉大地众生人人本具一段大事因缘。这才是诸佛出世的真正本怀,也是佛法最为究竟的极则之处,所谓无二亦无三,唯此一乘法。

 
参禅,就是参究自己的本来面目。
 
  参禅的"参"字或看话头的"看"字,与教下的如理思维和观照观察恰恰相反。如理思维有理有路,可思可想;参禅则无理无路,不能思不能想,可是又偏偏得向非思量处思量,向不会处会取,向无捞摸处捞摸,向咬嚼不得处咬嚼,其中三昧唯有参究之人才能心知肚明。



  古来大德有云"宁可千日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沩山祖师云:"只贵子眼正,不贵子行履"。"眼正"之义,不是教下所说的通过闻思所获得的正知正见,而是指明心见性、顶门具眼,也就是六祖所说的"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所以,禅宗难就难在见地的正确上,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同样,临济祖师所说的"要求真正见解"的"见解"二字也是这个意思。不离自性而为说法,这是宗门祖师删繁就简、手握天枢,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殊胜教育。所谓"不识本心,学佛无益。"这就告诫我们不要一天到晚追求有为功德,而要回到大根大本上来,以免被枝枝叶叶萦绊累生。

  我们都知道,六祖慧能是个大字不识几个的樵夫,却能在听闻《金刚经》的一言之下顿悟。您说奇特不奇特?如下四个雷人悟道的奇特公案,给予您启迪。


 


01 思业悟道
 
  常德府(今湖南常德)文殊思业禅师,文殊心道禅师之法嗣。

  思业禅师祖上世以屠宰为业。思业禅师未出家前,也是一个屠夫。一日,他正在杀猪,就在尖刀刺进猪颈、猪血向外喷涌的时候,他忽然洞彻心源,于是便放弃屠宰,出家为比丘,并作偈云: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思业禅师出家后,投文殊心道禅师座下参学。心道禅师初次见他,便问:"你正杀猪时见个甚么,便乃剃头行脚?"思业禅师便作鼓刀势。心道禅师于是大声喝道:"这屠儿参堂去!"

  思业禅师便依教下参堂用功。不久即大彻。思业禅师后来继承了心道禅师的法席。住持文殊期间,思业禅师曾上堂举"赵州勘婆子"之公案,并提唱云:

勘破婆子,面青眼黑。
赵州老汉,瞒我不得。

  从这一提唱中,可以见出思业禅师的悟境。他的见地不是学习佛法得来的,也不是思维观察得来的,而是从自已心地自然流露出来的。


 

 

02 圆信悟道
 
  杭州径山雪峤圆信禅师,俗姓朱,宁波人。圆信禅师九岁时听人诵《阿弥陀经》——经中讲,极乐国土,水鸟树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演唱五根五力八正道等妙法——遂生出世之心,后于二十九岁出家。出家后,圆信禅师曾得过一场热病,濒于死亡,因梦中得护法之指点,饮冷水而愈。病愈之后,圆信禅师真切地体验到生死事大,可是苦于修行不知入处,于是开始行脚访师。

  圆信禅师曾经一度因为不知如何用功,非常苦闷,终日百无聊赖,如痴如呆,以至自我虐待,衣食多废。有一阵隆冬,圆信禅师上身赤露,只穿一条裤子,后遇见一位穷苦无裤者,圆信禅师便将自己的破裤子脱给了人家,这样自己赤身裸体,在寒风中待了七天七夜。后因寒气攻腹,圆信禅师痛不可忍。这种苦行生活,持续了两年。

  后来,圆信禅师来到秦望山,投妙祯山主座下参学。一日,妙祯山主为大众举了这样一则公案——

  昔有他心通僧住山。一日,他预知有一少林僧前来勘验他,于是便提前来到溪边等候。不久少林僧果然来了。他心通僧便问:"何来?"少林僧道:"天竺。"他心通僧于是背着少林僧过溪涧。至溪涧中间,他心通僧忽然问:"我闻有三天竺,汝那(哪)一竺来?速道!速道!"少林僧默然无语。他心通僧于是又重新将少林僧背回原岸,扔在溪边,说道:"饶汝家里死。"其后,少林僧果如其言,死在家里。

  举完此公案,妙祯山主便令座中徒众,各下一转语,为少林僧出气。大众各下转语完毕,妙祯山主突然看着圆信禅师,呵斥道:"宗门中语,何得乱话!"
  
  圆信禅师一听,深感惶惑,并惭愧不已,自誓要究明此公案。

  当天晚上,圆信禅师便奋志用功,目不交睫。至五更的时候,寺院里的报更钟声响起,圆信禅师捏着拄杖,跃上寺前一块大石头上,高声提唱道:"哪一竺来?"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提举"哪一竺来"这一话头,圆信禅师心中的疑情越来越浓厚,以至通身成了一个大疑团。

  天亮了,圆信禅师指着太阳,自誓道:"午时决要明白!"

  为了提起猛利之正念,圆信禅师时而跃上石头,时而跳下石头。借助话头,圆信禅师将从前所有妄想一扫而空,唯有所参话头绵密不断。

  就在圆信禅师再次猛地跃上石头之际,奇迹发生了:他忽然感觉到前后际断,如空中迸出日光,又若山崩海裂,内中所有之物,一一洞见,无身相可得。圆信禅师高兴得大声喝道:"张三杀人,李四偿命!"

  圆信禅师此时说的玄言妙语,不是思考而得来,而是初悟之后油然而生的家常话。挟疑情以消妄想,纵上跳下,结果把历劫无明桶底给跳落了。

  第二天,圆信禅师便回到天台山,请人印证。当他抬头看见"古云门"三字匾额时,终于豁然大悟。他当即发愿要弘扬云门宗,后于途中说偈云:

一上天台云更深,脚跟踏断草鞋绳。
比丘五百无踪影,见得他时打断筋。


 


03 自回悟道
 
  合州(今四川合江)钓鱼台石头自回禅师,大随元静禅师之法嗣,本郡人。自回禅师的祖上世代为石匠。自回禅师虽不识字,但是自幼志慕空宗,记忆力极好。他曾经请人为他口授《法华经》,很快就能背诵。后辞别双亲,投大随无静禅师出家,日常以扫洒为务。

  后来,寺院搞修建,需要石料。于是大随禅师便令他于悬崖上凿取石材。自回禅师一边凿石,一边口诵《法华》。他用功如此精勤,只要他手不离锤凿,诵经亦不辍口。

  一日,大随禅师前往探视,见他这个样子,便告诉他说:"今日硿(kong)磕(石头碰击声),明日硿磕,死生到来,作甚折合(抵挡)?"

  自回禅师一听,非常惊愕,于是放下手中的锤凿,向大随禅师礼拜,并请求大随禅师为他开示究竟法门。

  于是,大随禅师带他回方丈寮,令他暂时放下诵经,一心专看赵州勘婆子之公案。

  赵州勘婆子公案的具体内容是——有一僧人游五台,途中问一婆子:"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子道:"蓦直去。"其僧便去,婆子便在身后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将此事告诉了赵州和尚,赵州和尚道:"待我去勘过。"第二天,赵州和尚便去问那婆子:"台山路向甚么处去?"婆子道:"蓦直去。"赵州和尚于是便走。那婆子在身后又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赵州和尚回到观音院,告诉那位僧人说:"台山婆子为汝勘破了也。"

  自回禅师于是依教参究,念念不离此公案。这样用功既久,一日凿石,碰到一块石头非常坚硬,自回禅师于是用力一锤,只见火星一闪。就在这个当下,自回禅师忽然大彻。于是他欢喜踊跃,跑到方丈寮,礼拜大随禅师,并呈颂曰:

用尽工夫,浑无巴鼻。
火光迸散,元在这里。

  大随禅师一听,非常高兴,说道:"子彻也。"自回禅师于是又就赵州勘婆子之公案,呈颂云:

三军不动旗闪烁,老婆正是魔王脚。
赵州无柄铁扫帚,扫荡烟尘空索索。

  大随禅师阅后,遂予印可,并授给他僧服。

  自回禅师悟道后,因为是石匠出身,故大众都称他为:"回石头"。后出世于合州钓鱼台,开法接众。

  一个不识字的乡下人——石头自回禅师,悟后上堂竟然说出以下精彩绝伦的开示来。他说:"参禅学道,大似井底叫渴相似,殊不知塞耳塞眼,迴避不及。且如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动转施为,是甚么人使作?眼见耳闻,何处不是路头?若识得路头,便是大解脱路。方知老汉与你证明,山河大地与你证明。所以道:十方薄伽梵,一路涅般门。诸仁者,大凡有一物当途,要见一物之根源。一物无处,要见一物之根源。见得根源,源无所源。所源既非,何处不圆?诸禅德,你看老汉有甚么胜你处,诸人有甚么不如老汉处?还会么?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这段法语,把禅宗的心法讲得极为透彻,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修禅,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南。

  一个目不识丁的石匠,能作出如此精当的开示,只能说明一点:他的智慧是从自性中流出的。


 


04 慧圆悟道
 
  慧圆出家已数年了。只因生情鲁直,言语生硬,不象学佛的种子,众僧都瞧他不起。师父德光也不以为意,一直让他在寺中充当杂役。

  从清晨到黄昏,他不是运水搬柴,洒扫庭院,便是到田间劳作,深耕浅种,锄草施肥,灌溉收割。春夏秋冬,从不间断。他做这些如同师兄们诵经一样一心一意,既无怨色,又无怨言,更无怨心。

  德光见慧圆不是刁钻古怪的人,便度他为僧,慧圆地位较以前高了,与别人一样诵经、打坐,但面无喜色。他想与其让他这么天天坐着转舌头,还不如让他到野外活动筋骨。他几次跟师父说要他去种地吧,去砍柴吧,师父骂他没出息,师兄师弟笑他太呆,他只好仍这么坐着。日出月落,花开花谢,对他毫无影响。

  几年后,他向师父请求出游,师父说你功力还不够,出去游方不但什么也得不到,连已学到的恐怕也要丢掉,还是象初种地一样,踏踏实实地再坐几年吧。慧圆还是不断请求,师父最后没说话,摆一摆手,他背上行囊,装好钵盂,给师父磕一个响头,就出了寺门。

  站在路口东西南北,该向哪方走呢?南方。南方有禅宗,许多宗派都听说过了,只是不知禅宗怎么回事,就去南方,弄个清楚明白。于是他离了开封,向南走来。

  江州东林。慧圆一进去便觉得不一般,清幽,肃穆,望一望合抱粗的柏树,心意就顿时沉稳下来,再没有漂浮不定、惶惑无依的感觉,他不禁嘿嘿笑起来:找对地方了。众人见这和和尚举止粗俗,言语鄙俚,相貌平平,无不窃笑,故意逗他说曲声怪调的北方土语,边听边哈哈大笑。他也跟着笑。

  一天闲下来时,慧圆问道:"什么是禅?"
  "树上叫的,就是蝉。"这呆和尚,问这么无聊的问题,不逗他一逗?答话者想。

  慧圆似乎听出一丝什么,不再说话,转身离去。

  自此慧圆开始面壁沉思。一天,两天,三天,石壁仍是石壁,他却越来越瘦。几个月后,便形削骨立。眼前的世界不再鲜艳纷繁,动的,静的,一切变得单纯起来。他晃晃悠悠地向殿中走去,弱不禁风了,不知不觉被石块绊了一下,他扑倒在地。转瞬间一切念头消失了,隐退了,头脑中一片清明,空空荡荡,毫无尘秽。他慢慢爬起来,哈哈大笑,笑得看热闹的人都愣住了:这呆和尚,坐了这么多天,莫非又疯了不成?

  他请求一个行者:"我不会写字,有个偈子,给我写在墙上,可以吗?"

  "偈子?你……好吧,你念。"行者奇怪地笑一笑,备好笔墨,他也能作偈子?不过,把他的粗话写在墙上,大家乐一乐不是很好吗?很快,雪白的墙上便留下很黑的字:

这一跤,这一跤,万两黄金也合消。
头上笠,腰下包,一轮明月杖头挑。

  第二天,慧圆便离开了东林。墙上的偈子,大家看过不以为意,很快就忘了这一回事,将呆和尚的趣事说过几遍,味道越来越淡,久了再无人提起。

  几个月后,长老法总偶然来东林。他将周围的一切尽收眼底,他看了墙上已被雨淋得模糊的偈子,一字一句念下来。"这是谁做的?"他的目光在人群中搜寻。

  "一个村僧。"
  "他现在何处?"长老急切地问。

  "不清楚,他说完偈子第二天便走了。"
  "又被这汉打了一窍。"长老默默地说。

  众人再无话说,他们知道自己戏弄的人得道了。不知出于惭愧还是什么原因,大家对他很少提及。绍圣(1094—1098)年间,有人在杭州一带见过慧圆,说他的容貌服饰仍和种地时一模一样,众人仍取笑他,他也仍和笑他的人一起笑。



四则公案审思

  一、真心佛性的确是人人本来具足的,人人都有开悟见性成佛的潜质。

  二、能否开悟与有没有文化毫无关系,与有没有学习佛法理论也毫无关系。古德说"浅闻深悟,深闻不悟",知见越多,意识心越厚,反而往往越不容易开悟。

  三、能否开悟与什么出身、啥子职业毫无关系。谁也不必妄自菲薄,不要以为只有高富帅的人才能悟道,屌丝就不能悟道。

  四、悟道不一定要在禅堂里静坐,杀猪之时可以悟道,打石之时可以悟道。

  五、悟道需要借助一些敲门瓦子。六祖之所以一言之下顿悟,那是多生多劫用功的结果。圆信禅师窜上跳下,那是参究话头的猛利。屠夫在杀猪时开悟,那是他出生在湖南常德,那个地方是古代出大祖师的地方,在他当屠夫的时候,一定听过禅宗公案,然后用之于心,时常参究,机缘成熟,触使他一下子打破漆桶。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