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讯|2019年7月17日灵隐寺放生祈福法会预告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7-05 16:26

 

▲中国佛教协会制作·《倡导合理放生 · 正信 正行 》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尤其在魏晋南北朝之时,提倡断肉食,不杀生。放生的传统和习俗便渐渐传开。在隋唐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曾经在江浙一带向沿海的渔民宣传放生思想,当时许多渔民受他的影响,舍扈梁63座为放生池,对这一带的民俗影响很大。


 
  隋唐时期,素食制度在全国普遍流行。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佛教的戒律规定,在万物生长迅速的三个月里佛教徒要结夏安居。这三个月里佛教徒要居寺修行,避免外出,以免伤害生灵。中国佛教徒的安居时间一般是从农历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出土的敦煌文书表明,在唐五代时期的敦煌,结夏安居制度得到了较好的贯彻,这对护生非常有利。在佛教的影响下,放生和护生的观念逐渐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中国历史上一些信佛的封建帝王大力提倡放生和护生。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特别崇尚佛教,自己终生素食,并大力推行素食,可以说对中国佛教素食传统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以佛教徒和皇帝的双重身份,接连颁布"断酒肉文"、"论酒肉敕"、"喝断肉律"、"禁牺牲文"等诏令。既用佛教戒律,又用强制的行政命令,禁止食用酒肉,甚至不许用畜禽作为祭祀用品,这对护生有极大的帮助。



  文人雅士也深受放生和护生观念的影响,他们的放生行为在诗文中多有体现。如诗僧齐己写有《放鹭鸶》一诗:"洁白虽堪爱,腥膻不奈何!到头从所欲,还汝旧沧波。"从诗文中可看出,这是一个被动的放生行为,是嫌鹭鸶腥膻才放生的。自唐代以后,民间的放生活动非常流行。民间大规模的放生活动一般集中在岁末、佛诞日、安居结夏等日子里举行。放生的地方,一般都选在天然湖泊或江河。届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络绎不绝地来到放生之地,举行隆重热闹的放生会。由此可见,古代社会,尤其是在五代隋唐时期,从上至下无不热衷于放生活动,这个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很大关系。


 


  杭州灵隐寺每月农历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通过提倡科学放生,践行佛教慈悲平等、普度众生的精神,引导人心向善,树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意识,共同祈愿正法久住,众生离苦得乐,早成佛道!

随喜方式:
 
  一、长按图一二维码,微信转帐或支付宝转帐;

  二、前往杭州灵隐寺客堂办理。(咨询电话:灵隐寺客堂  0571-87968665)

  放生祈福法会将于7月17日7:00在灵隐寺药师殿前举行,欢迎各位信众参加。参加放生祈福法会的居士请穿海青(咖啡色或黑色),其他前来参加的善信,着装朴素、舒适。为避免造成生态破坏,请勿自带巴西龟、蛇、罗非鱼等不符合生态环境物种。




摄影|一叶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