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义玄大师,唐朝人,临济宗初祖。幼负出尘之志,披剃受具足戒后,博通经论,精究律学。首参黄檗希运,又礼高安大愚,于言下大悟,复还黄檗,受其印可。继以行脚参禅,与大老交锋,故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之说。
师接化学人之法有「三玄三要」「四料简」「四宾主」「四照用」等,机锋峻烈,生机勃勃。开创了禅宗史上最为卓绝、门风兴隆的临济宗。咸通八年(公元八六七年)示寂,敕谥「慧照大师」。
义玄来到镇州的临济寺,开法立宗,唱临济家风,学徒云集。有一天晚参,义玄对徒众说了临济有名的"四料简"。
临济"四料简"
我有时夺人不夺境,
有时夺境不夺人,
有时人境两俱夺,
有时人境俱不夺。
临济座下有两位重要人物,在说"四料简"时不能不提。一位是普化和尚,还有一位是克符和尚,又称纸衣和尚,涿州人。
普化是盘山宝积的门人,辈分上比临济要长一辈,克符据说也是位老前辈。当年离开黄檗山时,希运要临济去立宗,临济有些胆怵,黄檗说:"你去吧,会有两位老前辈帮你的。"就指的是普化和克符。这两位老前辈在临济法会上,以门人面目出现,经常有意识地说些错话,挨临济的打,起示例的作用。
克符见临济说出四料简,同座的人一声不吭,就向禅师提问。在禅门中"四料简"是个新说法,问题提到点子上也得高明人。
克符问:"什么是夺人不夺境?"
临济答:"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
"人"是主体,"境"是客体,"夺人"就是用棒打或断喝把意念中的"人我"空掉,光剩下境界。
这种境界,像春天的太阳升起,普照万物,生机一片,人的外形虽衰老,但清明的自性没有动过,永远保持这境界,就是夺人不夺境。
有时一杖打下去,脑袋里空空一片,这个空就是"三际托空",长期保持这个境界就很有道性。像德诚一桡桨把夹山打落水中,睦州关门夹伤云门的脚,都是夺人不夺境的方法。
克符问:"什么是夺境不夺人呢?"
临济说:"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尘烟。"
君王的命令下达后,天下人普遍执行了,没有谁不从;塞外的战事已经平息,天下太平,将军没了敌人,也就没有了将军。这是在说作为客体的"境"已经被取消,只有主体。境界没有了,境是境,我是我,山是山,水是水,心中没有客尘,没有烦恼。
"夺境"是针对那些有一定修行功夫的人说的,把他们的境界夺了,是要他们更进一步。只有把这点已有的境夺掉,修禅的人才算进门了。有人学问很好,一肚子佛禅道理,到禅师那儿,他对你断喝一声,或说声不是,把你平日的参学都否定了,让你独自纳闷,就是夺境不夺人。大颠禅师几次对待韩愈,就有这个味道。
克符问:"那什么是人境两俱夺呢?"
临济说:"并汾绝信,独处一方。"
并州和汾州隔绝,谁也不知道谁的情况,各自独处一方,既无境,也无人。据禅宗古德说,这种办法是不宜使用的,既无人也无境的禅境是无法提举他人的。真这样法堂前就草深三尺了。有位居士曾用这方法度化过人,一脚把人踢昏,醒来以后,人境俱新,换了一个人,这正是禅门常说的大死过的人才真懂佛法发意思。
克符最后问临济:"什么是人境俱不夺呢?"
临济答:"王登宝殿,野老歌讴。"
达到这种"俱不夺"的程度,人是常人,真俗不二,一点境界也没有,这是大彻大悟的境界,是佛的境界,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现成。
临济大师在明心见性悟道以后,有一次在黄檗的禅堂里睡觉,黄檗祖师来巡堂,一看这里几十位僧人都正襟危坐地打坐,眼观鼻、鼻观心。临济大师却倒在那里睡觉、扯着呼噜,祖师一棒子敲过来,说:"大家都在打坐,你却在这里睡觉,安逸是吧!"临济大师把眼睛睁了一下:"噢,是老和尚来了。"眼睛一闭,倒头又睡。老和尚走过去,看到首座和尚也坐在那里,一棒子打过去,指着临济禅师说:"你看,这个年轻人用功用得这么好,你坐在这里胡思乱想干什么?"睡觉的才像个道人,规规矩矩打坐的人反而是胡思乱想。真正过来的人就是不一样,但是,这要老师心里明白才行。
从方法上说,临济在黄檗禅堂上睡觉,老师来了也不起来,自顾睡去,黄檗敲打禅板,这就是人境两不夺的法子。参!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