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沩山禅师介绍良价去澧陵攸县云岩道人参学,并叮嘱良价说:"不要跟云岩道人说我在这里。"
良价禅师也未多想,辞别沩山禅师,直奔云岩,前往礼谒云岩昙晟禅师。
洞山见了云岩昙晟,自述过前面的经历,就问:"无情说法,什么人能闻呢?"
云岩答:"无情得闻。"
良价问:"那和尚你能闻吗?"
云岩答:"我若闻,你就不能听我在这里说法了。"
良价又问:"那我为什么不闻呢?"。
云岩便把手中的拂子竖起来,问:"能闻吗?"
良价答:"不闻。"
"我说法你都不能闻,又何况无情说法呢?"洞山至此,才明白沩山禅师举拂子的意思。
"那无情说法的话,出自什么经典呢?"洞山良价刨根问底。
"你难道没有见《弥陀经》上说过‘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的话吗?"
洞山良价听闻,心有所得。作了首偈子:
也大奇,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时方得知。
"眼处闻时"系指沩山和云岩的举拂说法。
"说法"未必只有耳闻,超越了耳目官能的各自界限,才可闻听大法。这是通感,六根相通、心物相通的通感。所以,参访老宿,给了洞山良价一副功能全新的感官。
有一天良价问师父:"某甲有余习,无法断除尽。"
云岩问:"你们最近干些什么?"
"圣谛也不为,"洞山回答。无思无虑,凡圣同一,一无可为。
云岩问:"那有没有欢喜?"
"欢喜倒是有,就象在土堆上拾得一颗明珠。"极秽恶处有极光明的东西,欢喜的是出现了希望。
过了一阵,洞山良价又问云岩:"想要见到师父时,该怎么办?"
云岩答:"问下面管通报事项的人就行了。"
"现在正相见,"洞山良价忽然转了话锋说。
"向你说什么?"云岩反问。
说到无处可说时,对话才刚开始,无话可说时,正有语言在。
没多久,洞山良价便向师父辞行。
师父问:"向什么处去呢?"
"虽要离开和尚,去哪却未定。"洞山良价说。
"要到湖南去吗?"岩问。
"无。"
"要回故乡去吗?"
"无。"
"那早晚你还得回来呀!"云岩说。
"待和尚有了住处我就回来。"洞山良价机锋相对。
"自此一别,再难相见了。"云岩顺着洞山良价的话说道。
"难得不相见。"洞山良价回答。
师父在惜别,而良价作弟子,却未免太无情了。但如果反过来理解,云岩的影响已深刻印在洞山良价身心内。师父的音容笑貌,又何时能消失在脑海中呢?
禅宗贵自求不重他求
沩山曾说,云岩向他告辞时,他嘱咐的第一要紧事是:不向人说出灵祐在沩山。现在昙晟在向告别的徒弟说:"难相见"的话,也未尝没有沩山的意思。
临行时,洞山良价又问云岩:"师父百年后,忽然有人问我还能形容师父的样子来吗?这我怎么答呢?"
云岩听了,沉默许久,才说:"只是这个。"
洞山良价听罢,沉吟了一下。云岩一见就责备他说:"良价阇黎,承当个事情,大须仔细着!象你这样牵挂着生死,行吗?"
"只是这个",一思虑就不是"这个"了。
虽经这一骂。洞山良价仍然心有疑惑。
后来有一次,洞山良价在渡水中,看到自己印在水中的影子,忽然悟到师父"只是这个"的含义。并作一偈(这首偈非常有名)。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从四处参访高僧大德,到水中见影,洞山良价走过了寻找自我的精神历程。从当初的扪面发问,到现在的"渠今不是我",洞山良价已经在那个可以用手摸到的我(渠)中找到了自性之我。
云岩师父说"只这是"。
"这"是什么?是那个有血有肉、有鼻有眼、明叫昙晟的存在吗?
洞山良价当时并没有对此得出答案,但是当水面将自己的影像印出,并使其反观这影像时,他才真正地在这种形(我)与影(渠)的分离中,找到了真实的"我"。
这个"我"就寄寓在这个影像的"渠"中,这个"渠"既是"我"的物质存在,因此"我"可以处处逢他;但渠却绝不是"我",因为他是可变的。今年照见的"渠",已不是去年的"渠",渠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任其变化,"我"却没变,只是"我"的"渠"在变。
云岩禅师在洞山问其"样子"时许久的沉默,该是"我"灵光独耀的时候,一当他不得已用抽象而模糊的"只这是"说出时,"渠"已不是"我"了。
"我"是什么?"我"就是变化的我(映现在渠中)和不变的我的统一。
据《五灯会元》卷十三,洞山临走时,问云岩禅师:"师父百年之后,一旦有人问师父的样子,我该如何回答?"
当然不是指其形象体貌,而是指"真面目",即自性或佛性,也叫"如如"。
云岩答:"只要向他说:‘这个就是。’"
洞山听了一时不解。
"这个"是指形象体貌,是变换不实,有生有灭的,怎能与自性相联系?后来因为过河时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洞山一下子彻底领悟云岩所说意旨,体悟到影和我原是一体,有我才有影,见影应想我。我是本体,影是形象,形象因本体而产生,本体靠形象去反映。以前的疑惑顿时全然冰消雪化,随即作了这首偈。
元音老人曾开示说:念佛是把我们自己的主人公唤醒,不要昏迷,不要睡着,不要着相了,要清醒啊!万象都是心中的影子,不要着相!
我们的知觉性,就是佛性,就是阿弥陀佛!你从他觅,就是向外取。向外祈求,要阿弥陀佛来拉你,那就错误了。
阿弥陀佛是兴无缘大慈的,无人不接,无人不救的,但不是拉你,而是放光照你,放光接引你,你到那光明中就行了,你想要阿弥陀佛来拉你,那是不行的。所以永明寿禅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
佛虽现前,实无来去。
如月在天,千江万水,
一时俱现,月实无分。
心犹水也,如心不净,
犹水混浊,而不现影。
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佛等于是天上的月亮,我们念佛的心就是水,水若清净,月亮影子就显现在水中,你心中就现佛像了;念佛的心不清净,月亮虽一样照着你,但是你的心是混浊的污水,那月亮的影子就现不出来了,阿弥陀佛不见了。
"切忌从他觅"!倘若你向外找、向外求,则"迢迢与我疏"了。从心外去找,就与佛性相去十万八千里了。(待续)
●参禅 | 切忌从他觅①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