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 去除五种不良语言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9-12 16:05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子女对父母亲讲话太直,父母亲会非常伤心。如果晚辈或下属对长辈、领导提建议,要把美好的东西、正确的方向指出来,但不能批评他。如果对长辈带着批判的口气,那就是人际关系的错位。哪怕是长辈对晚辈,有些人可以直说,有些人也要留有余地、慢慢调教。柔软语不是谗曲之语,而是要让人能够接受,让人不起任何烦恼。

  在生活中有五种要去除的不良语言:不诳语、不异语、不妄语、不嗔语、不曲语。



不诳语
 
  诳语是狂妄自大。很多人喜欢吹牛。在修行的场合中也是如此,有些佛弟子说:我师父很厉害!他可是个开悟的人!你们有没有这样讲啊?要这样讲,就是大妄语!师父开悟,你怎么知道的啊?是你印证的吗?你如果没有开悟,你怎么知道他开悟呢?你如果说自己师父是开悟的,那就等于在暗示别人,你自己也是开悟的——这种诳语是绝对不能有的。

  以前有个初禅比丘,以为自己是初果罗汉,证了四禅之后,还以为证了四果。他死后升了天,心里一下子生起不满:"佛说四果罗汉已经解脱了,我居然没解脱,可见佛法不能信!"说佛法不能信,就是谤佛,反而堕地狱了。一个修行人证得四禅也不容易,居然很快就下地狱了,这是什么道理?因为他判断失误,说了诳语,有一点点境界就狂得不得了,反而招致了沉重的因果。

  有些学佛人在打坐、念佛的时候,体会到身心空掉的感觉,他就会告诉别人:我明白五蕴皆空了!你是真明白了吗?在我看来,恐怕是假明白吧,因此他说的话也是诳语。
  
  在修行中,我们不要拿佛经里面很高的境界来附会自己的体会,更不要说:我已经开悟了!一定要把自己的语言把握准确,不说诳语。哪怕你是佛菩萨圣人,在不适合表明自己的境界的时候,也要说自己是凡夫。佛经里面就讲,圣人在凡夫僧团中,要现凡夫之相。那些把自己搞得和别人与众不同的,玩弄神通、特异功能的人,基本上都是妖魔在作怪——他们不仅害人,更会害了自己。



不异语
 
  不异语就是不说双开的话、两边的话,不说可有可无的话,不说和真相不符的话。比如请你做件事情,明明可以做,但因为偷懒不想做,就告诉别人:"哎呀,我还有很多事情,我很忙的。"其实你啥事都没有,就是不想做而已,这就叫异语——和你的实际情况出入过大的话语。在寺院中,有时喊你去上殿,明明大家都可以去,但有的人冬天冷了,偷懒不想去。就说:"哎呀,我生病了!我去不了!"你本来没有生病,说久了之后,反而会生病的,越说病越严重!异语对自己的身心和德行是有缺的。

  又如,你明明修净土法门得了受用,却偏偏说是参禅的受用;明明跟着师父学法,却告诉别人是自己修的;明明是父母把你养大,却告诉别人父母不管自己……只要是和事实是完全有差异的,就是异语。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带着情绪说话,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夸张放大,这就是异语,会误导人的。



不妄语
 
  不妄语.就是不说谎话、有则言有.无便言无。如自己没有才能,缺乏福德,家庭中几人,生活如何困难!一一真实不虚,同时对于他人分上,智者言智,愚者言愚,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亦然,金刚经说:‘如来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说三世不打妄语,舌根能伸到发际,阿弥陀经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意表信心,释迦与诸佛,金口不虚,极乐弥陀,愿力宏深,吾人若能信愿念佛,决定往生。

  古德说:‘弥陀甚易念,极乐甚易生,’诚者不诬。又如释迦往昔做普明王的时候,受佛禁戒,一天游华园,被班足王捉去!在那里悲泣!问曰:‘你何怕死如此?’答曰:‘非为怕死,因我持不妄语戒,今被破了!’这样才答应他回宫七日转来;普明王还到宫中;开大布施,请百法师升座说法,第一法师说四无常偈曰:‘劫火终劫,乾坤洞然,须弥巨海,都为灰飘,二仪尚殒,国有何消?详阅仁王般若经。

  他七天之后,再还见斑足,为说此偈,亦为开悟,如是展转相说,皆得明心见性,大家共同住此修道,故称王舍大城,前来不妄语戒的功德竟。



不嗔语
 
  嗔语是生气的话,佛肯定是不会生气的,初禅以上的天人都不会生气。我们平常讲了太多生气的话,贪嗔痴三毒真的很难化解掉!

  嗔语有极大的杀伤力,在我们生气的时候,不能随意讲话,这时候讲的话一定是偏颇的。比如张三骂我,我找师父告状。告状的话中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一定会把自己说的全对,把别人说的全错,甚至激烈地攻击别人,丧失了公正心与慈悲心。在这种嗔恨的语言中,裹挟着仇恨的心态。修道人一定不能讲嗔语啊。



不曲语
 
  曲是谄曲。你明明讨厌一个人,却要说我很喜欢你,还有那些献媚谗曲、阿谀奉承的话,都属于曲语。说曲语的人有个特点,说话时他的眼睛不敢盯着你看,偶尔看了你一眼,马上转开。一般来说,这种眼睛拐弯的人都是贪欲心重的人。

   他怕暴露自己的贪欲,就不敢直接看人,把眼神转开。嗔心重的人就不一样了,他的眼晴直盯着你,一副要找你算帐的架势。我们说话的时候,眼神既不要转弯,也不要直直地盯着别人——既不曲语,也不嗔语,安住在正语当中,才会无灾无难,才会吉祥!



编辑|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