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得普贤真妙行 常乐利益诸众生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3-14 08:56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普贤菩萨行愿品》

 

  普贤行愿是超胜一切的大愿王,它感果的增长量达到了最极圆满。如果将每一愿都以大心量而作意,以全法界心,尽法界量,吞纳十方三世世界海,具有如是愿王的德相,才成为普贤行愿。

  熏习普贤行愿,会使善根力增上,并自动远离恶劣境界。也就是在遇到邪恶的气氛时,马上会敏感地辨别出来,绝不愿同流合污。注重用心地串习普贤行愿,对一切众生都观为佛而作礼敬,就必然会恭敬、善待身边的每个人,不可能崇尚唯我独尊,不可能存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面简述如何熏习普贤行愿。


 
壹 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的十方三世一切佛,数量有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即无量无数)。

  能观者是不生不灭的法界心。如果以有生灭的分别心观修,除了每次缘一种境之外,必定无法缘于多种,又怎能在一念间遍礼十方三世一切佛呢?

  海印三昧遍照一切诸法,能够以一念遍入一切而无不摄入,所以是一礼一切礼,一念一切念。它绝不同于生灭分别心里的事,否则十方三世就难以融通——现前无法礼敬过去佛和未来佛,且礼敬一佛也不能遍礼十方一切佛。由此可知,没有法界之外的法。


 
贰 称赞如来
 
  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事事无碍的法界中,在十方三世一切刹土的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当彻证法界时,便可现前如是境界。

  而我以甚深胜解,当前就知见如是重重无尽的诸佛海会,十方三世一切佛安住于佛刹,并各由无量菩萨海会围绕。

  我以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来作赞叹(这里只是一种表述,至于到底有多"微妙",就没办法诠说;虽然辩才天女的舌根相当微妙,但我要用超过她的舌根)。

  如是,在无数佛前,以无数的微妙舌根,每一个舌根,都展现出无尽音声海,每一音声,又出一切言辞海,每一句言辞,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这显然是事事无碍的法界。  


 
叁 广修供养
 
  自性就是普贤,自性就是佛的缘故,在十方三世一切佛前,自己都能普作供养。也就是"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供刹尘佛。"这些都是本来如此、在果位也将自然现前的事。

  重重无尽的摩尼珠影般,法界也是如此重重无尽。一旦在见解上得到确信,我们的心会非常直接地随文作意、发愿。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肆 忏侮业障
 
  忏除业障,首先需要忆念罪业,之后在法界一切诸佛菩萨前,诚心忏悔所造罪业,并发誓今后不再造作而恒时住于清净戒律等一切功德中,最后发起无尽的忏悔行愿。

  如是具足四种对治力来忏悔,罪业就能完全清净。在回归法界的过程中,忏悔业障作为非常重要的因素,能够遣除一切违品。其中又以破恶力和恢复力最为关键。破恶力,是指有猛利的追悔心,并发露罪恶;恢复力,是发誓永不再造的断相续心。


 
伍 随喜功德
 
  随喜的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所摄佛、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这五类众生的一切功德。可见,这是圆满、周遍、无尽的随喜。

  "周遍",指遍于十方三世的所有范畴。
  "圆满",指五类众生的所有功德,下至地狱众生生起的一念善心,上至诸佛圆满的果德,只要是相应法道、属于善法,就全部作随喜。

  无不善妙的普贤行,在对待众生的功德方面,表现出来的是平等的尊重与随喜。
  

 
陆 请转法轮
 
  在极微尘数的佛刹中,每一念都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成就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在每一尊成就正觉的佛前,都影现行者我以身口意的各种方便,身体恭敬合掌,口中殷勤劝请,心意为利一切众生而祈请诸佛转妙法轮。

  诸佛最初成道时,不会在无人劝请的情况下自己突然开始说法。也就是说,有祈请才会有传法的缘起,佛转法轮才能出现世间的正法光明。


 
柒 请佛住世
 
  祈请的境缘,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应化在世间的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诸佛如来。在他们一期化缘已毕,即将示现趋入涅槃时,我会立即现在佛前,殷勤、恳切、至心地劝请:请您长住世间,利益一切有情。

  此处"诸佛",不仅仅指三世佛,而是包括了一分觉悟乃至圆满觉悟的一切具德者。也就是说,不但要请诸佛住世,还要祈请所有成为众生引导者的诸菩萨们,有学、无学果位的声闻和缘觉,以及一切善知识们。由于他们在世间利益众生,也是由因缘决定——有因缘就住世,因缘尽了便入灭,因此我们要创造缘起,周遍地劝请住世,以彼等觉悟者来引导未觉悟者。



捌 常随佛学
 
  "常",是尽未来际;
  "随",是相应随顺;
  "佛",指十方三世一切佛;
  "学",是效仿诸佛因地修行和果地利他事业等一切行为。

  即以诸佛的修行、事业等作为所缘境,首先抉择随学的原因和必要,认识到所学之处的如理以及殊胜(即这是无上菩提的因行果德),值得自己随学;随后引发自己的心智,发起效仿的誓愿,并在自己的身语意上一点一滴地实际行持。

  诸佛功德浩瀚,不是我等凡夫当下能够全部学到的,所以要看准缘起的走向,从现在就立愿尽未来际随学诸佛。之后,能修持哪一分,便现前实修;现前不能修持的,也决不舍弃,一再地加强心力,誓愿尽未来际常随诸佛,证入菩提果海。

  如是以誓愿力摄持的缘故,不久便能实现如命根般的此关键大愿。"常随佛学"其实含摄了菩提道的一切誓愿。


 
玖 恒顺众生
 
  什么是众生?什么是恒顺?为什么对佛说随学,对众生说随顺?懂得了这三个方面才能大致了解"恒顺众生"的涵义,之后才能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恒顺众生的普贤愿王。

  所谓随顺众生意愿是指,利他行应以众生为重,不能以自己为重。

  众生有何种需要,适合哪种利益方式,都要以众生心为根本,一切围绕众生而转。如同经文所说的随顺的行相:"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以及四个譬喻:"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这些都是随顺众生心的妙行。



拾 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可分为三:1.所回向的善根;2.回向之处;3.祈愿处。

  所回向的善根
  是指从最初礼敬诸佛到最后恒顺众生之间,所有的善根合集,无所保留地将功德全部用作回向。

  回向处
  指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中所有种类的众生。这种没有任何时间、空间、种类等局限的平等、周遍的回向,需要把心量完全打开,以尽法界量来作愿。法界心中有多少众生,就在一时之中把所有善根回向给每一位。

  在法界之中,自他是互摄互入,无有障碍。犹如帝网里一颗宝珠的影像,能遍入于一切其他宝珠;又如身心本为一整体,心里生起的任何念头,对于身体的每一部分都会起到相应作用,即使一念善心也能当下滋养全身。因此,我们起心作普皆回向的力量,当即就能入于一切时空而发生效力。懂得此理后,更应当平等、周遍地作回向。

  祈愿处
  把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众生,祈愿他们离苦得乐;远离一切邪道,步入一切真实正道;祈愿众生的苦由我来代受,我的一切安乐施予众生。

  每天认认真真地作回向,是修行人理所当然的本分之事,就像每天需要吃饭一样。譬如有阳光就会散播热力,有水就会滋润草木,自心有了普贤行愿的"热力",就一定要回向。而且,由于众生的需求没有穷尽,普贤行愿的回向也就不会穷尽。



  在普贤菩萨圣诞吉日,我们真正信受普贤行愿,每个人都成为在菩提道上永不停歇的行者,担负一切利生之任,由此趋入普贤行愿海而获无量无边的殊胜利益。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