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image/info/2020/03/16/1839207909.jpg)
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菩萨圣诞日。我们学习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祈愿观世音菩萨慈悲护佑一切众生永离苦痛,长得安乐。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五
(原文)
真阿兰若正修行处。若于经中未即了然。可于静习坐中体认的当。多于五更起坐。夜气清明。万籁初动之时。一念不生。
觉此闻性廓然而圆。朗然而照。山壁不隔。晦暗不昏。大小远近音声。鉴彻无遗。乃至微风动树。足履鸣阶。亦所不昧。
假如东方数里之外。洪钟发响。固历历分明。西方同时数里之外。群鼓喧声。亦琅琅不昧。如是乃至南陌悲号。北街笑语。车轮马足。一一俱现圆闻之中。如影现大圆镜中。毫发无隐也。
至于寂然无声时。则闻静愈无边际。然但借观音声。彰能闻之体为闻中。不取所闻动静之境为闻中也。到此始知妙性本具。不是修成。但是平日以乱心缘虑遮障孤负,不自觉耳。
又当知此闻中。内而所执定实身心。外而所执定实器界。了无踪迹可得。一片虚灵浩无边际。万法森然。唯心所具。交彻互融之妙皆在其中。
非有非空。即空即有。妙极不容思议之境也。亦即祖师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但彼不局一门。或多示意根。而言了知为异耳。珍重珍重。此句先以决定所照之境。下句方是工夫。
——明·交光大师
真阿兰若正修行处。若于经中未即了然。可于静习坐中体认的当。多于五更起坐。夜气清明。万籁初动之时。一念不生。
观音菩萨用功法子是从闻思修,而得耳根圆通,入三摩地。"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这种方法,是以耳根反闻自性,不令六根流于六尘,是要将六根收摄流于法性。那么怎么实修呢?需要用禅定的观法而达到彻悟究竟的目的。
最好在五更天起来打坐,也就是早晨说的3—5点左右。这时候是"夜气清明。万籁初动之时",于打坐"一念不生"起观照正好相应。因为"一念不生"就是寂灭,能够体察到任何微细的变化"万籁初动",这叫心境相应,容易得定。
觉此闻性廓然而圆。朗然而照。山壁不隔。晦暗不昏。大小远近音声。鉴彻无遗。
此时感觉"闻性廓然而圆"。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不用想,此时就会跳出白天耳识用事的困惑,体会到闻性的廓然而圆。廓然就是遍一切处,非常辽阔。圆就是不偏、无拘,什么都可以听到,不象耳识一样有选择性(喜欢听的就听得到,不喜欢听的听不到)。
朗然而照。
清清楚楚,如同明镜一般,照见所有的声音。
山壁不隔。晦暗不昏。
山和墙壁等物质都阻挡不住闻性。晦暗本来是没有光明的意思,这里是指耳力(耳识)不及的地方,也能够听得清清楚楚。所以大小远近音声。
鉴彻无遗。
无论声音的大小远近,都彻查无遗。不象耳识一样,远的就听不到了,声音小了也听不到。闻性现前的特点是,只要是声音,不管大小远近,甚至藏在你心里还没有发出来的声音,都清清楚楚。
有人说,我念阿弥陀佛到底是出声还是不出声?出不出声看你自己环境的方便,看你自己的气力如何,但对于阿弥陀佛来说,他都知道你在念他,他就会满你的愿,引导你走向极乐世界。
乃至微风动树。足履鸣阶。亦所不昧。
甚至连微风吹动树叶的声音,脚踩在台阶上发出的声音,都能够听得清清楚楚。
假如东方数里之外。洪钟发响。固历历分明。西方同时数里之外。群鼓喧声。亦琅琅不昧。如是乃至南陌悲号。北街笑语。车轮马足。一一俱现圆闻之中。如影现大圆镜中。毫发无隐也。
意思是说,闻性现前的时候,如果东方很远的地方,有很大的钟声,是肯定能清楚得听到的;西方很远的地方,如果有很多鼓声喧闹,也一样听得清清楚楚;如是乃至南边小路上发出的啼哭哀嚎,北方街道上的欢声笑语、车轮声、马蹄声等等,都能一一映射于圆满无碍的闻性之中。就象万物之影会映现在无边的大圆明镜中一样,连一丝头发都不会失察。
至于寂然无声时。则闻静愈无边际。然但借观音声。彰能闻之体为闻中。不取所闻动静之境为闻中也。到此始知妙性本具。不是修成。但是平日以乱心缘虑遮障孤负,不自觉耳。
至于寂然无声时。则闻静愈无边际。
至于外境寂静无声的时候,闻性在静的时候更加感觉阔然无边际。(此时甚至听到到体内心跳、血液流动的声音,古书上记载有大师连跳蚤断腿之后痛叫的声音都听得到,诚不虚言也)。
然但借观音声。彰能闻之体为闻中。不取所闻动静之境为闻中也。
然而,我们并不是为了听声音听得更清楚而打坐,而是为了通过对音声的觉察显出能闻之体为"闻中",而不是耳识(因为这些声音,靠耳识是根本听不到的),也不能再认取所听到的动静之声为"闻中"。
佛陀在《楞严经》开示"见性"的时候被称作"十番显见",闻性和见性一样,都是要通过能观察到的有为法"显示"出来的,并不能直接指出来。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是看不到的,只能看到现象,糊涂的人就被现象所迷惑,唯有聪明的人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十番显见"就是佛陀教育我们如何透过一切生灭万法的表象发现不生不灭"法性"的过程。
到此始知妙性本具。不是修成。但是平日以乱心缘虑,遮障孤负,不自觉耳。
如果你打坐见到这样的境界,就会明白,哦,原来真如佛陀所说,这个妙不可言的"闻性"真的是我们本身就有的,不是修出来的。只是因为平日里不知道回光返照,任自己以散乱之心去随缘妄想纷飞,才遮蔽了自己圆满清净的自性,辜负了本具的大好河山,却不自觉的缘故造成的。
所以佛陀在刚刚开悟时就把天机道破了,他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
又当知此闻中。内而所执定实身心。外而所执定实器界。了无踪迹可得。一片虚灵,浩无边际。万法森然。唯心所具。交彻互融之妙皆在其中。
修行人还应该知道,这个"闻中"如果向内执着就变为"定实身心",向外执着就变为"定实器界"(这个《楞严经》都讲过,大家如果不明白可以看看"鼻根如何卷声为筒"那一部分的内容)。
"闻中"本身并无踪迹可寻,只是一片虚灵,浩无边际。
一片虚灵,一是指闻中是一不是二,虚是指无相,灵是指自性之无拘无束;
浩无边际。是指自性之自在无碍。
万法森然。唯心所具。
万法虽然重重叠叠,多不胜数,但都在自心之内。
交彻互融之妙皆在其中。
万法都各各互为因缘,其中的奥妙就在万法之中。就象"闻"之奥妙就在"闻中"一样。
非有非空。即空即有。妙极不容思议之境也。亦即祖师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这种"非有非空。即空即有"的"闻中"现前的境界,是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这也就是祖师们所说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但彼不局一门。或多示意根。而言了知为异耳。珍重珍重。
但是"正法眼藏"并不局限于一个法门,比如现在所讲的耳根圆通法门。一般都多从意根指示入门,讲"了知"与意识的不同。一定要清楚。
此句先以决定所照之境。
"初于闻中"这句,主要是让修行人先对修行时所要观照的境界毫不含糊,不然修行起来就错误百出,甚至出现入魔等大麻烦。所以这句算是"智慧",首先要开智慧,然后再在智慧的觉照下,做功夫。
下句方是工夫。
下句就是指"入流亡所",这句才是功夫。(待续)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