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 | 制心一处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3-17 21:09

 如瑞法师  


 
制心一处 无事不办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有"花香"一篇,说到:庭院中百合花开,白天虽然也能闻到花香,但香味微淡。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香气才特别浓厚。这并不是我们的嗅觉白天迟钝、深夜敏锐,而是因为白天喧动、境界纷杂,眼睛要观察事物,耳朵要辨听声音,致使嗅觉受耳目影响而无法专注。庄子说:"意念不分散,才能使精神专注归一。"确实如此! 

  何谓"制心一处"? 
  莲池大师借"花香"是来说明,无论学什么、做什么,只有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才能有高质量、高效率。
 
  大师又说:书法家米芾认为学书法须对书法专一,再无其他特别爱好,才能成就。而我听说古时候善于弹琴的人也讲,学弹琴只练二三支曲子,才得进入奇妙境界。这些话虽然很普通,但可以说明大道理。《佛遗教经》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三心二意,势必一事无成;若能一心一意,三昧才能快速达到,参禅念佛的人不可不知。

  怎样"制心一处"?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方法,大家耳熟能详的是"持名念佛"
 
  做功夫的时候,憨山大师这样念: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指箭的末端。筈,即箭发射时搭在弓弦上的部分),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大师说:如此着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掉。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一如。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若但口说念佛,心地不净,妄想不除,只道念佛不灵验,如此纵到三生六十劫,亦无出头的分。
 
  "入出息念"也是"制心一处"的有效方法。《大念处经》记载,比丘前往林野、树下,或前往空闲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于面前。他只念于入息,只念于出息。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如此训练制心一处。
 
  "正念正知"是日常生活中训练"制心一处"的良方。诸多经典中,佛教导弟子: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知身所行,如是知。若来若去,左右视瞻,屈伸俯仰,大小便利,睡眠觉悟,若坐若立,若有所说,若复寂然,如是一切,常尔一心,是为一心。 

  "制心一处"有何利益? 
  出家人训练"制心一处"、专注一境,是为了培养定力。凭借定力,观照身心内外当下生起的境界相,能够如实知见世间诸法之真实相,生起甚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了达"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以此逐渐改变凡夫众生看待世界的态度,形成全新的认知模式,最终彻底断除烦恼,解脱一切苦厄。
 
  世间人训练"制心一处",其利益也显而易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面对激烈竞争,心理承受能力逐渐减弱,身心容易疲惫,甚至出现诸多心理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恐怖症、抑郁症等。"念佛"、"观呼吸"以及"正念正知"等训练方法,能够令心专注一境,进入平静安详的状态,释放内在压力,促进身心健康。
 
  另外,长期处于忙碌紧张状态,也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创造力匮乏,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练习"制心一处",会有显著的安神静心效果。它能令人放空身心,提升专注力,激发创造力,培养淡定的智慧,从而提高生活、工作和学习质量。
 
  可谓: 
一句弥陀常练习,口念耳听心里忆,
万念归于一佛念,净心爆发智慧力!


 
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有"事怕有心人"一文,提及高峰原妙禅师(宋朝高僧)讲自己开悟的缘由:"我就不信悟道有这般奇特,因为事怕有心人!"这话是禅师亲身体验,可谓真实不虚,学道之人应当深信。
 
  莲池大师设问:"何名有心?"文中回答有三种心:坚定不疑心、勇猛精进心、誓不退转心。
 
  坚定不疑心  
  大师说:"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不学,则终无成矣,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意即:世间各种技艺,在初学之际,都会觉得十分艰难,似乎不可能学成。若因此放弃不学,最终就不会有任何成就。所以,最初贵在有坚定不疑之心。
 
  《韩非子·亡征》云:"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同柔懦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这说的是行事迟疑而无法成事,性格懦弱而没什么决断,不能明确判断善恶,是要败亡的。
 
  在佛陀的教法中,"疑"是障碍修行的"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此五烦恼能遮蔽真性)之一。所谓"疑",即犹豫之心,常无决断。谓众生无明暗钝、不辨真伪,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以此疑惑覆盖心识,不能发起勇猛精进,禅定、智慧等诸善法皆不得生。如《大智度论》所云:"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手者,无所能取。"

  勇猛精进心  
  莲池大师说:"虽复决定,而优游迟缓,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精进勇猛之心。"也就是说,虽然有了决定不疑的心,如果悠游迟缓,虚度光阴,也照样学不成,故而必须要有勇猛精进之心。

  战国谋士苏秦"锥刺股"、汉朝书生孙敬"头悬梁"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寒门学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唐朝大文豪韩愈所说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又鞭策了多少有志之士成就了惊天动地的宏图伟业。
 
  为了实现世间的理想尚且需要付出"头悬梁锥刺股"这般精进、辛劳,更何况要断除轮回、止息烦恼、度化无穷无尽的众生!
 
  在佛法中,无论修习何种法门皆离不开"精进"。如成就圣道根本之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菩萨所行之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精进"对于解脱、利生乃至最终成佛,都具有非常显著的殊胜功用。
 
  南传《小部·经集》中记载了佛陀与魔王的一段对话,大意是:佛陀在尼连禅河边意志坚定、无比精进地专心修禅。魔王走过来对佛陀说:"你消瘦羸弱,气色不好,死亡已经临近。通过梵行生活,你已经积累了许多功德,何必还要这样精进努力?精进努力是一条艰难的道路。"佛陀说:"我不需要一丁点儿的功德。我有信仰,信仰能够产生力量和智慧。我如此精进努力,心更平静,我的意念、智慧和禅定更坚定。"
 
  誓不退转心 
  大师又说:"虽复精进,或得少而足,或时久而疲,或遇顺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堕,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之心。"意即,虽然能够勇猛精进,若是少有所得即自满,或时间久了便生疲厌,或遇到顺境心迷意转,遇到逆境心灰意懒,也同样学不成。因此,还必须要有常永守持正道、坚定不移、誓不退转之心。
 
  西汉礼学家戴圣在《礼记·中庸》中言:"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即是说遵道而行,不可半途而废。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成就大事。
 
  《后汉书》中记载着一则"乐羊子妻断织劝学"的典故。乐羊子在路上捡到一块金子,回家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之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施舍之食物,何况是捡拾他人失物玷污自己的品德!"乐羊子听后十分惭愧,于是就把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拜师求学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问回来之由。乐羊子说:"在外久了,很想念家人。"妻子听后,拿起刀来到织机前说:"这些丝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布。一根丝一根丝积累起来达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可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正在织的丝布,就不可能织成可用布匹。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新的知识道理,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而废,与切断丝品有何不同?"乐羊子很受感动,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七年后才返回来。
 
  修习佛法,当发愿断尽一切烦恼、立誓度尽一切众生,并持之以恒,永不退转。
  莲池大师举例说,高峰禅师"拼其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到这一著子明白(指开悟)"。
  金陵宝宁仁勇禅师(宋朝高僧)说:"我此生行脚参禅,道不过雪窦(宋朝高僧),誓不归乡。"
  明代博山无异禅师说:"不破疑团誓不休。"这才是真正有心的大丈夫啊!
 
  文章结尾,大师感慨:"如是有心,何事不办?予甚愧焉,不敢不勉。"(意即:能有这样的决心,什么事办不成?对比那些高僧大德,我感到十分惭愧。从今以后,怎敢不努力自勉呢?)
 
  莲池大师如此而说,不妨看看我们自己又是怎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实现自己认定的、自利利他的目标而努力吧!

  有言共勉:
人生短暂策励行,放逸懈怠生死径。
举眼向上勤精进,前贤亦靠学修成。


活出生命的价值和精彩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讲了一则民间流传的警世故事。
 
  有一位老人去世后去见阎王,责怪阎王没有提早给他报信。阎王道:"我已经给你报了好多次信。你的眼睛日渐昏花,这是我第一次给你报的信。你的耳朵逐渐聋了,这是我第二次给你报的信。你的牙齿渐次松落,这是我第三次给你报的信。直至你全身各部位日益衰弱,我给你报信的次数不知有多少啊。"
 
  有一位少年早夭,见到阎王后也抱怨:"我的眼睛明亮,听觉敏锐,牙齿坚利,身体强壮,你为什么不事先给我报信?"阎王答道:"我也有报信给你啊,只是你自己不曾觉察罢了。你没有看到你东边邻居活到四、五十岁便死了吗?西边邻居也只活二、三十岁即亡故了吗?更有活不到十岁的,甚至有婴孩尚在哺乳时就夭折了。这些难道不是我给你报的信嘛!"
 
  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犹如日月更替、斗转星移。无论人类、飞禽、走兽,亦不管贫富贵贱、美丑高矮等,无一幸免。佛教称这种自然规律为"无常";中华传统文化谓之"易"。哲学家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诗人的眼里"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意思是天上的浮云分明像件清白干净的衣服,一会儿却变成一只灰毛狗的样子了。此是比喻世事无常,出自唐代杜甫的诗《可叹》)。
 
  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为追求真理而活;
 
  诸葛亮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奉献自我而活;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国家民族而活;
 
  作为佛弟子:"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活。
 
  老法师(我的尼和尚)在世时要求我们:
  愿要发长远,事须眼前做。今日之事今日做,不知明日又如何。
  把每一天,当成人生的最后一天。早晨起来,低头看看自己还活在人世间,生庆幸心、感恩心、珍惜心,鼓足干劲活好拥有的每一天!
 
  读懂了生命,了知了无常,当如何?
  祖师说:良马见到鞭影便能奔跑,若等鞭子狠狠地抽打在身上才肯发足,则是劣马了,徒然伤感有何用呢?这是激励学人当珍惜短暂的生命,生起警觉心,奋发图强,活出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精彩,为利有情愿成佛!
 
  正是:
读懂生命积极进取,分秒光阴皆当珍惜,
笑对生死坦然面对, 把握当下潇洒努力!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