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好心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让我们珍惜宝贵的光阴,在佛法中汲取营养,点亮心中的智慧之灯,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印光大师是净土宗第十三祖,一生淡泊名利、精勤于道,专以念佛法门接引众生。常劝人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敦伦尽分,相信因果,老实为人。
何谓好心?
用佛教专业术语来说,"好心"就是"善心",即与惭愧二法及无贪、无嗔、无痴三善根等善法相应而生起的心。
对此,印光大师结合日常生活作了很浅显易懂的解释:存好心者,是说所有逆天而行、有悖伦理、损人利己等恶念,都不可以起。一旦生起,应当立刻生惭愧心,忏悔除之。凡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利人利物之心,应当经常存在心中。对于力所能及的善事,要认真践行。暂时还做不到的,就先让自己时常存此善心,随喜他人修善。
何谓惭愧?
《大般涅槃经》中这样解释:"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有惭愧故,则能恭敬父母师长;有惭愧故,说有父母兄弟姊妹。"
何谓三善根?
一、无贪善根:于色声香味触五欲境界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贪善根。
二、无嗔善根: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三、无痴善根: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能了知善法、不善法、有罪法、无罪法等。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痴善根。
"存好心"三字,易说难做。
历史上有一则白居易访鸟巢禅师的公案。禅师在一棵古树上搭小窝棚而住,故得名"鸟巢禅师"。白居易前去拜访求道,禅师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三岁小儿都知道。"禅师说:"八十老翁行不得。"
就在这一问一答当中,白居易不仅增加了对鸟巢禅师的敬佩,更从中领悟到修习佛法的真谛,懂得如何真正在心性上下功夫。于是,他在晚年写下一首关于念佛的诗: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达人应笑我,我且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
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从此诗中得到启示:存好心、修善法,念佛是最方便可行之道。心中有佛,为人处世即存佛心。"巧把尘劳为佛事。"个人事、家庭事、国家事,事事做好。事事做好,心不粘着,欢喜自在。正谓:
一句弥陀念在心,惭愧忏悔增善根。
事事明白智慧开,处处圆融自在行。
说好话
新的一天来临,愿大家护好心中的智慧灯,增加正能量,继续前进!
印光大师教导学人要说好话:"说好话者,要说有益于人、有益于物的话。不是要人听到欢喜,叫做好话。如教训儿女及劝人为善、劝人戒恶、劝人敦伦、劝人修福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最直接表达方式。从古至今,主流文明都鼓励人们"说好话"、"讲善语"。
孔子立言道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的语录集,其本身就是教人说好话的经典教材。例如,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意即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义心就很少了。可见,孔子认为说话不能离开仁义之心,反对花言巧语。此是告知为人须心口一致,方不虚伪。
又说:"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意思是,说话忠诚守信,行为敦厚恭敬,即使在偏僻不开化的地区,也行得通。由此可知,孔子注重言行一致,提醒为人应注重言行,说到做到。
菩萨说爱语
佛陀教导我们说爱语,爱语是菩萨摄受众生的四种方法之一,余三为布施、利行、同事。《瑜伽师地论》中讲,菩萨所说的爱语有三种:一是"慰喻语"。即和颜悦色地安慰众生,使众生心安而明义理;二是"庆悦语"。看到人家妻贤子孝、衣食丰足,或看到人家在正法上有所得,都能欢喜地庆祝;三是"胜益语"。菩萨的语言永远和真理、正法圆融相应,众生听后皆能获得利益安乐。
佛在《吉祥经》里说:"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这是告诉我们,言语要柔和慈悲,令众生闻后心生欢喜。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心理动机,是被人赏识的渴望。"由此,学会鼓励赞叹家人、同学、同事、朋友等,不仅能令对方欢喜,还会给自己带来喜悦吉祥。
《四分律》中有一则颇有意味的公案。
往古时期,得刹尸罗国有位婆罗门,对所养的牛非常爱护。有一天,他的牛听说有长者想与人赌金赛牛,就对婆罗门说:"国中有位长者,今天唱言谁有牛愿与其牛驾百车而赛,可赌金千两。您可前往他家,说有牛可以比试。"婆罗门听后即去长者家如是说。
比赛开始,很多人在场观看。婆罗门在众人面前对牛说:"一角!可牵!"牛听到侮辱它的话,因为是独角,当即感到羞耻,不愿出力竞争。于是长者牛获胜,婆罗门输金千两。
赛后婆罗门对牛说:"我这样昼夜精心饲养你,以为你会为我尽力,胜过彼牛,没想到你对我的报答是让我输金千两。"
牛很委屈,解释说:"你在人前羞辱我,说‘一角可牵’,使我脸面丢尽,所以我不愿奋力竞赛。你若能改变态度,不以恶名形容我的丑相,就可以去对长者说再比试一场,赌注二千两金。"
婆罗门对牛说:"这回不要再让我输金。"
于是婆罗门与长者再次比试。赛前婆罗门在人前赞叹牛说:"我牛好牵,端严,好角。"牛一听此语,精神振奋,结果竞赛得胜,婆罗门赢二千两金。
佛就此开示说:凡有所说,应当说善语,不应说粗恶语。善语能带给人利益,说粗恶语的人自增烦恼。畜生遭人毁谤都惭愧得丧失斗志,更何况是人呢?能不心生惭愧、泄气低落吗?
蕅益大师说:"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既然真能念佛——大持戒,肯定能护好口业,做到"贤圣语,贤圣默"了。正所谓:
一句弥陀常在心,护口摄意正念中。
贤圣语默有分寸,心慈言善利众生。
行好事
抗战"疫"情以来,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传来,深受大爱大勇精神之鼓舞,深深随喜人们所做的一切善法功德!让我们坚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每天努力,日日进步!
贤善之士为切实利益社会、慈济众生,不仅"存好心"、"说好话",而且也身体力行地"行好事"。
好事是指被大众称赞、歌颂、宣传,对社会有利益之事。
印光大师解释:"行好事者,认真行孝亲、敬兄、睦族、化俗之事。凡诵经、礼佛、念佛、拜忏各佛事,必须身心恭敬。"这是说,行好事离不开孝敬父母、恭敬兄长,和睦亲族、以德化俗等;作为佛弟子,则应至诚恭敬诵经、礼佛、念佛、拜忏等。总括而言,即"敦伦尽分"。
敦伦尽分
"敦"是敬重、相应、符合之义;"伦"是伦理道德,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尽"是恪守、竭力做到之义;"分"指本分、职责。合起来说,就是应当以至诚崇敬之心,尊奉高尚的伦理道德,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本分义务。
为落实"敦伦尽分",儒家以三纲五常为行为准则,佛教以五戒十善为道德基础,新时代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在此基础上躬行实践,最终成就完美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世称"三立完人(立德、立功、立言)"。他提出的"知行合一",是道德修养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强调良知与行为高度融合统一。意即:知乃行之先导,行则知之实践。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完美的"善"。
远观历代圣人贤哲:从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人";复由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一不是心系国家人民的嘉德懿行。
近看眼前抗"疫"英豪:年长德高的专家,带领团队率先奔赴战"疫"前线,以实际行动展示了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和担当。疫情爆发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三万多名医护人员逆行而上,赶往武汉全力援助。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冲锋陷阵在最危险的地方,以大无畏的精神、精湛的医术、认真负责的态度,为全国人民献出了赤胆忠心,生动地诠释了"白衣天使"、"医者仁心"的美名。还有奋战在抗"疫"前线难以计数的志愿者,来自全世界向疫情灾区捐款、捐物、捐技术的捐献者,以及为防止传播病毒自觉"禁足"家中的亿万人民。现又有中国医疗专家等支援意大利等抗"疫"……道不尽的感人事迹,无一不是英雄之行、豪杰之举。
从古至今,"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又都是"求真、求实"的典范。
求真求实
求真、求实、求证,是佛教的根本精神,《阿含经》中有一部《卡拉玛经》,突显了这一精神。
经中记载,卡拉玛人对世尊说:有些梵志和修行人来到我们这里,各自解说自己的教义、赞扬自己的教义,但却非难、轻蔑、藐视、毁谤、排斥其他教义。这使我们产生怀疑,觉得迷惑,不知道他们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谎言。
佛陀告诉卡拉玛人:应当亲身实践,通过实践确切知道某些事物是不好的、是错的、是被明智者谴责的,或者相信之后会带来损害和苦恼的,那么就应当舍弃之;而当你通过实践确切知道某些事物是好的、对的、受智者赞扬的,或者相信之后会带来利益和快乐的,那么就应当相信之。
印光大师劝导人们"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并且心口如一、言行一致、以最直接朴素的方式,体现了"求真、求实、求证"的精髓。专就修行做功夫来说,他总结的"念佛三昧"即是"求真、求实、求证",内容如下:
"欲摄妄念,第一要心存恭敬,常若身在佛前,不敢起别种念想。第二要字字句句,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即默念,也要听。以心一起念,即有声。自己的耳,听自己心里的声,仍然明明了了。楞严经大势至菩萨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说了这么多,就是希望我们不仅"存好心"、"说好话",而且要身体力行地"行好事"、坚持不断地行好事,永远走在自利利他的觉悟大道上!
正是:
为人须明事与理,珍惜光阴勤努力。
善心善语善行为,一句弥陀念到底。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