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瑞法师
念佛是最好的祝福
有一女士,其女一家在国外。时值世界疫情爆发,女儿恐惧,求助于母。母亲教女儿一法:"念佛,我们都念佛!"其女一家四口遵母嘱咐,每晚盥洗完毕,齐诵《吉祥经》《心经》,称佛菩萨圣号后就寝。
我由衷地随喜、赞叹这位智慧母亲,她给了女儿最温馨的安慰,最美好的祝福。
古人云:"母子连心。"母亲对孩子内心情感的共鸣比任何人都敏锐、深切。《二十四孝》中记载着"啮指心痛"一例。
孔子高徒曾参(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希望儿子归还,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在山里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后人赞曰:"啮指唤儿儿有感,指痛心焦焦炙还。痛心待客礼不慢,心连母子感万千。"
"儿行千里母担忧。"心系儿女是父母天性,尤其是在危难时期,若母子远隔千山万水,自然会日思夜想、牵肠挂肚。若能将这份感情,至深的牵挂转变为理性智慧的鼓励,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女士教女儿念佛,将会令彼此在困难、危急情形下增长善业,获得吉祥。
从佛门的角度看,念"阿弥陀佛"便是最好的祝福、最有力的鼓励。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又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当父母子女、亲朋好友相互思念牵挂时,至诚恭敬地念一声"阿弥陀佛",便是真挚恳切地祝愿对方一次"无量寿"、"无量光"。声声佛号、念念祝福,渐渐扫除心中的焦虑和担忧,代之以充满正能量的慈爱与安详。
念佛重在诚恳深切,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所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古德解释:这段经文为"母子喻",将佛陀对众生的悯念比作母亲对儿女的慈爱。世间慈念最切者,莫如母亲;佛念众生,更过于母。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世世相随无有退转。若众生慕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方得感应道交,生佛无二。
印光大师开示念佛云:"竭诚尽敬,妙妙妙妙!" 言下之意,拿出十分的真诚、十分的恭敬,实在是修学的妙法。又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正谓:
念佛最是定心丸,不惊不怖自坦然。
母子连心皆念佛,互祝吉祥与平安。
孝养父母
迟到的春天
并不能阻止希望的来临
当迈出家门的时候
却开始担忧世界
无论哪个国家有了灾难
都会打扰世界的宁静
无论哪个人生了病
都会让人类多一分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行动
也许作为个人,你我的力量很微小。但只要天天坚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我们就是在为世界好起来做贡献!让我们相互鼓励、坚持到底……
常有人问:佛法浩瀚无边,应从哪里学起?古人的一句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佛陀教导的修学次第: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鸟巢禅师回答白居易居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即是增上戒学;众善奉行包含了增上心学和增上慧学。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中讲得比较通俗易懂:"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说,学佛者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应当竭尽孝忱奉养父母,至诚恭敬奉事师长;对一切众生充满慈悲心,不造杀业;修习十善业道。这四种行为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本条件。
父母恩重
《杂宝藏经》云:"父母恩重,犹如天地,怀抱十月,推干去湿,乳哺养大,教授人事。此身成立,皆由父母,得见日月,生活所作。父母之力,假使左肩担父,右肩担母,行至百年复种种供养,犹不能报父母之恩。"
孔子谈孝
世间儿女应怎样孝养父母?孔子教了很多方法,例如:"父母唯其疾之忧。"要特别为父母的疾病担忧。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今日为孝的人,认为能养活父母,就算孝顺了。然而,对于猪、狗、牛、马等家畜,也能养活。如果对父母不尊敬,养活父母和养活家畜有什么区别?
"色难。"对父母应保持和颜悦色,不要给双亲脸色看,否则也会让父母心里难过的。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担忧。
讲一个故事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有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
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悲哀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理解,这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明白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这天感觉不到疼痛,明白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悲哀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
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佛门至孝
佛弟子当如何孝养双亲呢?莲池大师一言"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道出了究竟之孝。
"尘"是尘埃,"垢"是垢染。父母双亲乃至历代宗亲解脱了生死烦恼,做儿孙的才算圆满了孝道。为了帮助父母早日脱离苦海,佛弟子当精进修道,慈心度化。
《地藏经》中记载:地藏菩萨因地修行,曾作婆罗门女及光目女。二人为救母亲脱离三途等苦,于三宝边广行诸善,并发愿度脱三恶道及一切罪报众生,方成正觉。由其行真愿笃,至孝感通,终令其母出离三途,得获安乐。
《盂兰盆经》中佛陀教导:"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在佛教里,子女对父母之孝,通常归纳为三种:赡养父母是小孝;为父母扬名是中孝;劝导父母信佛,知因识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大孝。
佛陀出生后第七天生母就往生了,故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也就是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抚养长大。一次,阿难对佛说:"姨母对您的恩那么大,您应该报答呀!"佛说:"若闻三宝名字,已是报恩。"这是说佛度大爱道,令其听闻三宝名,即已酬其重德。由此可知,真正地孝顺父母,不仅要从身体上照顾他们,同时还要引导他们归信三宝,让他们得到佛法中的真正法喜、快乐!
圆满孝道
从孔子谈孝到佛门至孝,古往今来,多少圣贤先哲为我们留下宝贵的嘉言懿行,指引着我们圆满孝道。世人常说:"百善孝为先。"对于父母,我们要心存敬、语柔顺、面和悦、行笃厚,引导父母归依三宝,断恶修善,这样才不负为人子女应尽之责啊!
让我们一起诵习念恩偈,回向天下父母,现在者身心康宁,福慧增长;过去者,离苦得乐,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父母生养教 悲流恒无尽
随子生忧喜 慈爱过己身
观今思既往 恩念正等齐
纵使两肩负 何能报万一
好好地来奉献众生
佛陀告诉我们,人生有老病死这三法,不可爱、不光泽、不可念、不称意。因为这三种法不可爱谁都不愿意爱它,但是人们面对死亡又会产生恐惧等,所以佛说要了解老病死是怎么产生的。
如果懂得了生死轮回,其实死也是没什么可怕的。为什么?如果你自己造作的都是善业,那你还会怕死吗?往生往生,实际主要是去往哪里生。这是随着你的愿,还有你的修为,所感召的果报。
为什么我们要很好地来活这一天呢?因为利用这一天,能够积聚来生的资粮。通俗地说,我们活得好才能死得好,死得好才能生得好,所以它是保证了这个。
那我们对身见是不是应该有所破除呢?有所破除,并不是佛不让我们好好地活,而是要积极找到解决烦恼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活得快乐自在,利用现前得到的难得的人生来更好地修行。按我们世间的话说,好好地来为人民服务;佛法讲,好好地来奉献众生。
儒家说,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的时候,一定要独善其身恪守好戒律。如果我们能兼济天下,有这样的能量,能不能传递正能量来做菩萨?佛法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任何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佛法去认识它、面对它、解决它、看破它、放下它,最后主要有本事拿起它。
当我老了,我不会因为年老而恐惧。人有生老病死,世界是成住坏空的,我们的思想是生住异灭的,都在变。所以,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死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学佛的话,是不是我们就会对有些东西产生恐惧?学了佛以后,活就要好好活。临命终的时候,念阿弥陀佛,因为我们知道还有生。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