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灵隐寺济公殿有18幅壁画,高3.16米,宽近3米,十八幅连在一起总长足足有50米。这组壁画描绘了道济禅师(济公)以天台罗汉之身示现娑婆,游戏人间,惩恶扬善,直至最后舍报归位的神奇一生。
壁画创作开始于2008年,历时三年,于2011年11月圆满完成,由中国美院林海钟教授设计创作。
进入济公殿,左手边就是十八块的壁画第一块,画的是济公是如何出生的。十八幅壁画讲了一整串故事,看下来,正好是济公的一生。微信从今天起,开讲灵隐寺济公殿十八幅壁画的故事。
第一幅壁画——济公出世
道济禅师世称"济公",俗姓李,浙江天台人。济公出生时恰逢天台国清寺罗汉堂里的降龙罗汉像突然倾倒,民间便以为济公是降龙罗汉投胎,是一位为民除害的救星。
济公出世(灵隐寺济公壁画图说)
道济禅师世称"济公",俗姓李,浙江天台人。济公出生时恰逢国清寺罗汉堂里的降龙罗汉像突然倾倒,民间便以为济公是降龙罗汉投胎,是一位为民除害的救星。
灵隐寺济公殿第一幅壁画——济公出世
济公在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
济公(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传说降龙罗汉转世。天台山永宁村人。李修元在十八岁赴考之时突然出家,和家中有一场变故有关。父母双双得急病去世,病情来得很急,不出三日,就相继撒手人鬟了。
李修元在借宿的灵隐寺中,接到寄自家中的信时,一时万念俱灰。三天后,悲痛之中的李修元就在灵隐寺落发了,为他剃度的是瞎堂慧远禅师。
有关道济在灵隐寺出家一事,历朝文献都无异议。民国四年(1915年)印行的《天台县志稿》,照抄康熙二十二年(1883年)《天台志稿》上的说法:"年甫十八,亲丧,投杭州灵隐寺出家。"1995年出版的《天台志稿》说他:"十八岁赶临安,于灵隐寺出家。"
济公的家族
济公的高祖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赵恒妹万寿公主,而加"遵"字为"遵勖",字公武,逝世后谥号和文,为李崇矩孙,济公高祖。
其世系为:李崇炬——李继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愿、李端悫——李评——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缘)。
济公家族有三个特点:
一是世代仕宦,且为将门;
二是为官清正,政绩卓著,名列《宋史》;
三是历世积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居士。
济公家族随着宋室南迁,李氏子孙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东天台,隐居于赤城山南麓、天台城北的永宁村。济公之父李茂春,目击朝廷腐败,弃官隐居经商、念佛,为人淳朴厚重,乐善好施。
济公出生的传说
济公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于是,夫妇俩日夜虔诚祈佛。某夜,王氏梦见一尊罗汉,赠以一朵五色莲花,王氏接过莲花吞食,不久便怀有身孕。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天台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
济公殿第一幅壁画——济公出世(局部)
明末文人对"济公出世"的描述
大宋高宗南迁建都在浙江临安府(即今杭州),这浙中有一座天台山最为灵秀,乃是个活佛住的处所。高宗建都在旁,遂改为台州府。这府中有座国清寺,寺中的长老法名一本,道号性空,僧腊已是六十八岁,也是累劫中修来的一尊罗汉,他往往默示禅机,绝不轻易露出本相。
这年,正值残冬,北风凛洌,彤云密布,雨雪飞扬。晚斋后,长老在方丈室中禅椅上,端然独坐。众弟子群侍两旁,佛前香烟霭霭,玻璃灯影幢幢。师弟们相对多时,有一弟子会悟于心,跪在长老面前道:"弟子蒙师慈悲点示静理,今弟子细细参悟,已知静中滋味,有如此之美矣。"长老微笑道:"你虽会得静中滋味固妙。然有静必有动,亦不可因静中有滋味,而遂谓动中全无滋味也。"弟子惊讶道:"蒙师慈悲点示静理,今复云动,岂动中又别有滋味耶?"长老道:"动中若无滋味,则处静者不思动矣。"正说著,只听得豁喇喇一声响亮,犹如霹雳,众弟子尽吃一惊。长老道:"你等不必吃惊,此正所谓静中之动也。可细细看来,声从何起?"
众弟子领了法旨,遂一同移灯出了方丈室,行至法堂转上大殿,并无声影,再走入罗汉堂去,只见一尊紫磨金色的罗汉,连一张彩画的木椅,都跌倒在地,众僧才明白,原来声出于此,遂回方丈室报知长老。长老也不做声,闭目垂眉竟入殿去了。去不多时,忽回来说道:"适来一声震动,跌倒在地上者,乃紫脚罗汉静极而动,已投胎人世矣!幸去不远,异日尔等自有知者。待弥月时,老僧当亲往一看,并与之诀别也。"众僧听了,俱各惊异不提。正是:
已知来定来,早辨去时去;
来去两分明,方是菩提路。
话说台州府天台县,有一位宰官,姓李名茂春,又名赞善,为人纯谨厚重,不贪荣利,做了几年官,就弃职归隐于家。夫人王氏,十分好善,但是年过三十并无子嗣,赞善又笃于夫妻之好,不肯娶妾,夫妻两个日夜求佛赐子。忽一夜,王夫人梦见一尊罗汉,将一朵五色莲花相赠,夫人接来,一口吞下,自此之后,遂身怀六甲。到了十月满足,一更时分,生下一男,面如满月,眉目清奇。临生之时,红光满室,瑞气盈门,赞善夫妻两人欢喜异常,赞善忙烧香点烛,拜谢天地,一时亲友尽来称贺。
到了满月,正在开筵宴客,忽门公来报:"国清寺性空长老,在外求见赞善。"赞善暗想:这性空和尚,乃当世高僧,等闲不轻出寺,为何今日到此?连忙接入堂中,施礼相见。便道:"下官尘俗中,蒙老师法驾光临,必有事故。"长老道:"并无别事,闻得公子弥月,特来祝贺。但此子与老衲有些来处因缘,欲求一见,与他说个明白。"赞善满心欢喜,忙进内与夫人说知,叫丫环抱著,自己跟出来送与长老观看。长老双手接在怀中,将手摸著他的头道:"你好快脚,怎冷了,不怕这等大雪,竟走了来。但圣凡相隔天渊,来便来了,切不可走差了路头。"那孩子就像知道的一般,微微而笑。长老又拍他两拍,高声赞道:
莫要笑!莫要笑!你的事儿我知道。
见我静修没痛痒,你要动中活虎跳。
跳便跳,不可迷了静中窍。
色会烧身,气会改道,钱财只合帮修造。
若忧冻死须菩提,滚热黄汤真实妙。
你来我去两分明,慎勿大家胡厮靠。
长老赞罢,遂将孩子抱还丫环叫她抱了进去。又问赞善道:"公子曾命名否?"赞善道:"连日因庆贺烦冗,尚未得佳名。"长老道:"既未有名,老僧不揣冒昧,妄定一名,叫做修元,顾名思义叫他恒修本命元辰,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赞善大喜道:"元为四德之首,修乃一身之本,谨领大师台教,感谢不尽。"长老遂起身作别。赞善道:"蒙老师远临,本当素斋,少申款敬。奈今设席宴宾,庖人烹宰,厨灶不洁,以致怠慢,容他日亲诣宝刹叩谢。"
长老道:"说谢是不敢当,但老僧不日即将西归,大人如不见弃,屈至小庵一送,叨宠实多。"赞善道:"吾师僧腊尚未过高,正宜安享清福,为何忽发此言?"长老道:"有来有去,乃循环之理,老僧岂敢有违。"
——摘自《济公醉菩提全传》第一回片段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济公生前,走遍了杭州的山山水水,他的传奇故事在杭嘉湖一带流传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
济公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
济公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济公,神化济公,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
济公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灵隐寺大悲楼济公圣像
编辑 | 妙莲
责编|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