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 | 杭州《灵隐寺志》编撰考(一)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08 16:50


  浙江杭州西湖之畔的灵隐寺,据说乃天竺僧人慧理创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元年(  326);寺名乃因“佛在世时,多为仙灵所隐”而得也。宋真宗赵恒景德四年(  1007),赐名“景德灵隐禅寺”。南宋宁宗赵扩嘉定年间(  1208-1224),因史弥远之奏,定天下禅院等级,设置五山十剎,灵隐寺名列五山之二。至满清,时俗颇有应以灵隐为第一之论。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二十八年(  1689),赐名“云林寺”。后仍旧名。


 “方内名山,祖席琳宫,莫不有志”。况千古名剎如灵隐寺者乎?现略稽灵隐寺寺志之源流,以就教于大德焉。


  一、明万历年间白珩始编《灵隐寺志》

  1、白珩创志及其风格

  有关灵隐寺的专门记载,其实早已有之,而且颇为不少。如唐陆羽有《天竺灵隐二寺记》,载伏虎栈曰:“灵隐涧中奇石,后为朱勉取去。”白居易〈冷泉亭记〉、北宋罗处约〈灵隐寺碑记〉、王益朋〈重建灵隐寺碑文〉等,以及失传之陆羽〈灵隐寺碑记〉、北宋李淑〈重修灵隐寺记〉和薛志〈灵隐山资圣院记〉之类,皆是也。契嵩〈武林山志〉遍及武林山畔诸胜迹,又不限于灵隐。上述高论,皆为单篇文章,为著作体的灵隐寺志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如此,现所知最早的灵隐寺志出现得已经比较晚了。明末清初晋江黄虞稷(  1629-1691)《千顷堂书目》卷八〈地理类下〉载:白珩《灵隐寺志》八卷。字子佩,昌黎人。昌黎,约今河北昌黎县。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四〈经籍·两浙志乘下〉亦曰:《灵隐寺志》八卷   万厯壬辰,昌黎白珩子佩修。是则明确《灵隐寺志》撰成于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壬辰年,即四十年(  1612)矣。


  白氏之志,古来钱唐文化圈的评价皆不甚高。如清孙治称:“虽然,灵隐有志前此矣。万历三年,昌黎白氏之所修者,吾见之矣。白氏为志凡三易稿,而帝虎杂出、年祀淆乱”。称白珩所著在万历三年(  1575),与《[雍正]浙江通志》所记异。白珩“三易稿”,态度不可谓不严谨;至于“帝虎杂正”之类,或当为钞写刊刻所致吧。


  之后,灵隐寺住持晦山戒显禅师亦称:“有志也,唐宋以来旧志有无,不可得考,所见者白珩子佩氏之志而已。白志太略,又用笔近俚、搜讨未备,不成佳书。”指出的白志的另外缺点:内容阙漏,语言通俗。其实,“用笔近俚”或许乃刻意为之,也可以说是白氏突出的写作风格吧。



  2、白氏志之真相

  白珩所撰,现已佚失,无从窥见真相。今传《武林灵隐寺志》卷一〈武林山水〉“醉石”条:方广一寻,在洪有竹园浴莲池侧。主人以其平踞可觞咏也,名曰水台盘。白珩灵隐记曰:“至是搜名胜而此石以小见遗。夜梦人指曰:‘何忘醉石也?’”此“灵隐记”,盖即其所撰《灵隐寺志》。


  同书另有白珩〈灵隐寺暮归〉一诗:


  山色晚苍苍,山门下夕阳。

  栴林飘槲叶,新月到禅床。

  径出千峰秀,亭回一涧长。

  淹留不可极,露湿薜衣裳。


  徐增〈(武林灵隐寺志)序〉:灵隐寺志最初者已不可得见,所得见者白志与孙志耳。白子佩氏为易庵大师修志,在明万历壬辰;孙宇台氏为具德和尚修志,在康熙癸卯。称白志撰于万历壬辰,同于《[雍正]浙江通志》。


  3、创志乃应灵隐寺住持之请


  徐序还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息:白珩撰《灵隐寺志》,乃应易庵之请。按,应庵即易庵如通,今传《武林灵隐寺志》卷三下〈住持禅祖〉载其化迹:


  易庵如通禅师

  临济宗。姓杭。母潘氏梦梵僧借宿而觉,即日娩。十五出家,礼大海和尚为师。未几,往双径万松和尚,抉择心要。松问:“如何是白云不倚青山住?”答:“明月常悬古涧心。”松为首肯,乃继临济正宗二十七世。嘉靖癸亥,司寇五台陆公延礼住持南山慧因,前后改观。万历壬午,冢宰元洲张公礼致住持北山灵隐,重建大觉殿,数十年瓦砾,一旦更新,师之功为不可泯也。


  嘉靖癸亥,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  1563)。是年,易庵任慧因寺住持。万历壬午即万历十年(  1582),改任灵隐寺住持。重建大觉殿事,今本《武林灵隐寺志》另有记载:“吏部尚书张瀚,募建大殿。公不署江陵夺情事,即予告归。灵隐殿毁一季矣,公与五台陆公光祖,请僧易庵广集赀财,一新鹫宇。”又言:“易庵通于万历辛卯重建灵隐,与罗公处约为月庵禅师撰碑年同。相去六百一载,为辛卯者十一而复得辛卯。既竣工,治地,得断碑,原建寺僧亦号易庵,斯亦奇也。今断碑亦未之见,而前之易庵不知何代何年?”万历辛卯,万历十九年(  1591)。也就是说,除了大觉殿之外,易庵住持期间一直在修缮灵隐寺。



  易庵如通事迹,《天台山方外志》所载更为详尽:会稽陈留杭氏子。年十五,投诸暨三德寺大海禅师出家。后诣径山万松和尚,决择心要。侍讲之暇,即营众务,不辞胼胝。一日,松问曰:“如何是白云不系青山住?”师应声曰:“明月常悬古涧心。”松因以法付之。


  嗣后每登讲席,大兴梵宇。若杭之慧音、灵隐,檇李之东塔、精严,或植之于草莾之间,或扶之于将圮之际,皆师功也。寻受国清寺请,将鸠工缮殿。忽称不豫,以万厯乙未腊之三日示寂。


  师为人朴素,坦夷无矫行无餙语。虽不究心文字,而当机数语亦自可观。如颂五家宗旨:五宗五师吼,百兽尽狂走。龙象失威仪,狐兔难启口。白牛露地眠,一默不见有。斗转与星移,日月怀中走。(具见陆宫保所撰塔铭。)


  可见,易庵弘法,主要致力恢复宏大寺宇也。万历乙未,即万历二十三年(  1585)。其至国清寺,当在此前不久。如此,白珩受命撰《灵隐寺志》,当在万历二十三年之前;万历壬辰竣稿时,应庵当已然辞世了也。当然,白珩撰《灵隐寺志》,也当是易庵在任期间的功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