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11 16:20
有僧人问夹山善会禅师:“祖意和教意是前人所立,和尚为什么说没有这些东西?”夹山说:“三年不食饭,目前无饥人。”僧人又问:“既无饥人,我为什么无法开悟?”夹山即示一颂:
明明无悟法,悟法却迷人,
长舒两脚睡,无伪亦无真。
“祖意和教意”,是指佛祖的心意或本意,以及将之发挥成语言文字型态的数理、教规等等。夹山禅师竟然对弟子说:“佛和祖师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论是思想、语言、文字、形像,全都不是事实;对于真正用功得力的人,就不应介意这些东西。”
面对弟子的反诘,夹山禅师说:“三年不吃饭,眼前并没有饥饿的人。”很久以来都不吃饭了,也没看到需要吃饭的人,所以那些东西有什么必要,有也等于没有。
这是夹山悟后的心境,但僧人并未开悟,所以又问:“既然在你面前没有饥饿的人,为什么我不开悟?”夹山开悟后不曾见到饥饿的人,就像释迦成佛后见到一切众生皆具备如来的智慧德相,把所有的人都平等看待。不是他缺乏慈悲心,不教别人开悟,而是在他的体验中,世界上并没有人需要开悟这桩事。
但在客观上,未开悟的人就是未开悟,不容置喙。夹山对弟子说明不用开悟的原因:“明明没有开悟的法,你却当成有,东奔西走追求开悟,像这样的话,即使踏破铁鞋也无觅处,你则因此失去智慧,成了迷人。如果你心中无事,把追求开悟的念头放下,不执着真也不以为假,这就是悟境。”
时至理彰的意趣
当知法无难易,难易在人。不同的学人污染厚薄不同,修治勤怠不同,垢灭顿渐不同,所以证悟有难有易,时节有迟有速,所以祖师常说“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又说“时至理彰”。好比果子没成熟时,反复摇树而不可得;及至成熟之际,不期而落手中。
如果您真的信得及,参究既久,行深般若,一念顿丧,能所脱落,届时悟证之理自然彰显。
灵云禅师有一首著名的开悟诗,说得是: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灵云禅师可是花了三十年的功夫,才能在眼睹桃花、根尘相偶的那一刹那,忽然打失鼻孔,亲见本地风光。
雪峰祖师二三十年千里奔波,到了不惑之年才有个入头,最后终成一千五百人大善知识,门下化出云门、法眼两大宗脉。
云岩祖师执侍百丈老人,虽经明指暗示,二十多年领会不了,后来到了药山大师那里才会个“是什么”,终成一代大师,下出曹洞宗一脉。
云门大师自述“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始见心猿罢跳,意马休驰。”后被高誉为云门天子。云门祖师有个秘书叫做香远。大师每次见到香远,就问“是什么?”香远侍者经过十八年才会个“是什么?”后来香林一脉成为云门宗最为昌盛的法脉。
北宋禅门有著名的“三佛”,即克勤、慧懃、清远这三位祖师。他们三人曾经使尽机用,法演大师都不认可,后来几经曲折,才得以开悟,成为有宋一代最为杰出的三位大师。
大慧宗杲祖师参禅十八年,古人纲宗偈颂一一透过,后被湛堂祖师点破,到了圆悟克勤祖师那里经过反复参究才彻悟,终成一代宗师,法席空前绝后。
近代虚云老和尚颠簸了大半生,年近花甲之年才打破漆桶,成为一代宗门巨匠。
惟则祖师说得好:“人徒见一闻顿悟之易,而不知其未悟之先,其功行亦未尝不难也;人徒畏其久参久修之难,而不知其总是刮磨心垢功不浪施之时也。”又说:“不因汗马奔驰力,安得全收盖代功。”
从历史和现实经验看,相对而言,年少瞥地,悟道利索,不妨伶俐,但是往往力道不充,而久参上玄之士一旦破参,往往一破就是个大洞,一悟直至佛地,日用应缘之处也更有力量。所以,有的祖师对弟子说“我宁可你晚悟”。
总之,既不能因为有的禅师干脆利索地悟道就心生羡慕,也不能因为自己久久不悟就心生退屈。欲知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本分宗师的方便
您相信否,吹一吹布毛也能悟道?大唐朝牛头宗有位鸟窠禅师,这位禅师有个侍者名叫会通,追随他多年,忽然有一天要辞别禅师。鸟窠禅师问他想去哪里?他满腹牢骚地说:“我一心想学佛法,可是您老却从来不肯垂慈教诲。我只好到别的地方学习佛法去了。”
您想一想,古人朝夕相处,师父却从来不跟您谈论一句佛法。这究竟是什么用意呢?如果搞明白这一层道理,那您对于禅宗精髓自然就会更加心领神会。
听了会通侍者这么一通牢骚,鸟窠禅师不动声色地说:“如果说到佛法,我这里也有少许。”会通侍者迫不及待地问:“如何是和尚佛法?”鸟窠禅师拨开向上关窍,从自己衣服上拈起一缕布毛轻轻吹一下。就在此时,会通侍者忽然桶底脱落,彻悟玄旨。
有一天,投子感温禅师携带侍者游山,路上看见一个蝉壳。侍者问:“壳在这里,蝉向甚么处去也?”感温禅师拈起蝉蜕,放在耳边,摇了三五下,口作蝉鸣声。侍者一听,豁然开悟。
看得明白其中奥妙之处吗?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再举个典型案例。
龙潭崇信祖师是天皇道悟祖师的学生,他跟随道悟好久了,可是却从未听到道悟为其讲解佛法、指示心要。一天,龙潭终于鼓起勇气,问道悟:“我跟随师父很久了,怎么没有听过您为我指示心要?”道悟说:“我无时无刻,都在对您指示心要啊!”龙潭:“您指示了什么?”道悟说:“您递茶来,我接了;您送饭来,我吃了;您行礼来,我受了。您还要我指示您什么?”龙潭低头想了一想。道悟见机,当即说道:“要能见道,须当下即见。若经思虑,便有偏差。”听了这句话,龙潭直下开悟。后来为德山大师吹灭纸火、令其大悟的那位祖师,正是这尊龙潭崇信祖师。
为什么本分宗师自己绝口不谈论佛法,反而让学生更容易开悟呢?
棒喝的妙用
真正的本分宗师都有“洁癖”,他们喜欢学人干干净净,不要弟子学佛学法,落草落泥,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深知这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
禅宗教外别传,手眼别出,不让人家学东学西,反而更容易让人开悟,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必须从悟道机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先说起。此事说来话长,透露大概。
咱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地离家出走,流浪三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得休息呢?
在根尘相偶的最初那一刹那(一念未生之前),我们还在性境家园里安坐,就在这击石火、闪电光之际,第六、七识及其心所念念生起,把我们不知不觉地带离家园,让我们流浪到带质境和独影境当中。因此之故,我们学佛习禅的全部意图,就是掉转枪头逆流返源,就是在于根尘相偶、真现量一刹那间迸露,而尚未流转进入带质境和独影境之际,一印印定,亲证真如法性,从此生死大事告一段落。
历代祖师就是在根尘相偶的最初一刹那间开悟的,无论是香严击竹闻声,还是灵云眼睹桃花,无非都是在根尘相偶、一念顿丧之际目击道存,亲见人人本具的真心佛性,从而获得脱体无依的大自在。所谓“一击亡所知,更不假修持”是也!
既然如此,您学习越多、念头越杂、意识越染,岂非越是与道相违?还不如直截从当下一念下手、轰破一念无明呢?
常人道“无心是入道的殊胜方便”,为什么这样说呢?
大多数人在向悟道前进的途中,往往要经历多心、少心、一心、无心到了心的阶段(来果禅师曾有这方面的开示)。无心离悟道的目标更近。当然,无心犹隔一重山,即使您不起意、不分别、不思量,甚至入定八万大劫,尚处在我执坚固的七识俱生无明和八识的无始无明之中,还要百尺竿头重进步,才能十方世界现全身,才能真正见性悟道。所谓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是也!
深明这其间的奥妙,我们才会明白达摩祖师为什么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才会明白历代禅师为什么说“不会最亲”,才会明白本分宗师为什么不跟您谈佛说法,而是直下棒喝,甚至脚踏掌掴。因为本分宗师原本就是为了让您脱粘去缚,哪里还会再给您重添一重枷锁呢。圆悟克勤祖师说得好:“殊不知,古人千变万化,现如此神通,只为打破尔这精灵鬼窟!”看一下典型的临济祖师悟道因缘。
话说年轻的临济到了黄檗祖师座下三年,虽然知道宗乘悟道之事真实不虚,但却不晓得是怎么回事。
在睦州师兄的激励之下,他终于鼓起勇气,跑到老师那边请教“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话音未落,黄檗早已棒如雨下。
俗话说,无三不成礼。临济也不是那种一摧就折的下根钝人,他接二连三地跑去请问“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三次问话挨了三顿棒打,最后灰心丧气、满腹委屈悲伤地告别师父。直到遇见大愚禅师,在大愚说出“你师父为你得彻困”的一言之下才忽然大悟。
为什么师父不说佛法大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痛打,反而被说成是大慈大悲、老婆心切、“为你彻困”呢?
这样做是为了让您离心意识,出凡圣路,念头爆开,桶底脱落,亲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如果您只会做佛法道理领会,发动大脑拟议思量,不仅磋过本来面目,丧身失命(失去法身慧命),而且让祖师蒙冤。
诸佛妙理与文字无关,能否悟道也与理论无关!不仅无关,而且还容易障道(如果您不能透脱知见的话)。祖师的用意正在于此!
临济祖师彻悟之后,建立黄檗宗旨,但凡学子入门请益,往往不是一通棒打,就是一声大喝。“临济喝”成为禅宗教化接引学人的著名手法。当然,必须顶上具眼、肘后受符的宗师才可以行棒行喝,否则就变成盲棒瞎喝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