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 | 凡圣情量 只贵眼正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21 15:08



  灵隐寺祖师慧远禅师,号佛海,字瞎堂,俗姓彭,眉山人。年十三岁从宗辨出家,后游诸方,谒圆悟克勤得法。乾道六年(1170年)赐号“佛海大师”。著名的济公道济禅师是其嗣法传人。



  瞎堂慧远禅师认为,“参禅学道,只贵眼正”,所谓“眼正”,即从发心到参学,见地都要端正。参禅学佛,首先要明白最终目的是什么。


  如慧远在写给颜侍郎的信中说:学道之士要先正其心,然后可以正己、正物。其心既正,则万物定矣。未闻心治而身乱者。佛祖之教,由内及外,自近至远。声色惑于外,四肢之疾也;妄情发于内,心腹之疾也。未见心正而不能治物、身正而不能化人。盖一心为根本,万物为枝叶。根本壮实,枝叶荣茂,根本枯悴,枝叶夭折。善学道者,先治内以敌外,不贪外以害内。故导物要在清心,正人固先正己,心正己立,而万物不从化者未之有也。



“眼正”:首先要明白学佛是为何。

  学佛不是“存义路,说心性,立玄妙”,而是要根治人生之大患:内心妄情,而得心正、身正,这样才能“不贪外以害内”。有这样的见地,才是参禅学道之初的“眼正”,否则必然走错路头。



  “眼正”:其次先要参透法身。


  慧远禅师开悟的机缘是马祖与庞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公案。慧远云:学佛上士,先要参透法身,透得法身,方解作主。


  慧远认为,这个公案“直下省力”。参得“不与万法为侣者”,即悟得“法身佛性”,如此才能“超古今、脱是非,离言说、绝依倚”。此“不与万法为侣者”,“至尊至贵”而又“大道本然”,“盖天盖地,不从人得,见闻不昧,声色纯真,内外中间,了无交涉”,“群灵一源,假名为佛,体竭形消而不变,金流朴散而常存,如此则亘古亘今,不生不灭”,如此才能“作得主”。

  忘机绝照,体用如如脱去留;

  离见超情,真常了了无余说。



  “眼正”:知道不间断地下“工夫”。


  慧远答孝宗皇帝所问云:上曰:如何免得生死?

  奏云: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


  上曰:“如何得悟?”

  奏云:“本有之性,但以岁月磨之,无不悟者。”


  佛性本有,“以岁月磨之”,即是要下不间断的“工夫”。


  慧远曾说,“工夫不到不方圆,言语不通非眷属”,虽然“禅非意想,道绝功勋,但是非意想不是禅,绝功勋亦非道”。信取、悟得内心如来宝藏。


  脚蹋实地,把得定,作得主,逐物却物,布置临时,向上转去。参禅学道,力在转处——迥绝诸缘,休息万虑,善念恶念,不入思惟,佛法世法,了无记忆,放舍身心,到大休歇之地,如万丈悬崖撒手,等同虐空,亦不起生死妄念分别之相,才有一丝毫头见刺,以智慧剑,和声截断,无令相续,终不肯向光影里着到,甘处下流,不被诸境所惑,不与诸缘作对。



  慧远云:学道如学射,久久自中的,一句透天关,万机俱丧迹。只那丧迹处,咬定牙关,痛领将去,何难之有哉?只恐力不及、志不坚,透不尽、见不彻,飜入骨董袋里,卒未能了得。速须退步自看。


  但此“工夫”,不是有为有作之功,是无功之功,透顶透底、彻骨彻髓见到了。“不依倚一物。不与诸尘作对。亦不起凡圣情量。”


  日常如此行持,即是“工夫”。“工夫”不到,必定是要被人问住的,而且也无法辨别禅宗公案的关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