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5-28 09:32
实叉难陀,唐言学喜。
于阗国人,智度弘旷,
利物为心,善大小乘,
兼异学论,天后明扬佛日,
敬重大乘,以华严旧经,
处会未备,远闻于阗,
有斯梵本。发使迎请,
实叉与经同来,赴洛重译。
——《翻译名义集》卷一
八十华严译主实叉难陀法师生平历史
唐代三藏法师实叉难陀,汉意为“学喜”,自幼生长在于阗,通晓大、小乘学及外论,以博学而著名,为唐代译经三藏。
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本,以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法师的译文倾向意译,仿照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以来的译经风格,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重视保持原文语趣。其译文简练精粹,词语通达,文笔流畅,使原著思想内容更加清晰明朗,深得学界赞赏。
武周时期,武则天笃诚信佛,遍求经典。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文原本,就派人到于阗求取并在当地聘请学者进行翻译。实叉难陀法师法师应聘而至,带着梵文原本《华严经》,跟随唐使来到中原。圣元年间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重新开始翻译全本完整的《华严经》。
武则天非常重视,还亲自前来看望实叉难陀法师和其他翻译人员。实叉难陀法师担任主译,菩提流志和义净两位著名翻译家与他同读梵本,又由弘景、圆测、神莫、法宝、法藏等多位僧人记录、证义,最后由复礼进行通稿。至圣历二年(695), 翻译整理完毕,共计80卷。接着又于久视元年(700),在洛阳三阳宫重译《大乘入楞伽经》7卷,至长安四年(704),翻译完毕。
《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
《八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又称“新华严”或“唐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是华严宗根本经典。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实叉难陀于证圣元年三月十四日,在东都洛阳大遍空寺开始翻译此经,由武则天亲受笔削,圣历二年十月八日于佛授记寺完成全经。
据《宋高僧传》卷2《实叉难陀》记载,实叉难陀法师(公元652~710年),于阗(新疆和阗)人,以通大小乘学和外论著名。为唐代译经三藏,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作学喜、喜学。善大、小二乘,旁通异学。武周时,则天后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梵本来华。
他于证圣元年(695)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与菩提流志、义净等,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重译《华严》,是即新译华严经八十卷。武后很重视,开始还亲自参加。难陀后来又在洛阳三阳宫、佛授记寺、长安清禅寺等处续译诸经。
实叉难陀法师的译本,以风格独特而著称于世。法师的译文倾向意译,仿照东晋时期后秦著名佛学家、佛经翻译家、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以来的译经风格,在不违背原意的情况下,重视保持原文语趣。其译文简练精粹,词语通达,文笔流畅,使原著思想内容更加清晰明朗,深得学界赞赏。
武周时期,武则天笃诚信佛,遍求经典。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文原本,就派人到于阗求取并在当地聘请学者进行翻译。实叉难陀法师法师应聘而至,带着梵文原本《华严经》,跟随唐使来到中原。圣元年间到达洛阳,住在内廷大遍空寺,重新开始翻译全本完整的《华严经》。
武则天非常重视,还亲自前来看望实叉难陀法师和其他翻译人员。实叉难陀法师担任主译,菩提流志和义净两位著名翻译家与他同读梵本,又由弘景、圆测、神莫、法宝、法藏等多位僧人记录、证义,最后由复礼进行通稿。至圣历二年(695),翻译整理完毕,共计80卷。接着又于久视元年(700),在洛阳三阳宫重译《大乘入楞伽经》7卷,至长安四年(704),翻译完毕。
实叉难陀法师法师对翻译工作非常认真,如在新译《大乘入楞伽经》时参阅了许多版本,从原来的4卷本扩展至7卷本,并对各种梵本作比较研究,去伪存真,纠正讹语,对经本的段落,也参考印度的经疏而分为39章,使经本更加完备和规范。武则天在序文中赞评:“讨三本之要诠,成七卷之了教”,“三十九门,破邪见而宣经旨。”
据《开元录》记载,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佛经共计19部、107卷。可谓卷帙浩繁,工程巨大。实叉难陀法师之所以能胜任如此艰巨的译经工作,除了得益于他精通梵、汉和西域于阗等多种语文,还得益于他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高僧传》中赞誉法师“智度恢旷,风格不群,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长安四年(704),实叉难陀法师到洛阳已近10年。这时他以母亲衰老,请求回于阗省亲。武则天敕令准许,并派遣朝廷御史霍嗣光护送他回归于阗。
唐中宗即位,再次邀请他来华。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他到长安,其时中宗以万乘之尊,亲自到开远门外迎接,请他骑大象入城。长安城内的僧众亦热烈欢迎他,住在大荐福寺,准备再次组织译场,但是法师过度劳累生病,于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圆寂,住世五十九年。
(实叉难陀法师)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右胁累足而终。春秋五十九岁。有诏听依外国法葬。十一月十二日于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薪尽火灭其舌犹存。十二月二十三日。门人悲智勅使哥舒道元。送其余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起塔供养。后人复于[1]茶毘之所起七层塔。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
——《宋高僧传》卷2
实叉难陀法师圆寂后,尸体火化,传说其舌根犹存。朝廷派他的弟子悲智和使者哥舒道元护送他的灵骨回于阗安葬,又在他火化之处建塔作纪念,世称“华严三藏塔”。
赞曰
唐朝中叶 武氏则天
虽有秽名 护法身先
重视佛教 礼请高贤
实叉难陀 八十华严
又说偈曰
于阗高僧莅中原 大阐正法译华严
重重无尽深如海 义义显圆高比天
贤首讲解感地震 清凉疏钞照人间
九九卷末普贤愿 虚空法界俱包含
无论鸠摩罗什大师、玄奘大师、义净三藏、实叉难陀大师,从他们的事迹可以看出,历代高僧大德的不畏苦难,历尽艰辛行无私奉献无我付出的大乘菩萨道精神,才有了我们今天听闻学习精妙大乘经典的珍贵机缘,对于祖师大德,我们应当生起恭敬心感恩心,对于能够学习到的佛教经典我们应当倍加恭敬珍惜。
我们从经典中体会诸佛菩萨的精神内涵,从历代高僧大德们的言传身教,领会效仿他们为利益众生志愿坚定无我无畏的无私奉献精神,发起利乐有情的菩提心。报三宝恩、报国土恩、报父母恩、报众生恩自觉觉他无私奉献的大愿心,也必将随着佛陀正法的弘传在正信佛子中永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