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三观”——破情见 显条理 遍圆融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15 10:05

640.jpeg

  在《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告诉了我们整个佛教都通用的一个理论,那就是“华严三观”,哪“三观”呢?用我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破情见,显条理,遍圆融”。


640-1.jpeg


  01、真空观(破情见)


  真空观,就是说,整个法界所有的事相,没有一个是有自性的,都是平等地“以空为性”;但这“空”,又不是“顽无之空”,而是“真如之理性超然而离相”的那种“空”。


  我们一般人所见的森罗万象,都是“遍计执”,都是普遍地分别、计度、颠倒、迷执。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妄情之遍计”。


  我们一生都在这个“妄情”当中,都在这个虚妄的情见当中。“情见”主宰了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轮回首先是一个主观的迷乱,先有了主观的迷乱,随后就有了无穷宇宙、无尽人事、万事万物的复杂性。如果我们能看到这种复杂性,真的是会流下眼泪的,因为没有一条道路是快乐的。这都是缘于迷乱的心。


  我们的见分(见分——指能缘、能分别境相的功能;见分是心法,有缘虑作用,是认识的主体)是如此的迷乱,而在相分(相分——为见分所缘的境相;相分是色法,概括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又不断地重叠、不断地起作用,形成了《百法明门论》所说的种种烦恼的境界,种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境界。


“华严三观”里的“真空观”却要我们“破情见”——泯灭妄情所见之事相,而彰显真空之妙体。


  破“情见”就是破“遍计执”。

  遍计执唯是虚妄,遍计执能够产生惑、业、苦,遍计执认为过去、现在、未来不断地相续,导致了十二缘起的现行,导致了我们无穷无尽的轮回,求出无期,这些都是“情见”产生的。看看,世间所有的大楼都是通过“情见”建起来的,所有的文明都有“情见”的影子。


  要把这个“情见”归纳一下,会对它的理解变得清晰完整。对情见的理解变得清晰完整以后,心将开发它自己的一些能力,开发一些能力以后,我们的见分会获得清净,见分获得清净以后,就可以破除遍计执,就可以破除染位的依他起,就可以获得净分的依他起(注:万法皆无自性,不能单独生起,须靠众缘俱备,然后乃生,名依他起性)。


  华严就是我们清净心所显现出来的清净的境界,所以说“华严”就是无穷无尽的庄严,我们生命的本体能够出生无尽的庄严。


640-2.jpeg


  02、理事无碍观(显条理)


  理事无碍观,就是说:真如性起万法,万法皆以真如为性,万象皆为真如之随缘变现。就像“水就是波,波就是水”一样。理如水,事如波,理是性静明体,事是世事万象。于平等之理而有万差之事,于万差之事而有平等之理。事理交彻、真俗圆融。《心经》中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理事无碍观”的表现。


  华严三观第一个是破情见,因为“世俗谛”唯是空。这个情见一破以后,就是“胜义谛”唯因果,就是妙有。在这当中三乘的圣人层出不穷。但他们所依止的经典理论并不一样。


  比如根本乘的阿罗汉所依止的理论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以及止观禅修。而菩萨乘、金刚乘的圣者分别依止的是大乘和密乘的经典和理论。当然一切圣教,胜义谛的有,都是因为因果而产生的。但是,要想修这个资粮道,乃至于出离生死,或者想要培养福智,或者想要获得转法轮的智慧,都是要以因果来成就。


“理事无碍观”讲真俗圆融。“真”就是“胜义谛”,“俗”就是“世俗谛”。我们现在就是生活在世俗谛里面,它的本质是苦、空、无常。胜义谛代表生命的真实,世俗谛代表生命的虚妄,二者如水与波,理事交彻无碍,并且其中的因果律纤毫不乱,所以说是“显条理”。


640-3.jpeg


  03、周遍含容观(遍圆融)


  周遍含容观,就是“遍圆融”的意思。周遍,无所不在;含容,无法不摄。“真如性”是一味平等的,一微一尘,都完全具备真如全体,一一事相都是遍含容一切法界的,因此,“一相”与“多相”互融无碍,大小相含,互摄互容而重重无尽。


  我们修行《普贤行愿品》的起点就是“遍圆融”,一定从这里起始才是《行愿品》。为什么呢?


  《华严经》非常重要、非常圆满,佛不请自说,在佛陀的说法当中是不共的、最上的、顶端的、秘密的。


  《华严经》中文殊菩萨教导善财童子,要想成佛最重要的是要修成佛的圆因,种圆满的成佛的种子,才有可能成佛。


  发心本是人人可发,但是不同的人所发的心有多大,所缘的生命的境界有多广,就很不相同了。我们可以把过去未来融为一念,把无尽的事相和理念融为一念,这样子就能发圆满的、成佛的因。人的能量是很大的,学佛的人在回向当中就有一个发心,华严的圆因就是要发无上菩提心,发一切众生成佛的心,然后纠正自己小的发心,回小向大,回偏向圆。


  佛陀讲,一切众生与佛无有丝毫差别。所以,普贤菩萨是《行愿品》的一个人格化的表征,他骑着大象,表示行动力、实践力和落实力。我们既然信仰了佛教,就不要浪费人生,赶快生起一个紧迫心去落实佛法。


  如果不去实践佛法,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虽然实修佛法充满了挑战,但是不要紧,佛陀为我们想得非常圆满,我们按照《普贤行愿品》去发心,当下就能收获未来成佛的因,当下就能享受大乘的法乐。

(图片为北京法海寺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