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迷人风采——拨转机关 示明心地(十七)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17 10:35

640.jpeg

  有人说禅宗是靠“自力”成就,必须是上等大根器之人才能修悟,而误传、误听、误信!致使多少无比喜爱禅宗的有缘人,都以为禅宗高不可攀,误认自己根本就不是那块料,望之止步。从而愚障自信,枉造冤屈。殊不知佛法是因心而相生,因有一切心,才生一切法。法无定法,应机而智变。


  禅是佛心,佛即智慧,

  佛愿悲智,禅宗心法,

  岂不更是直接如此!


  自我佛释迦拈花,迦叶微笑,开创教外别传,以心传心,无相微妙之法门。又达摩西来,一花开五叶。可以说禅宗是开花始于天竺印度,结果昌盛发扬光大却在东土中国。


  中国历代禅宗祖师大德,弘演千古绝唱,尽扬禅宗风采,妙施独特手段,承接学人无数,至今令使我辈后学拍案叫绝,仰慕向往不已!


640-1.jpeg

  下一转语


  禅宗史上,第一个提到“转语”二字,大概就是百丈祖师。禅宗有个著名公案,叫做“百丈野狐”。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位老修行人,因为错答人家的问话,结果500年堕落为野狐身。老人请百丈祖师“代一转语”,百丈说:“不昧因果。”老人言下大悟,脱离野狐之身。


  还有,当年堪舆大师司马头陀谈到沩山胜境,百丈祖师看谁能“对众下得一语出格”,就让他去住持沩山,结果灵佑祖师一脚踢倒净瓶,径直走了出去,因而拔得头筹。可见,下语也不一定非用语言。一般来说,禅宗转语有以下三种情形:


640-2.jpeg

  其一 考问接引。

  最为著名的是黄龙三转语。黄龙慧南祖师常设三转语(人人有个生缘,如何是汝生缘?我手何似佛手?我脚何似驴脚?)接引学人,风旋电转,难以凑泊,天下丛林名为黄龙三关。还有,赵州古佛示众三转语“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末后却自说“真佛内里坐”,最后这一句话老婆心切、太过直白、郎当漏逗,容易让人落入思维解会,自然不在转语之列,因为禅宗祖师历来主张“只参活句,不参死句”,比如圆悟克勤祖师在《碧岩录》中就反反复复地强调要“参活句”。


  什么叫做活句?

  那么,什么叫做活句呢?祖师说:“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如果一句话里有理有路,让人可思可想,比如“如何是佛?一切众生的本源天真自性”,那是教下的如理思维,叫做“实法系缀人”,让人在死水鬼窟里做活计,又名死句;反之,比如“如何是佛?麻三斤”,这才是禅宗离心意识的活句。祖师说:“活句下荐得(开悟),永劫不忘;死句下荐得,自救不了。”


  祖师寻常吐露一言半句,在于转化未悟之人,拨转向上机关,这样才能称得上宗门的提持。


640-3.jpeg

  其二 考定验证。

  同样是接人,上面的转语是问人和示人,这里的转语则是答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巴陵三转语和汾阳四转语。


  有位僧人问云门祖师座下四大弟子之一的巴陵鉴禅师:“如何是道?”

  答:“明眼人落井。”


  问:“如何是吹毛剑?”

  答:“珊瑚枝枝撑着月。”


  问:“如何是提婆宗?”

  答:“银碗里盛雪。”

  云门祖师听说之后,大为激赏,说:“他日老僧忌辰,只举此三转语供养老僧足矣!”后来,巴陵鉴遵照云门嘱咐,每年忌辰只举这三转语供养。


  有一位僧人问汾阳善昭祖师:“如何是接初机底(的)句?”

  答:“汝是行脚僧。”


  问:“如何是辨衲僧底句?”

  答:“西方日出外。”


  问:“如何是正令行底句?”

  答:“千里持来呈旧面。”


  问:“如何是立乾坤底句?”

  答:“北俱卢洲长粳米,食者无贪亦无嗔。”


  善昭答完之后,又说:“将此四转语验天下衲僧,才见你出来,验得了也。”


  祖师临机通变,搀鼓夺旗,一如俊鹰快鹞,处处别有生涯,着着有转身之路,“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不落窼窟,截断情识,只贵学人一拨就转,独脱颖悟。


640-4.jpeg

  其三 考试交卷。

  参禅之人或者自认已悟之人呈述见地,以备宗师勘验。我们在《真正禅宗之大慧悟道》一节,讲过当年宗杲曾经下过四十九转语和洞山门下一僧连下九十六转语均不契旨的往事。这里我们再举一个有名有趣的案例。


  道膺祖师与曹山祖师齐名,同为曹洞宗的领袖人物。道膺在云居山当方丈时,山上有一位苦行者结庵清修,衣裤都不穿。道膺就派侍者给他送了一套衣裤。但那位苦行者却不要,说:“自有娘生裤。”


  道膺再派侍者去,并带一句话问他:“娘未生时著个甚么(穿什么呢)?”


  那位苦行者答不出来。后来他圆寂留下舍利,遗言要让道膺过目。


  道膺说:“直饶得(就算烧得)八斛四斗(舍利),不如当时下得一句转语好!”


  因此,下一转语说重要也很重要,因为它是您明心见性与否的考试答卷,大事了毕与否的论文答辩。他具眼宗师自然识得您。


  比如,仰山祖师问一位前来参访的官员,说:“官居何位?”


  “推官(相当于现代的法官)。”


  “还推得这个吗?”仰山拿起拂子一举。


  推官无语,其他众人也都答不出来。


  仰山就叫沙弥用这话去问三圣祖师。


  当时三圣正在仰山的寺院养病,答:“和尚有事也。”


  仰山进一步勘验他,又叫沙弥再去问三圣:“未审(不知)有什么事?”


  三圣答:“再犯不容!”仰山听闻之后,深表赞赏。


  您看他临济门下的得意弟子,下一转语,自然契理契机,得到仰山祖师的激赏。为什么您下尽百千转语,却无一让人满意呢?因为他妙悟灵机,胸中流露,自然出语皆活,如珠转盘,回转变通,得大自在。


  觉范禅师说:“得之者神而明之,不死于句下,故其应机而用,皆脱略窠臼,使不滞影迹,谓之有语中无语(即活句)。”


  话说有一天,圆澄禅师忽然回忆起乾峰禅师“举一不得举二”的话头,豁然大悟。从此一切公案无不了然,出语尽脱窠臼。


  祖师说:“掣电之机,不劳伫思。”“思而知,虑而得,乃鬼家活计。”现代学人见地不实,不曾玄悟,也不踏实用功,强学古德机锋转语,肆意造作,赢得一场口滑,其实只是鹦鹉学舌,并非真正的机锋转语。


640-5.jpeg

  因为其机锋就是预先构思,脑洞大开,编出奇特言句;其转语就像脑筋急转弯一样,全都是心机意识,并非从自己实相心中不假思索天然流露。


  元贤祖师说:“近日禅人,却以先辈之言为不然(不遵从历代祖师语录教诲),惟相与(只是互相)学颂古、学机锋过日。学得文字稍通,口头稍滑者,则以拂子付之(传承法脉)。师资互相欺诳,而达摩之旨又安在哉(真正的禅宗旨趣扫地而尽)?”近代的来果禅师最不喜欢机锋转语。


  也许是宗杲祖师亲身体会过频下转语并非最佳参究方式,所以他彻悟之后主要教人参话头。


  南宋以后,祖师基本不再教人下一转语,普遍教人看个没滋没味(指的是没有理路可以思维)的话头。时至今日,学人的思想意识更加活泼,机锋转语其实更不合适。


  祖师方便门中,为初机后学立个语句,无非拨转机关,示明心地。未悟之人不必强学模仿,不如离心意识、直下参究或者万机休罢、歇下念念驰求之心。


640-6.jpeg

  高风亮节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老师传心的“无门”教育手段即将告一段落了。从下一篇开始,我们将转入学生明心的“无门”修行方法。概括地说,祖师出世为人的全部意图无非两个:


  一是师师相授、单拈独弄,传佛心印、为您点破一段辉天耀地的大事因缘;


  二是别出手眼,全提向上,抽钉拔楔,解粘去缚,啐啄同机,临门助您一脚,或者教您入道方便法门。


  真正的大德宗师,不仅善于观机逗教,而且善知学人因缘,不会为了自家门户而让学人失去契悟的更好机会,可谓一心为众生,一心为正法!


640-7.jpeg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过当年药山参礼石头和尚时,石头对他说:“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药山禀承石头和尚之命,前往江西参礼马祖,果然言下大悟。


  有一天,雪峰正在淘米做饭。洞山祖师问:“淘沙去米,淘米去沙?”雪峰答:“沙米一时去。”洞山问:“大众吃个甚么?”


  雪峰一听,当即掀翻米盆。洞山说:“据子因缘,合(应当)在德山。”


  后来果然在德山棒下荐取本命元辰。雪峰大师出世以后,门下衍生出云门宗和法眼宗两大宗脉。


  一天夜里,松隐禅师睡不着觉,爬起来沿着檐间经行,无意间听到附近泉水的声音,恍然有省。


  第二天,他将夜间所悟告诉南涧禅师。南涧笑着说:“此间寻常施设,不足发子大机大用。盍(何)不往见古林茂公?”于是松隐便前往参礼古林茂禅师,终于在其棒下豁然大悟。从此以后,他机辩峻绝,纵横自如,人莫敢触。


640-8.jpeg

  有一次,赵州古佛看见僧来,就挟起火来给他看,说:“你不得唤作火,老僧道了也。”问:“会么?”僧人答:“不会。”赵州说:“此去舒州有投子山和尚(指的是投子义青祖师),你去礼拜问取,因缘相契,不用更来;不相契,却来。”


  祖师高风亮节的懿范嘉例实在不胜枚举。


640-9.jpeg

  珪禅师初出茅庐,奉诏开法于雁荡山能仁寺。当时,一代宗师清了大师听说珪禅师将到那儿弘法,恐其法缘尚未成熟,信众不服,于是特地过江,亲自将士珪迎进丈室,大展九拜,以此诱导温州一带的信众。从此以后,当地信众无不翕然归敬士珪禅师。看到这幕场景,实在令人感动!


  北宋时期,还有一位坦禅师,俗姓牛,是兴教寺住持怀禅师的首座。怀禅师想要举荐坦禅师继任兴教寺住持。当时正值刁景纯镇守宛陵。怀禅师担心刁景纯不同意,于是在观音菩萨前祝祷:“若坦首座道眼明白,堪任住持,愿示梦于刁学士。”


  当晚,刁景纯梦见一头牛在兴教寺法座上。第二天凌晨,怀禅师见到刁景纯,刁景纯谈起昨夜所梦。怀禅师大笑。刁景纯问他笑什么。怀禅师说:“坦首座姓牛,又属牛。”于是刁景纯出帖邀请坦首座住持。


640-10.jpeg

  最让人震憾和感动的是船子和尚覆船的故事。


  当时,药山祖师门下三大神足道吾、云岩与船子德诚出师之后,其中道吾和云岩开山当大和尚,唯独船子帮人划船,等待有缘之人。


  后来道吾祖师推荐了一位名望很高的夹山大法师去找他。夹山正要开口,船子料敌于先,哪有机会让他开口,一桡就将他打落水中。


  夹山从水下刚一冒头上来,船子又紧锣密鼓地逼拶:“道,道!”夹山正想开口,船子操起船桡又打,夹山终于豁然大悟。


  船子高兴地说:“钓尽江波,金鳞(金色的鲤鱼,传说可以幻化成龙,禅宗经常用来譬喻一闻千悟的灵利衲僧)始遇。”嘱咐道:“汝向去(今后)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


  夹山辞行以后,频频回顾,“隐隐犹怀旧日嫌”。为了打消得意弟子最后一丝疑虑,您猜船子禅师怎么着?


  他大声叫道:“和尚!”夹山回过头来,船子竖起桡子说:“汝将谓别有(你还以为别有其他)?”说完竟然覆船入水而逝。


  从此,夹山踏着无疑之地,透顶透底,大机大用,成为一代宗师。


  看到船子和尚如此高邈的情怀和爱护弟子的慈心,非常震撼和感动,印象十分深刻。


640-11.jpeg

  随处安闲


  现代许多学人阅读宗门典籍,看到祖师端拱无为,目视霄汉,任性逍遥,洒脱自在,便倒果为因,以此为究竟,更不求妙悟,模仿人家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天天嘴上挂个无事无为,更有痴人说什么了知生死不相干这样的梦话。恰似年纪轻轻还没参加工作,就想着无所事事领取退休金安闲度日。美着吧。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640-12.jpeg

  当年,道隆禅师初参石门和尚时便问:“古者(人)道,但得随处安闲,自然合他古辙(契合古德行处)。虽有此语,疑心未歇时如何?”


  石门和尚答:“知有(宗门所谓的“知有”,是指开悟,也就是明心见性)乃可随处安闲,如人在州县住,或闻或见,千奇百怪,他总将作寻常。不知有(没开悟)而安闲,如人在村落住,有少声色,则惊怪传说。”


  石门和尚把开悟之人比作城里人,把未悟凡夫比作乡村人,意思是说,虽然表面都是同样的随处安闲,但是那种自在受用的境界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善坚禅师开示说:“近来诸方学者,尽被古人舌根埋没,不能决志透脱。开口处情尘知见,学解聪明,于自受用中确无的实(毫无真实受用)。似者(这)等岂非自丧己灵,尔若不信,有日病来,将所学所抱抵将不去,那时方悔错用心力。若或真参实证,却不恁么。要向本分中绵绵密密,下死志做将去。时节到来,方是自己大光明宝藏、大受用处。”


640-13.jpeg

  禅宗祖师常常将明心见性称之为安身立命处、安乐法门、光明宝藏、受用处、解脱法、欢喜处、家财,等等,无非都是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来谆谆劝导学子务必确信开悟一事真实不虚,以及证悟之后获得的解脱受用真实不虚。这是未悟之人和解悟之人梦也不曾梦见!比如:


  真净祖师说:“悟心之人,如实知自心究竟本来成佛,如实自在,如实安乐,如实解脱,如实清净。”


  惟则禅师说:“因一言半句,见彻生死根源,得个解脱自在安身立命处。”


  章敬和尚说:“至理亡言,时人不悉,强习他事,以为功能,不知自性元非尘境,是个微妙大解脱门。”


  法演祖师说:“若论此事,如人博戏相似,忽然赢得,身心欢喜,家业昌盛,覆阴儿孙。”


  宗杲祖师说秦国夫人“一时放下,专专只是坐禅,看狗子无佛性话。闻(听说)去冬忽一夜睡中惊觉,乘兴起来坐禅举话,蓦然有个欢喜处。”


  黄龙慧南祖师说:“夫出家者,须禀大丈夫决烈之志,截断两头,归家稳坐,然后大开门户,运出自己家财,接待往来,赈济孤露,方有少分报佛深恩。”


640-15.jpeg

  这个安乐法门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轻松松实现的,也不是解会思维就能一念相应的,更不是嘴皮说说就能产生真切效验的。


  静晃禅师说:“佛性虽人人本有,若不以智慧攻化,只名凡夫。”


  好比金矿虽然本有真金,但是仍需借火攻炼,否则不得真实受用。那些整天嘴上挂着本来是佛、不参不修的口头狂禅份子应该懂得羞惭。


  莲池大师在《禅关策进》中点评说:“古人如是勤辛,如是久远,方得相应。今人以聪明情量,刹那领会,而犹欲自附于顿悟,岂不谬哉?”


  法聚禅师示众曰:“至道无为,非有为无以造其深;绝学无学,非力学无以臻其极。譬犹玉之在璞,珠之在渊,非剖凿探求,终无以获。”石奇禅师说:“此事如人饥渴相似,说饮说食岂能救疗?直须自饮水、自吃饭,方有实效处。”


640-16.jpeg

  若不见性,怎消得许多妄想情执?所以,我们没有亲证实相之前,还是老老实实,打起十二分精神来用功一番。


  只有悟入才能真正随处安闲,只有得道才有真平常心!若是有为造作的平常心,从一开始就不平常了,或者只是相似平常心。


  云居山真如寺有对楹联,写的是:“

  未跨门栏,谩言休去歇去;

  已到宝所,那管船来陆来。


  觅则知君不可见,不觅知君过犹深。(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