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19 14:54
在禅宗看来,一切皆可否定。最后的结果是一切都不必否定。因为我把我、把佛、把道、把经书全部都否定了,就没有什么可否定了,没有什么可否定,那么一切都不必否定,一切都不必否定之后,干什么都可以了。
你要当企业家赚钱不耽误,你要当公务员也没有问题,你要娶妻生子也不耽误,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做。区别只在于什么呢?只在于悟与不悟。你该干吗就干吗,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最后成佛与否,看你有没有悟。
所以你觉悟只在一瞬间。有一个和尚叫道卓和尚,他的学生问他,怎么才可以成佛。老师问他说,你吃粥了吗?吃了。洗碗了吗?没有。洗碗去。这个学生就悟了。
玉汝于成
从来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有些人,学了一些佛法禅理,便可笑地自称自己开悟了,其实,那充其量也不过是解悟罢了,与真正的开悟何啻十万八千里?
法昌禅师上堂:“说禅说道易,成佛作祖难。若是这个禅,三家村里臭口老婆(老大妈)也解说得,要成佛则未在。你且道毕竟哪个是禅?
良久云:直得额头汗出!”
太古先禅师上堂:“若论此事,不涉心思意想,非干(无关)默照忘怀,要得洞然明白,须是汗下一回。”
禅宗所谓的“汗下一回”、“出一身白汗”、“喷地一发”、“叻的一下”等,指的是真实证悟,因为大多数禅师在开悟那一刹那都曾有过激烈心灵震撼的切身经历。
大慧宗杲祖师常说:“直须啐地折、嚗地断,方敌得生死,呈伎俩有甚了期?”“若要径截理会,须得这一念子嚗地一破,方了得生死,方名悟入。”“时时提掇,蓦然喷地一发,方知父母所生鼻孔只在面上。”
祖师说:“此事(开悟)如八十翁翁入场屋,真诚不是小儿戏。”真参实悟的确是件艰辛备至、玉汝于成的惊天大事,否则尽大地人早已成佛久矣。
一代伟大宗师云门文偃在圆寂之前给当时南汉王所作的生平回顾,这样说道:
“臣迹本寒微,生从草莽。爰自髫龀(从幼童开始),切慕空门,洁诚誓屏于(排除)他缘(其他杂缘),锐志唯探于内典(佛法经典),其或(有时)忘餐待问,立雪求知。困风霜于十七年间,涉南北于数千里外,始见心猿罢跳,意马休驰......”
文偃年仅七八岁就热“切”仰“慕”般若法门。现在不知哪位师兄这么年幼之时就开始灵根发芽?
他从娃娃时就立下志向,誓愿深厚,竭诚坚定,摒弃万缘,专心用功,锐意进取,苦学佛法。现在不知哪位师兄能有这样戒学渊深?
云门大师从小刻苦学习,存疑好问,有时为了等着向老师提问而忘了吃饭,为了掌握佛法而久立雪中虔诚恭候。现在不知哪位师兄能够这样勤学好问、恭敬问法?
云门大师二十岁出头出家,又经过五年学律、习教和修定,掌握了佛法义理,但是己事不明,于是行脚参禅。二十五岁参访黄檗大师门下的睦州祖师,整整三个昼夜力参不退,后来被睦州折损一脚而大悟彻悟。悟道以后,又花了五年时间深入经藏。三十岁后继续行脚参访良师益友,如此又过了一十七年,终成一代伟大宗师,丛林人称“云门天子”。
这,就是学佛参禅、行脚修行的懿范。
像云门大师这样童真入道、睿智英伟、卓尔不凡的出家行者,尚需十七年间风里来、霜里去,在大江南北几千里外东奔西走,修学不懈,专志用功,才得以归家稳坐,心头悄然,纵横自在,了生脱死。像我们这样半温半寒、粥香暖软、忽有忽无、不进不前的用功状态,驴年是个头啊?看看人家云门大师的《遗表》的自我介绍,只怕我们连给祖师提草鞋的份儿都没有。
云门祖师有此亲身经历,所以每每苦口婆心相劝:“时不待人,一日眼光落地(有一天死亡来临),前头将何抵拟?莫一似落汤螃蟹手脚忙乱,无尔掠虚说大话处(你平时说大话空话,如今全都用不着)。莫将等闲(不要不当回事),空过时光。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不是小事!”又说:“久参先德,有见而未透,透而未明,谓之请益。”
我们发现古人之所以容易开悟,不仅是古人思想单纯、根性猛利,更主要是人家心心在道、念念用功、真当回事,不掠虚、不自欺。
来果老人有一段实在恳切而又发人深省的开示:“若说古人是菩萨转世、罗汉再来,这是欺人的。要晓得,古人的行履与你们不同,如天地之隔;古人用功,不分寒暑,没有昼夜,一切处不论,还说甚么打七不打七?他是二六时中,不肯刹那离开工夫;所以他们一有机缘,一言半句当下就悟道。你们不能悟,是甚么道理?是‘临渴掘井'一种大错误。你们想想:临渴掘井,人渴死了,井还未掘成,还有益吗?世界上百工技艺,都要三年、五载以后,才可混得一个饭碗;况我们这个出世间无上妙法,哪里这么容易?”
这才是正解古德悟道的因缘!末法时代的人,往往不是临渴掘井,就是痴心妄想,或者稍稍用点功夫,就想将心待悟,这难道不是幻想天上掉馅饼吗?
无心合道
解悟不能替代证悟,空口没有真实受用。聪明不敌生死,干慧岂免轮回?
学人欲了生死,必须明心见性;
欲明心见性,必须踏实用功。
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将全盘托出禅宗的用功心法,实修之人不妨悉心体会和实践,努力贯彻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
梦真禅师说:“将心学佛,摄入魔宫;拟心参禅,堕在阴界。若这么看来,直是无用心处。”言下知归,喝下见性,直下无事,犹是不唧溜(麻木、迟钝)汉,更说什么用功心法?
上上根人一闻顿入,中下根人茫然无趣。为了给钝根学人开一线道,让人能够最终一念相应,识取本来面目,祖师不得不曲垂方便,其间千说万说,使尽浑身解数,无非教人无心合道。
南宗六祖入灭前,门人问他:“正法眼藏,咐嘱何人?”
六祖答道:“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牛头宗也认为用心不合于道,无心忘情而修,才能泯绝无寄而契合于道,因此提出“无心合道、忘情而修”。
黄檗祖师进一步指出,“当下无心,便是本法。直下无心默契。”
为什么要让人无心合道呢?
因为我们念念妄想分别,恒审思量执着,不随于法(法本无心,你却有心;法本无住,你却有住;法本无相,你却有相),与道相隔,如云蔽日,所以要以无心契合空寂本心,返流还源,回妄归真,才能与理冥合,与道相符。
善道禅师说得好:“若不与他作对,一事也无。”你若无心我便休。正因为你有种种心,我才施设种种法,让你死心踏地,才能与道迅疾相应。
如何实操才能无心合道呢?
以下的每一个字眼,希望有心之人能够精准领会、静心品味、细心感悟、真心体验!
六祖说:“但能离相,性体清净。”“心不住,即通流。”“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净心体。”于相离相,于心无心,于念无念,定慧等持,时节因缘到来,自然明见佛性。如果能够做到“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活泼泼地“一切无碍”,那么,行住坐卧就都是禅了。
六祖的法孙马祖将“无心合道”变革施设成为“平常心是道”。他说:“若欲会其道(如果想要与道相应),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是道”?“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拟之即失,既不能压抑一切念头,也不是平等对待一切念头,还不是正观一切念头空性,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早已不平常了,仍然不出作意、造作、趣向、虚妄、取舍的情结。
黄檗祖师说得最为清楚明了、斩钉截铁和鼓舞人心:“我宗门但(只)知息心便休。今但(只)学无心,久须(必)实得(悟入实相)。为你力量小,不能顿超。但三五十年,得个入处(禅宗所谓的“入处”,是指开悟),自然会去。”
据说十几年前,传圣禅师就是因为看到《传心法要》里“直下无心”这一句话而有所省悟。
其他历代禅宗祖师也都有貌似不同、实则相同的说法。比如:
洞山祖师说:“直须心心不触物,步步无处所,常无间断,始得相应。”
德山祖师说:“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你但(只要)外不着声色,内无能所知解,体无凡圣,更学什么?”
玄沙祖师说:“放舍闲缘,歇却心识,方少许相亲。”义端祖师说:“但时中不用挂情,情不挂物,无善可取,无恶可弃,莫教被他笼罩着,始(才)是学处。”许多学人搞了半天,也不知禅宗从何学起,义端祖师告诉您,这“始是学处”。
我们在看历代祖师开示时,一定要透过他们非常个性化的方便语言,看出他们实则同一鼻孔出气。比如:
马祖所说的“平常心是道”,就是三祖所说的“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就是六祖所说的“无心者通”;
再如,马祖所说的“但尽三界心量”,就是百丈老人所讲的离“虚妄凡圣等心”,就是沩山祖师所说除去恶觉、情见、想习等“浊边过患”;等等。
总而言之,“无心合道,但学无心”,就是教人休歇,教人放下,让人心无趣向,休心歇意,息机泯见,暗合道妙。所谓“宗门只论息机忘见,初绝(从一开始就摒弃)拟心作意”是也。
惟宽禅师说:“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因为“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有趣!您要想像一下:我们这颗清净平常心就好比晶莹明彻的眼睛一样,切不让一物住着,若有趣向造作、虚妄执着的一念生起,那就像灰尘沙粒掉进眼睛里面,那还受得了?
懂得用功吗?
从今往后,若起任何妄想、分别、执着、趣向、情绪等等三界心量,便是有心,便是渗漏,便是不平常,便是墙壁破洞,便是内心有喘,但有一念生起,你就一照而休,一刀两断,一咬粉碎,让心如虚空去,让心无所之去,让心无依倚去!
那么,莫非“无心便是道”吗?也不是!无心只是合道,尚不是道,因为“无心犹隔一重关”,只有“百尺竿头重进步”,才能“十方世界现全身”。直须情到深处人孤独,喝散白云虚空粉碎,才有条件在祖师身边做个沙弥。
虽然如此,不可小看“无心是道”,它是我们孩提时代最好的礼物。
手持金刚王宝剑,斩尽一切,
这时才开始摸着禅的门路了。
狸奴白牯
马祖得法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其中南泉普愿与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并称为马祖门下“三大士”。
马祖曾经这样点评三大弟子:“经入藏,禅归海。唯有普愿,独超物外。”南泉老人虽然没有自成一家宗派,但是受到五家七宗所有门派的深度认可,彰显南泉门风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南泉老人每每发出感叹:“近来禅师太多了,想找一个痴钝的人儿都不可得。”因为这些个所谓的“禅师”,全都错用心思,胡乱趣向,结果与道不相应,不晓得开悟这件事情根本就没有用心之处,所以南泉祖师示众说:“祖佛不知有,狸奴(又称“黧奴”,即猫咪)白牯(即白牛,水牛也叫水牯牛)却知有。”
南泉老人这么一拈提,有人就百思不得其解了,反而接过话茬就问:“三世诸佛为什么不知有?”
老人答:“怎肯你喃喃(指的是大脑里的声音,不是嘴巴在说话,哈哈)!”学富五车、聪明敏思、口若悬河,到这里,又能用上什么派场?
那人又问:“狸奴白牯为什么却知有?”祖师答:“似他即会。”像黑猫白牛那样不求知、不求解、无趣向,反倒更合妙道。
这里有个关键字眼,那就是“似”字。您可千万要用心体会祖师的方便况喻。他老人家可不是真的认为狸奴白牯胜过三世诸佛。若作这样情解,就有大过失。
老人家后面还有一句话,心里敞亮的人一听就知音。他对着众人说:“会即便会去,不会即王老师(南泉俗姓王,晚年经常自称王老师)罪过。”您如果不能正确领悟意图,那就会带累祖师。
那么,祖师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下面两位大师说得再清楚不过的了。
后世有人问曹山大师:“为什么狸奴白牯却知有?”
大师说:“只是百无所解。”
曹山说:“驰觅佛祖菩提涅槃几时休歇成办乎?皆是生灭心!不如黧奴与白牯,兀兀无知,但饥吃草,渴饮水。若能恁(那)么,不愁不成办。”
又有人问招庆大师:“为什么狸奴白牯却知有?”
大师说:“唯思水草,别也无求。”
想要作佛,结果作不成佛;不求作佛,结果佛自天成。这话看似矛盾,其实道在其中。
南泉祖师自己也解释说:“‘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何以如此?他却无如许多般情量。”
狸奴白牯虽是异类(指畜生),却反倒没有像那些学禅觅佛的人那样多般情解心量、终日驰求不歇。于是,南泉又提出一个禅林极其有名的命题:“直须向异类中行(像动物一般的心行)!”他说:“夫沙门者,须行畜生行;若不行畜生,无有是处。”
南泉老汉之所以一再拿动物朋友来说事,而且作了极端的对比(“祖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也是为了深深激醒那些迷糊的学人,希望他们绝圣弃智,“以无心之妙慧,契无相之虚宗”。所以当他的法侄云岩问他到底什么是“异类中事”时,他说:“岂不见道:‘智不到处,切忌说著。’说著则头角生。唤作如如,早是变,宜须向异类中行。”
“向异类中行”不是让您变成动物,不是让人变成愚痴,而是隐喻要像动物一样离思量、离知解、离趣求,以无心而合道,所以南泉祖师的同门师兄弟归宗大师对此心领神会。有僧问:“只如南泉意如何?”归宗答:“虽然畜生行,不受畜生报。”
南泉祖师所谓的“狸奴白牯却知有”、“向异类中行”,其实就是六祖所说的“无心合道”,牛头宗所说的“忘情而修”,马祖所说的“平常心是道”,百丈祖师所说的“迥然无寄,令心自在”。
自古上乘宗师一脉相承,说法不同,用意无别。真正学禅之人,于此处应有会心之处。
后世法灯禅师赞颂道:“谁人知此意,令我忆南泉。”禅月也有诗赞颂说:“常忆南泉好言语,如斯痴钝者还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