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迷人风采——动静无心 凡圣情忘(十九)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21 16:41

640.jpeg

  众生和佛有什么区别?就是看你觉悟还是没觉悟。但并不是所有觉悟的人都是佛,成为佛有三个条件: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怎样觉行圆满呢?就是能渡众生。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第一条就是苦。佛陀立下的弘愿就是普渡众生,让他们脱离苦海。


  这里有一个问题,佛陀如果说立下弘愿要普渡众生,但所有人都是可以渡的吗?所以,禅宗说众人皆有佛性,所有人都具备成佛的可能性。为什么众生没有成佛呢?


  禅宗说因为“迷”,迷就是众生,醒悟就是佛。众生为什么迷?禅宗解释说是因为执,认死理,一根筋,不开窍。执则迷,迷则不悟,叫执迷不悟。


640-1.jpeg

  不会最亲

  人人自有一条通天活路,个个本具一段大事因缘。这是什么路、什么因缘呢?


  如果您说:“哦,我知道了,这是本源佛性。”


  糟糕,那是死路一条,充其量也只能做个义解沙门和知解宗徒,与真正的禅宗毫无瓜葛;如果您说:“我不会啊。”恭喜,那还有点戏唱,因为“入此门来,莫存知解”。


  禅宗有句名言,叫做“不会最亲。”为什么呢?因为禅非解会,您却偏要解会,与道转疏转远,这不是作死的节奏吗?如果您不会,那就无法动用心机意识,自然息见绝虑,心识当下纷纷死伤一大片,与道却更近一步。


640-2.jpeg

  想当初,临济在大师兄睦州禅师的鼓励下,跑去向黄檗祖师请教佛法大意,可怜话音未落就平白挨了一顿痛打,回去向大师兄报告这个过程后说“某甲不会”。本分宗师原本就是为了让您脱粘去缚,哪里还会再给您添上一重枷锁?


  道震禅师鉴于当时参学之士知见深重,因此在接众之时,常常用违背常规之语来拶逼学人,令其无从解会。比如上堂开示:“举个古人因缘问阇黎,阇黎不得作古会,若作古会,失却当面眼;举个即今因缘问阇黎,阇黎不得作今会,若作今会,障却阇黎本来眼。”


  禅宗有个趣味的独特法门,叫做“金矢(矢,就是屎)法。”宗杲祖师未悟之前,曾经就殃崛摩罗产难公案请益湛堂祖师,湛堂说:“正爬着我痒处。这话是金矢法。不会如金,会得如矢。”不会如金(不是沉默如金,因为表面默不作声,说不定大脑一直在说话呢),解会却臭如屎,说明宗门极不主张意识和思维的知解,正所谓“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依他作解,塞自悟门。”


  金矢法,不会如金,会得如矢,拙无又称之为阴阳法、鬼神法,一入思量即落阴界,即是坐在鬼家活计窟巢里,心行处灭即是阳界,如神凌虚遍行无碍。


640-3.jpeg

  一切处无心,精进无有涯。常常说,“无心是入道的殊胜方便”,因为“无心”连跨好几级台阶,直接从“多心”跨过“少心”、“一心”的阶段,一下子离悟道目标更近了。像六祖那样目不识丁、不会佛法、心地纯朴,反而更容易顿时到达无心阶段,更容易契合于道。


  南泉老人曾经举了个例子。他说五祖弘忍大师门下五百九十九个人尽会佛法,只有卢行者(六祖出家前姓卢)一人不会佛法,所以这位大字不识一萝筐的南蛮青年,硬是从五百九十九个善知识当中脱颖而出,亲获祖师衣钵。


  当然,话又要说回来。“不会最亲”也是祖师的方便用语,切切不可执为实法,因为“会”比“不会”更亲。当然,这里的“会”不再是思维解会的“会”,而是恍然大悟以后的“会”了。


640-4.jpeg

  传说禅宗八祖佛陀密多尊者见到难提尊者时说偈:“父母非我亲,谁是最亲者?诸佛非我道,谁是最道者?”难提答:“汝言与心亲,父母非可比;汝行与道合,诸佛心即是。”


“不会最亲”,暗合道妙,放下再放下,放到放无可放之处,即是当人放身命处,便能亲证本源自性诸佛心,这时才是真正的“最亲”。所谓“万象之中独现身,惟人自肯乃方亲”是也。


640-5.jpeg

  任心自在

  宗门与教下,不仅教育接引手法迥然不同,而且用功方法也是截然不同。实修之人,不可不知。


  现在举两个最为重要的用功方法:一是禅定与参禅;二是观心与无心。


  这在宗门与教下有着全然不同的实操方法。晓得其中关节和要害之处,才能明白为什么祖师不让人修习禅定和止观。


640-6.jpeg

  先说禅定与参禅。禅定必须选择某个对象集中注意力,比如选择十遍、十不净等四十个行处进行心一境性,这是有相禅定,于有捞摸处捞摸。参禅则完全相反,务必于无捞摸处捞摸,于无咬嚼处咬嚼,直到嚼破疑团为止。另外,禅宗还有无相禅定。


  譬如六祖说:“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时不定也”。


640-7.jpeg

  再说观心与无心。观心必须有能观,有所观,能所历然,打成两橛。无心则完全相反,务必能所皆离、心境俱忘,无心亦无,放下再放下。这里讲个有趣而又令人难忘的故事:


  话说远在破头山的四祖道信大师遥观气象,知道江东法融禅师的因缘已经成熟,于是顺江东下,亲自前往牛头山传授顿教法门。四祖看见法融正在打坐,明知故问,引蛇出洞:


  “在这里作什么?”


  “观心。”


  “观是何人?心是何物?”四祖扣住七寸,直击要害。


  法融无语以对,于是礼拜四祖请说心要。


  四祖告诉他:“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不用修慧修观),亦莫澄心(不用修定修止)。”


  “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法融不无疑惑。


  绝大多数修行人,于此摆荡不开,难入无上顿法,因为动念即乖,观照是妄,对治岂非多此一举?


  这些心境角立、能所宛然的生灭有为法,与绝诸对待、无门为门的宗门顿法了不相干。


640-8.jpeg

  看到这段开示,心里会梗了许久:既不能修止澄心,也不能修观发慧,只是“任心自在”,只是“直任运”,那跟世间人有何差别呢?实践当中如何操作呢?怎样才能避免心随境转呢?


  其实啊,学道之人虽不澄心而心自澄,因为外不逐缘,内不住空,念念无生,泯绝无寄,心地无乱自性定;虽不观心而心自空,因为觉心自在,知念本空,一照便休(照念与觉知念头有所不同,后者容易卷入念头),不作他想,则妄念虽有而空。这又怎能说是跟世间凡夫一样呢?


  惟宽禅师说得好:“凡夫无明,二乘执着。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则近执着,忘则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640-9.jpeg

  所谓禅不远人,自心本禅,强知强觉,修止修观,便生二端,能所分明,互相对待。


  六祖说:“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


  三祖说:“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玄沙祖师说:“动便失宗,觉即迷旨(一般学人常说的念起即觉,其实并非真正的禅宗用功心法。


  祖师之所以不让人觉知和观照,还有一层深意,且待后文交代)。”心无行处,是为真定;任心自在,是为真行。


640-10.jpeg

  《圆觉经》开示大乘无上随顺觉性法门,即“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这就是平等安心法门,也是参禅向上一路,所谓衲僧巴鼻是也!


  这种任心自在、泯绝无寄的无心休歇方法,由于尽量减少作意,看似啥也不用做,貌似不必用功,其实大为不然!真正用功之人才知道极为不易。一小心,不是落入这个坑,就是掉进那个堑,不知不觉落入三界心量,因此历代祖师嘱咐要“勤而行之”,比如洞山祖师灭度(灭却无明、度脱生死)前就殷殷告诫门人要“努力殷勤空里步”。


  如空中鸟迹,似水上字影,

  临尘历历然,对境常无心。

  心境如如只这是,

  何虑菩提道不成?


640-11.jpeg

  急着眼看

  禅宗直指直入,难度系数极高,上根利智之人直下契悟,而一般根器的人则茫然无趣,因此祖师提供了入道的方便法门。


  前面我们讲的都是无心合道、无所趣向的平常心、活活泼泼的无住心、二六时中不依倚一物的无相定,总之,千言万语只是教您休去歇去,放下再放下。


  然而,这种休歇放下、任心自在的用功法要,看似温柔绵软之词,实则是刀光剑影之举,必须有般若空慧的底蕴,还要有斩钉截铁、杀人不眨眼的意志,甚至要使出咬猪狗的手段(详见岩头大师开示)。


640-12.jpeg

  附马都尉李遵勖说得好:“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一切是非莫管,直取无上菩提”。因此,“放下一着”,休歇用功法门,并不是人人都能对机,反而是大多数人都歇不下来。


  好家伙,三咬两咬还咬不断,您不是放不下来吗?行,那就提起来吧。于是祖师别开一线道,叫人急着眼看(禅宗所谓的“看”,指的是直下回光烛照、参究、体取本来面目的意思)。从这一篇开始,我们将从介绍“放下一着”转入讲解“提起一着”,也就是参究的用功法门。


  保宁仁勇禅师有段精彩的上堂开示:“诸人何不向佛未出世时荐取?祖师未来时荐取?父母未生时荐取?只如父母未生时、且自家作何面目?委悉么(明白吗)?”静默良久以后说:“团团古镜无纤翳,试请回头一照看。”承古禅师婆心切切地劝:“诸兄弟,如今既在袈裟之下,快须努力,自家着眼,看是个甚么道理?”宝积禅师说得好:“禅德,直须自看,无人替代。”章敬和尚说:“若能返照,无第二人。”


  可怜此事只能自看。否则,纵然三世诸佛齐齐现前,也无法替代您。


640-13.jpeg

  参禅参禅,禅宗五家祖师无一例外都教人自着眼看,参究禅心,发明自家本地风光。


  沩仰宗的灵祐祖师说:“今时人但直下体取(又名体究、荐取、会取、参取、看取等,都是参究悟明本心的意思)不会底,正是汝心,正是汝佛。”仰山祖师说:“汝等诸人,各自回光返照,莫记吾言。”


  临济宗的临济祖师说“尔只有一个父母,更求何物?尔自返照看。”“尔但自家看,更有什么?”


  曹洞宗的洞山祖师说:“若不体(体取、看取)此意(又名言外之意、佛意、祖师西来意),何超始终之患?”


  云门宗的云门祖师说:“若未(悟),且不得掠虚,却须退步向自己根脚下(自心)推寻,看是什么道理?实无丝发许与汝作解会。”“且缓缓子(仔)细看,是有是无,是个什么道理。”“尔若根思迟回,且向古人建化门庭东觑西觑,看是什么道理?”


  祖师教人“看是什么道理”,不是让人研究佛法义理,而是像赵州所说的“究理”那样,也就是看取参究一心之理。


  法眼宗的法眼祖师劝谕学人“也须体究。”德韶国师说:“一时彻底会取好!”


640-14.jpeg

  大家在读《坛经》或灯录时,知道六祖最为器重的弟子是谁吗?他就是青原行思大师。行思与六祖作家相见(禅宗所谓的作家,是指大彻大悟、大机大用的大禅师),六祖知道他深契佛心,十分激赏,立即任命为首座和尚。


  行思能有如此成就,不是无因之果。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了,每当大家夸夸其谈、坐而论道时,行思只是“默然自照”,可谓“闹处不出头,冷地着眼看”。当时我看到这里,印象十分深刻。


  大家知道禅宗最早提倡“自看”的是谁吗?他就是六祖一位年岁极大的同门大师兄,名叫嵩山慧安国师。


  有一天,坦然和怀让二位僧人前来参拜扣问,慧安教他们“当观密作用”。坦然和怀让又问:“如何是观密作用?”慧安眼睛眨巴了两下,坦然一下子就开悟,可是怀让的心地依然没有开通。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慧安已经明确让人参究了,也就是“观密作用”,让人返照本心,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法性。


  第二,慧安眼睛眨巴了两下,坦然一下子就开悟。这是除了世尊拈花迦叶微笑以外,这里看到的是宗门历史第一个祖师禅的模样。


  一念返光烛照,胜读十年经书。


  祖师常说:“退步自看,万无一失。”开悟难在哪里?难在偷心不死戏论不已,难在不愿一念回光自照,难在不愿时时向脚跟下急着眼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