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挂” 地 “闭门造车”?——介绍一组脑洞大开的佛教成语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6-28 10:06

640.jpeg


  中国人谈话写文章,都是离不开成语的,就连不识字的人说起话来,也指不定冒出一两个成语,而这些成语,很多源自于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流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信仰深入民心。自东汉以来,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沿着丝绸之路传入,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思想、文学艺术、伦理道德、风俗习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佛教已经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了,这在语言上的表现尤为突出。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周、秦之语言,至翻译佛典之时代而苦其不足;近时之语言至翻译西典时,而又苦其不足。”所以佛典语言进入汉语,是一个历史的现象,佛教语言在贯穿社会方方面面的同时,影响了汉语词汇翻天覆地的变化。赵朴初先生说:不了解佛教文化,就不了解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佛教文化加入中国,就没有丰富多彩的中国语言文化。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组源自佛教的成语。


  一丝不挂

  “一丝不挂”之“丝”有两解。


  一解为一绺衣饰。

  如《无灯会元》卷十二:“诸上座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绺丝。”


  另一解为一根钓丝。

  如《五灯会元》卷十四:“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 师日:‘合同船子并头行。’ ” 


  意思是说,“一丝不着”便达到了船子和尚超脱的境界。船子和尚有诗偈云:“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钓竿折尽重栽竹,不计功程便得休。”


  可见“一丝不挂”本是禅语,譬喻超然洒脱,绝无患得患失的念头,丝毫不受尘俗牵挂,是很高的修持境界。


  后世把这个词用以泛指毫无牵挂,如《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中说:“把世情荣枯得丧看作行云流水,一丝不挂。” 也有的干脆直指赤身裸体。如《夷坚丁志-李氏红蛇》中有“披发裸体;一丝不挂”的句子。


  头头是道


  “头头是道”原是禅语,指得是开悟以后的境界:心境融合,内外打成一片,乃至吃饭穿衣、挑水打柴、一举一动,开口闭口,无一事不与“妙道”冥合,所谓“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续传灯录》)”。


  古代诗人常用“头头是道”来形容通灵入妙的化境、禅趣。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指出,学诗有“三节”功夫,“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


  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中称誉杜甫《红樱桃》诗谓“此诗如禅家所谓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者。”


  头头是道,后亦用来形容语言、举动左右逢源,无一不合规矩。


  做贼心虚

  “贼”就是盗窃分子,当他行窃时,表面上胆大包天,实际上他的心里是害怕的——害怕被人发现,害怕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称之为“做贼心虚”。


  “做贼心虚”此语出自宋代悟明编的《联灯会要-重显禅师》。


  师问侍者:“过来有人看方丈么?”

  侍者答曰“有”。


  师曰:“做贼心虚”。


  重显禅师为何说这句话?此处内藏禅家的机锋。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这句成语作为谴责之词,形容某人做了坏事又怕别人知道,因而疑神疑鬼。


  闭门造车

  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出门也能合辙。


  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余杭大钱山从袭禅师》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 


  师曰:“造车即不同,你做么生是辙?”


  答曰:“学人不会,祈师指示。”

  师曰:“巧匠施工,不露刀斧。” 


  在《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中,师父则说:“一法不堕尘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后来,用“闭门造车”譬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凭主观臆断办事。如朱自清《中国文评流别述略》:“因为借用外国名字,苦于不贴切,自定名字又嫌闭门造车,怕不合适。”


  鹦鹉学舌


  《景德传灯录-药山惟俨和尚》中云:“有行者问:‘有人问佛答佛,问法答法,唤做一字法门,不知是否?’


  师曰:‘如鹦鹉学人语话,自语不得,由无智慧故。’”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的顿悟,反对在语言文字上拾人牙慧。


  “鹦鹉学舌”,即使学得惟妙惟肖,也无补于事。后因以“鹦鹉学舌”譬喻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


  逢场作戏


  “逢场作戏”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


  宋代道原《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去处?’对曰:‘石头去。’ 师云:‘石头路滑。’对曰:‘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又如《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中: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曰:“烘炉爆出铁乌龟。”


  苏轼《南柯子》词中也有“借君拍板兴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的句子。


  佛教弘扬佛法常常运用比喻,使得一些深刻难懂的教义通过语言寓意的演化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酝酿出它丰富的含义。正是在这种影响的氛围下,佛经比喻的典故,影响和发展了汉语中的成语文化。如盲人摸象、香象渡河、梦中说梦、昙花一现、作茧自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