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迷人风采——长养圣胎 得证法身(二十三)

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7-03 10:16

640-1.jpeg


  悟后起修


  禅宗的根本特质在于开悟。现在有些学人倒果为因,模仿透过牢关的向上人语,说本来无迷悟,不必求开悟。


  圆悟佛果祖师曾经痛心疾首地指出:“而今有者(的人)道:本无悟处,作个悟门建立此事。若恁么见解,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


  大慧宗杲祖师更是反反复复、再三再四地批判说:“近世丛林,有一种邪禅,执病为药。自不曾有证悟处,而以悟为建立,以悟为接引之词,以悟为落第二头,以悟为枝叶边事。自己既不曾有证悟之处,亦不信他人有证悟者。”苦哉苦哉!


  禅宗的根本特质

  禅宗的根本特质在于开悟,而“悟什么、如何悟、悟后怎么样”这三大命题就构成禅宗最具特色的内涵,处处体现禅宗的灵魂,处处与教下截然相反,处处与教下全然不同,所以称之为教外别传。


  换言之,禅宗这一显著特色,不是体现在某一点上的特色,而是围绕着“开悟”而形成的一系列特色。不信请看:


  首先,“悟什么”是禅宗的显著特色。

  因为她不是解悟佛理,不是谈玄说妙,而是证悟一心,亲见本地风光。祖师讲得很有趣:“宗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他多是曲指人心,说性成佛。”


  其次,“如何悟”是禅宗与众不同的不二特点。

  因为她不是有法有门、有趣有向、可思可议、按部就班,而是无门为门、全提向上、出凡圣路、直探心源。


  最后,“悟后怎么样”是禅宗的渐阶分证。

  因为她不是五十二位逐次递进、渐阶分证、直至成就佛果为极则,而是见性成佛、修而无修,透脱法身,直至功位俱隐臻于化境。


  我们应该完整把握宗门这一系统特色,才能览尽奥妙,获得正确感知,科学指导自己参禅修行,所谓先明其宗、后进其道是也。


  这个系列的前面三十篇,我们直接从历代禅师的开悟事迹切入,让人确信本具一心真实不虚、悟道之事真实不虚;从第三十一篇开始,我们再紧紧围绕“悟道”这一根本特质,先后分别阐明禅宗到底“悟什么”和“如何悟”这两个命题。


  从这一章节开始,我们将讨论禅宗“悟后怎么样”的第三命题。


  明心见性,是禅宗实修最为重要的一关,也是最能体现禅宗作为行门的实践效果的明证。宗门最贵眼正,最重理即,最讲实修实证,如果不从根本下手,不从自心中顿悟真如自性,那无论如何用功苦修,均属渐门根机,不是宗门种草。那么,禅宗悟后要不要修证呢?


  悟后如何修?

  有人错误地认为宗门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因此没有修证这一回事。这是徐六担板,只见这一边,不见那一边。如果悟后不用起修,那么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赵州三十年不杂用心,这又是何苦呢?所以,涌泉景欣禅师说:“我四十九年在这里尚自有时走作(又称“打失”,是指不能念念与道相应、智照有碍、出现间断)。汝等诸人莫开大口。”


  宗杲祖师曾经这样告诫说:“往往利根上智者,得之不费力,遂生容易心,便不修行,多被目前境界夺将去,作主宰不得,日久月深,迷而不返,道力不能胜业力,魔得其便,定为魔所摄持,临命终时亦不得力。千万记取!”


  悟后起修,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禅宗所谓的“修”。正如禅宗离心意识的参究用功与教下如理思维的定慧用功迥然不同,禅宗悟后起“修”与教下的渐次“修”行也截然不同。


  教下边修边悟,从相似到分证,直至圆证成佛而大悟彻悟;禅宗则完全相反,是从大悟彻悟以后才开始称性起修,修而无修。


  对于禅宗而言,未悟之前充其量只能叫做“参”,或者叫做“用功”,不能称为“修”,因为还只是在黑暗之中摸索。


  真正的“修”是专指悟后“自解作活计”,只有顶门正眼豁开以后,才能算作真修。如人眼开,自会走路,自知归家,自然能够做家务活了。那么,到底如何是禅宗所谓的“修”呢?且听下文。


  证入圣位


  悟后起修,那么,禅宗所谓的“修”到底是什么呢?沩山祖师说:“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是两头语。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他)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


  憨山大师说:“所言修者,只是随顺自心净除妄想习气影子,于此用力,故谓之修。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非除此心之外,别有可修可悟者。”


  长养圣胎

  禅宗通常把悟后起修称为长养圣胎。“参”如同十月怀胎,“悟”如同一朝分娩,“修”如同拉扯成人。孩子初生之时,虽然诸根具足,但是气力未充,须经岁月长养,方始成人,所以马祖示众云:“若了此意,乃可随时着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


  般若和尚说:“向水边林下,保养圣胎。直待龙天推出,方可出来扶扬宗教,普度群生。”


  禅宗往往又称悟后起修为调心、护念、保任、护持等。体取那边事,却来这边行履。


  二祖慧可付法以后,韬光养晦,或入酒肆,或过屠门,或习街谈,或随厮役。有人曾问二祖:“师是道人,何故如是?”二祖答道:“我自调心,何关汝事?”


  六祖一看怀让前来礼拜,就问:“什么物怎么来?”这已经是提持向上事了。怀让本分相见,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还不放过,继续勘问,问:“还可修证否?”怀让说了一句很有名的话:“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六祖高兴地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药山前往江西参礼马祖,言下大悟。马祖说:“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沩山彻悟之后,百丈祖师跟他说:“你今既尔,善自护持。”


  龙潭豁然开悟,又进一步请教师父:“如何保任?”天皇道悟祖师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


  世愚大悟之后,止岩成禅师嘱咐他:“善自护持,他日说法度人,续佛慧命!”


  保任护持什么?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那么,保任护持个什么?保任护持个无所保任护持!这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拗口和矛盾呢?


  有一天,芙蓉灵训禅师问:“如何保任?”归宗智常大师说:“一翳在眼,空花乱坠。”若有一物可以保惜护持不放,即是悟后迷,古人称之为“尊贵堕”,不能得大自在。无所保任,才是真正的保任。正如僧问:“学人十二时中,如何保任?”曹山祖师答:“如经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禅宗有时也将悟后起修比喻为“牧牛”。有一天,慧藏禅师在厨房作饭,马祖问他在干什么?慧藏答:“牧牛。”马祖问他怎么牧牛。慧藏说:“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马祖夸奖他说:“你真会牧牛!”


  大安禅师在百丈祖师一言之下大悟,问:“未审(不知)始终如何保任?”百丈答:“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禅师悟后大多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甚至深山茆茨石室,折脚铛子煮饭,十年二十年谢绝尘寰。大珠慧海禅师虽然已经明心见性,但是深藏不露,甚至表现得笨嘴拙舌、呆板木讷。


  黄檗希运禅师彻悟之后,舍众入寺,混迹劳侣,执役作务,洒扫殿堂,直至偶遇裴休,才被人天隆重推出。


  性天如皎禅师大悟之后,在西坑筑庵隐居,影不出山长达二十余年,后来应邀请出山,重振祖庭,一时学徒云集。有权禅师大悟以后,埋藏头角,韬名晦迹,后来遍参禅席,达数十年之久。


  心虽契道,力不自由,必须翻转本体作功夫,无修而修,调心纯熟,像只露地大白牛,“趁亦不去”,则不离当生而证法身,正如六祖所说,“终身不退者,定入圣位。”


  到那个时节,天然是个自受用解脱境界,不被生死阴魔所惑,可以随时坐脱立亡,真正做到生死自在。


  透脱法身


  通过前面数篇短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参、顿悟、实修(悟后起修)、彻证(证入圣位),是千圣的共同轨辙,是祖师的不二路径。


  那么,作为逸量越格的禅宗,是否止步于彻证本心的大自在解脱受用境界呢?当然不是!


  斫却那边无影树,却来火里倒抽枝。教下以法身为极则,以成佛为究竟,但在宗门下须知更有一路在。


  虽然禅宗本无阶段程序之实,也无许多置喙之处,但是为了方便初机后进了解宗门参禅修证的全过程,我不妨强生节目,施设名言,将其大体分为四道关隘,即参法身、见法身、证法身、透法身。


  后面这三道程序属于悟后修证透脱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禅门三关(初关、重关、牢关)”。当然,大力量人一镞破三关,自是不提。


  如何斩关夺隘

  如何斩关夺隘而登堂入室呢?让我们借助密庵祖师(元朝明代之后的临济宗人,无一例外,都是此老的子孙)的一段精彩开示来窥一斑而知全豹吧。


  一是参法身。

  密庵祖师说:“透脱此一事(参禅悟道),非是博闻强记、智识过人而能企及;亦非一味忘怀、百不知、百不会而能造诣。十二时中,行住坐卧,譬如大辟罪(犯死罪)人,款案已就,平生有大机智,到个(这)里总用不著,只待一死而已。一旦押到市曹,魂魄都不知落著,蓦地被人从背后一刀两段,便是百了千当。参禅做工夫,无他术,须是这么提掇(参究),方可有明悟的时节。”


  怎么参禅呢?您广学知识博闻强记,那不行;您百不知,百不会,稀里糊涂,那也不行。那到底怎么才行呢?他老人家举了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比喻我们参究时一片茫然云山雾罩,平常心机意识三魂七魄全用不上,这样用功日久,忽然一念顿丧,像是蓦然被人一刀两断,从此归家稳坐。


  二是见法身。

  密庵祖师说:“将心就一处研究(这里切不可当作思维研究,而是研穷究取),不舍昼夜,蓦然一觑觑透,一咬咬断,通上彻下,全体是个大解脱门,活泼泼的。”


  参究做工夫,就像老鼠啃棺材板,只在一处日夜啃咬,忽然哐地一下,哇噻,通了!十方世界现全身,本来面目露堂堂,觅生死了不可得,尽大地是个解脱门,情与无情一时成佛。但是如果见自本心,本智法尔现前,身心愉悦欢喜,终日爽歪歪,整天坐在法身边,这叫做大法不明、落入解脱深坑、尊贵堕、心有所住、伪清净心。那也不行,还要懂得转身一路。


  三是证法身。

  密庵祖师说这个时候,“正好入大炉鞴中煅炼,直教圣凡情量彻底净尽,透得金刚圈,吞得栗棘蓬,逗到大休大歇之场,身心若枯木寒灰,大棒打不回头,千人万人罗笼不住。白日只闲闲地,出一言半句快如倚天长剑,便能杀人,亦能活人。”


  祖师每每说,“待你破参开悟了,却来我这里吃棒”,因为他怕您堕落解脱深坑,还要打掉您的法爱圣量,直到凡情不染,圣量不住,大休大歇,那才叫一个OK。


  同时行解相应,悟后起修,随缘消旧业,以理融宿习,岁久月深,证得法身正位。等闲垂示一言半句,便能为人抽钉拔楔,直下拨开向上一路。


  四是透法身。

  至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密庵祖师说:“更须知有入林不动草,入水不动波一著子。”


  云门祖师说:“直饶透得(法身),放过即不可,子(仔)细点检将来,有甚么气息?亦是病。”您自病既除,复愍他疾,透脱法身,移身换步,入俗凡尘,入魔境界,垂手不避风波,铁舟驶入洪涛,向声色堆里七颠八倒,在花花世界灰头土脸,与芸芸众生打成一片,整天吃饭不咬一粒米,终日入林不动一棵草,事事无碍,圆应无差,功位俱隐,臻于化境,所谓“末后一句,始到牢关”是也,这就是宗门祖师禅的超越和透脱之处。


  您看看,真正的禅宗是不是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是唯论见性呢?是的!禅宗一切的一切,无不围绕着人人本有的摩尼宝珠而展开。


  参法身,是让您挖掘自家本有宝藏;

  见法身,是让您亲见自家宝藏真实不虚;

  证法身,是让您反复锤炼,直至自家宝藏熟练应用;

  透法身,就是让您打开自家无尽宝藏利济众生。


  可见,宗门至顿至圆,干净透脱,既有直指人心见自本性,又有大乘菩萨悲愿情怀。(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