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西行者 日期:2020-07-15 16:03
《宝藏论》对“智”有如下解释:智有三种,一真智,二内智,三外智。博览古今,通达俗事,外智也。割断烦恼,心意寂静,乃小乘所修,此内智也。以上内智外智两者,都非究竟,故不名真。
真智者,圣凡不二,情见皆空,了解无物,体用如如,是名真智。此即道通,道通有六。
1、天眼智证通
又叫天眼智、天眼通。而“智证通”的意思是,这个神通能力是依靠智慧证得的,即真智道通。在《俱舍论》中佛陀举了一个例子。
《俱舍论卷十二》中说道:“牛的毛很粗,在牛毛的尖端有一粒尘土,这叫牛毛尘。眼力好的人仔细看,或许能看见这粒牛毛尘。
把牛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尘。羊毛要比牛毛细,羊毛尘肉眼是看不见了,借助显微镜能看见。
把羊毛尘分成七分,七分之一称兔毛尘,兔毛更细了,兔毛尘就形容极其细微。
兔毛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尘,水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尘,金属是有空隙的,这一粒金尘在里面走来走去没有障碍。金尘再分成七分之一叫微尘。微尘再分为七分之一,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还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极微之微,不能再分了,所以它又叫邻虚尘。佛眼能看见极微之微。我相信现在科学没有仪器能观察到极微之微。
佛的天眼能见邻虚尘(极微之微),菩萨天眼能见色聚极微,阿罗汉天眼能见微尘。佛、菩萨、阿罗汉已得漏尽通,他们的天眼就可称为“天眼智证通”。
2、天耳智证通
又叫天耳智、天耳通。与天眼相同,这个智慧是由耳根里发出的。最远、最细微的声音佛也能听到,就是这个智慧能够把眼睛跟耳朵所缘的境,再远,再微细的都能听到、看到。
3、神境智证通
又叫神境智、神足通,如意通,“神”的意思是等持,等持就是定;“足”的意思是行化,就是各式各样的行动,你都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能够于定中境界通达无碍,通就是没有阻碍,有三种。
第一种、能到。具体体现为:
(1)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2)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3)此没彼出,彼没此出。
(4)一念能至十方世界。
第二种、转变。具体体现为:
(1)大能作小。
(2)小能作大。
(3)一能变多。
(4)多能变一。
第三种、圣如意。具体体现为如意自在,不可思议。
(1)化现无方。虽无生灭,而有机则生,无机则灭;
(2)应变不测。虽无去来,而有感则现,无感则寂。
圣如意,只有漏尽通的圣者才具有,外道神足不可得。这个神通的本体都是智慧,没有智慧通不了,所以说单是修定,没有智慧也不行。
4、他心智证通
又叫他心智、他心通,这个智慧能够证到他心无碍,举一个禅宗他心通的公案来说明。这个公案出自《指月录》南阳慧忠国师的故事。
印度一位叫大耳的三藏法师到京城来拜见国王,说他已经证得他心通了。
国王就命国师来试验。印度这位三藏法师见到国师后便礼拜,站立在国师右边。
国师便问道:“听说你证得他心通了。”三藏法师很谦虚的回答说:“不敢不敢。”
国师就问了:“你说说看,老僧我现在去了什么地方?”。三藏法师回答说:和尚您是一国之师,为何去跑去西川看竞渡?”国师不语,刚才他的心念确实跑到河上看龙舟赛去了。
过了良久又问:“你说老僧我现在又去了哪里?”三藏法师回答说:“和尚您是一国之师,却为何去天津桥上看猴子表演?”国师又不说话了,他刚才心念里确实想到了天桥上面玩猴子的把戏。
又过了许久,国师再问:“你说说看,我现在到了哪里?”三藏法师这次茫然测不到。国师就斥责他说:“这野狐精(并非骂人,指野狐禅),他心通在哪里?”印度三藏法师无言以对。
(原文:西天大耳三藏到京。云得他心通。帝命师试验。三藏才见师便礼拜。立于右边。师问曰。汝得他心通那。对曰不敢。师曰。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去西川看竞渡。良久再问。汝道老僧即今在甚么处。曰和尚是一国之师。何得却在天津桥上看弄胡孙。师良久复问。汝道老僧只今在甚么处。藏罔测。师叱曰。这野狐精。他心通在甚么处。藏无对。)
印度三藏法师前两次都说对了,为什么第三次说不准了,因为慧忠国师入了空定,就是什么都不想,空空如也,你还心通什么?如果这时印度三藏法师也入空定,他就知道国师入空定了。可见三藏法师还未修到他心智,还差了那么一点。
5、宿住随念智证通
又称宿命智、宿命通,就是对于过去的事情(宿住),“随所忆念”,随念就可以忆起,想到要忆哪一件事,那一件事就忆起。
佛陀的宿命通可以看到八万劫以前的种种事,阿罗汉的宿命通只能见八万劫之内的事。佛经中有一则故事。
昔日释迦牟尼佛有一弟子,名须跋陀罗,家里贫穷孤独,无所依靠,心怀愁闷,一日至世尊处,要随佛出家,刚巧世尊外出。
诸大弟子观察往昔因缘,八万劫中,他未种善根,乃不收留,叫他回去。
此时须跋苦闷已极,行至城边,忖思业障如此深重,不如撞死为好。
正要寻死,不料世尊到来,问其原因,须跋一一回答。世尊遂收为弟子,回至其所,七日之中证阿罗汉。
诸大弟子,不解其故,请问世尊。世尊曰:“你们只知八万劫中之事,八万劫外,他曾种善根。他那时亦很贫穷,采樵为活。一日在山中遇虎,无所投避,急忙爬于树上。虎见他上树,就围绕而啮树。树欲断了,他心中甚急。无人救援,忽而思惟大觉佛陀有慈悲力,能救诸苦,乃口称“南无佛,快来救我”。
虎闻南无佛声,乃远避之,未伤其命。由此种下正因佛种,今日成熟,故证果位。诸大弟子闻此语己,心怀喜悦,叹未曾有。
6、漏尽智证通
又称漏尽智、漏尽通,这是只有佛教才有的。“漏尽者,择灭也。”择灭就是涅槃,“智证漏尽,无壅”,漏尽就是烦恼都灭完了。“无壅”,能够证到烦恼灭完,一点没有阻碍。这种通只有证得阿罗汉以上果位者,才有“漏尽智证通”。